“有女孟姜偏逐夫,哭倒长城八百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家几乎都听说过,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说出当时的情景。
那是昏天黑地的一天,孟姜女一身丧衣,扑倒在埋葬着丈夫和成千上万无数尸骨铸成的长城之下,哭声恸地。
声声犹如泣血的恸哭,就连坚固的长城也为之动容,如山般瞬间崩塌,连绵八百里不绝。
但事实上,秦长城自从修建至今,一直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旧是绵延在群山之中,从不倒塌。
只是石头砌成,却能历经千年而不倒塌,长城的修建,是否藏着特殊的秘密?其实,这都是因为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长城的伊始提起长城,第一个想到总是秦始皇建起的万里长城。但事实上,早在秦始皇之前,就陆续有各国国君着手修建长城,而秦国同样如此。
在目前的记载上,秦国所能追溯到最早的修建长城的是“城堑河濒”和“堑洛”。
但关于这两个模糊的长城,不仅是文献的记载太过稀少零散,就算是实地考察,也始终找不到有用的遗址和痕迹,因此通常难以被人想起。
而秦昭襄王长城,则是秦国可考的最早的有过明确记载的长城。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版图已经逐渐扩大,在夺取北方义渠之后,秦国已经在六国之中呈现争霸之势力,各国开始注意起这个边塞之地异起的敌人。
但义渠之外的北境,同样虎视眈眈。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秦昭襄王开始着手在西北义渠一带修建长城,秦长城的雏形才开始正式诞生。
但这只是秦长城的开始。
秦始皇灭赵,燕后,赵,燕之地尽数归于秦国,秦朝北方的疆域再无阻隔,彻底与匈奴的地界相接壤。而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坐拥天下的第二年,北境的匈奴就开始蠢蠢欲动。
匈奴悄悄的越过河南一带,伺机而动,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始皇的耳中。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名为巡视天下,却大多沿边郡而行,或是直抵边境,就是为了震慑如匈奴一类的边境之敌。
于是秦始皇开始在咸阳宫中谋划应对之策,而此时,“亡秦者胡也”的传言也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匈奴成为了新生的秦朝的心腹大患,秦始皇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一带。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得匈奴措手不及,与秦王朝的第一场正面战争便是惨败,北徙七百余里。为了防备匈奴的反击,秦始皇开始下令,命令戍守北方的蒙恬着手修建长城。
一直到秦朝灭亡,就已经在北境建立起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万里长城。这虽然抵御了北边数万匈奴的长城,却在修建的背后,藏着残酷而血腥的秘密。
“人力长城”长城作为军事工程,区别于普通的城墙,大多修建在险峻连绵的山脊之上,但这样的修建,虽然便于抵御匈奴,却为修建带来了重重困难。
不同于现代,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通过蜿蜒狭窄的山间小道将修建的材料送到崎岖陡峭的山脊之上,几乎是难于登天。这时,就地取材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他们将山上的石头切割下来,制成一块块大小相似,形状规整的石块。
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看来,或许并没有什么难度,可在没有切割机与打磨机的秦代,却是一项艰巨而又庞大的工程。而这座绵延在山脊之上的万里长城,都是用双手一点点建成。
“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不仅是囚牢中的奴隶,连犯罪的狱吏都被遣往北方边境,建造长城。他们的身上被戴上镣铐,迈着疲惫又绝望的脚步,一队队地走向边境,清楚的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没有回家的那一刻了。
而这些用于建造长城的石片,最重的约三十公斤,最轻的也有五公斤。只靠着被贬来的人的双手,顶着边境难耐的严寒酷暑,遍地风沙,一点点地抬上了山脊之上。
没人知道山脚之下,因此牺牲多少人,才能修建出这道万里长城。而且被切割出来的石头,要选出其中最坚硬,最不惧严寒酷暑的,才有资格成为长城的一部分,才能两千多年仍不碎裂。
但除了石块,长城的建造,还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也正是这个秘密,从根本上保证了长城的坚固。
“米浆修成的长城”如果长城的建造是光靠石块的简单砌起,那么此时坚硬的石块不再是抵御攻击的利器,反而变成了随时可能被风吹落的危险。而为了保证长城的坚固性,一种特殊的米浆沙石混合物出现了。
在现代的建筑中,钢筋水泥就是建筑的骨血,是最关键的因素。假如将长城的石块比作钢筋,这种米浆混合物则就是水泥了。
经过切割和磨平的石块,虽然大小和形状都差不多,但由于技术的不足,仍然会在石块之间出现空隙,使得在形成基础的墙体后有着倒塌和坠落的风险。
为了保证墙体的稳定性,秦人会在这些空隙里填上碎石,同时用黄土和沙石的混合物进行填充。但仅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随着时间的逐渐变长,这些填充在缝隙里的沙石仍会因为风干而掉落四散。
这时,一种特殊,却又稀疏平常的东西出现了——谷物。
古时没有胶水,但熬制熟透后粘稠在一起的米浆却有着强粘性,成了最佳的替代品。而当时的中原一带虽然少有稻谷,但就在修建长城一带的河套等地,却刚好有着水稻的种植。
从此,周边城郡百姓的税收之中,便多了一项稻谷;有时甚至为了保证足够的量,会前往百姓的家中强征,拿走缸底的最后一粒米。
为了建造长城,用以活命果腹的粮食,却被装进布袋中,运往山脚,变成了建筑材料。
他们把熬制好的米浆混入沙石之中,将每一处空隙都填满,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一直到每一处的缝隙都被紧紧填满,每一块石块都被紧紧粘连在一起,才算完成。
也正是这样的建造方法,才使得秦时的万里长城得以千年不倒。
结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城的修建是为了巩固边疆,守护边境,却是靠着一个又一个普通平民百姓的骨血才建造起来。
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家里,赖以生存的粮食,却被强征建城,毫不在乎这是否是让普通人能够活下去的最后一顿食物。
那座两千多年仍然不倒的万里长城,其实从来都是当年底层百姓血与泪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