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朝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豪仔看历史 2025-02-17 16:10:22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汉武帝在位的那段时期,向来是最让后人憧憬向往的时段。从古至今,诸多后人每每提及,都会对其在位期间的种种产生浓厚兴趣,这段时期仿佛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后世之人的目光呢。

汉武帝积极开拓进取,使得中原王朝的版图获得了大幅扩张。他还果敢地对匈奴发起战争,成功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尊严。也正因如此,自那以后,“汉”这一字便成为了中原文明的象征。

并且,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堪称是群星闪耀之时。在那个时期,既有卫青与霍去病这般堪称帝国双璧的杰出将领,又有史家之典范司马迁,还有经济方面的奇才桑弘羊,以及远方的开拓者张骞等等。这些顶尖的卓越人物,纷纷涌现于该时代,使其愈发璀璨夺目。

那么,在历史长河之中,真实的汉武帝那个时代,究竟都上演了哪些故事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整个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到底属于何种模样的时代?

汉武帝时代的那些事儿,自然得从汉武帝本人讲起啦。那是在公元前156年的时候,汉武帝在长安呱呱坠地。说来也巧,就在汉武帝诞生的这同一年,汉文帝离世而去,随后便是他的父亲汉景帝继承了皇位呢。

汉武帝诞生之际,在其父亲汉景帝的诸多儿子里,他仅仅排行第十,并且他的母亲并非皇后,他也就是个寻常庶子罢了。要知道,在汉武帝年仅四岁之时,他的大哥刘荣就已然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了。

然而在随后的数年里,汉武帝的母亲着实厉害非凡。于是乎,她联合了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经过一连串繁杂的运作,全力助推汉武帝去争夺嫡位。如此这般,待到公元前150年,那时汉武帝刚好七岁,他最终得以成功登上太子之位。

与此同时,汉武帝与他姑姑的女儿陈阿娇达成了一项交换,那便是提前订立了婚约。如此确定下来,陈阿娇日后当皇后便如同板上钉钉一般,而馆陶公主自然也就成了汉武帝的丈母娘啦。这恰恰就是在之前那场夺嫡争斗里,馆陶公主愿意出手相助汉武帝的根源所在。

刘荣作为大哥,在当上太子仅仅三年后就被废掉了。被废两年后,又因一些事情无奈自尽。要知道,那时汉武帝都还未登基呢。所以说,这位曾当过太子的大哥,压根就没给后来登基的汉武帝带来过什么威胁。

随后,汉武帝当了九年的太子。在公元前141年时,就在汉武帝完成正式加冠仪式十天之后,汉景帝便离世了。由此,从这一年起,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皇帝生涯之路。

汉武帝在年仅十六岁初登皇位之时,便满怀雄心壮志,坚信自己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这并非仅仅源于他的自信,更在于当时汉朝的国力状况。经历了文景之治期间的休养生息,汉朝已然积聚起极为雄厚的国力,而这份强大的国力,恰恰才是汉武帝拥有满满自信的根源所在。

于是在汉武帝登上皇位之后,便即刻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在汉武帝大力推动之下,没过多久,汉朝的高层官员便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更替。那些原先尊崇黄老学说,主张让国家休养生息的官员,纷纷被汉武帝撤换下来,改由儒家学派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

在汉武帝的认知里,高层官员完成更替后,便能够着手在大范围对国家政令予以调整,大力推行新政了。他意图将整个国家的状态从之前休养生息的模式,转变为更为激进的模式,如此一来,可为后续攻打匈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然而,随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无疑是给汉武帝当头浇下了一盆冷水。

当汉武帝正大力推行改革举措、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他的奶奶窦太后却冷不丁地冒了出来,一下子就将汉武帝的新政改革进程给强行打断了,让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不得不暂时停滞下来。

窦太后乃是汉文帝的妻子,其一生贯穿了汉朝初期,在汉朝内部有着极大的权势。汉武帝登基之时年纪尚轻,他父亲临终前曾交代,让汉武帝凡事都得先向其奶奶也就是窦太后汇报,之后方可正式下达命令。由此,窦太后便拥有了合法监督汉武帝的权力,权势极为显赫。

接下来,窦太后更倾向于黄老思想,对汉武帝所推行的改革极为反感。没过多久,窦太后凭借太后的权威,直接将这场改革彻底截断。并且,汉武帝所提拔的一众官员,全都遭到了贬谪。那些立场坚定、站在改革一方的官员,有的甚至被关押起来,最终丢掉了性命。

后世之所以将这场失败的新政称作建元新政,是因为当时汉武帝所用的年号为建元。

建元新政遭遇失败的结局后,汉武帝这才深切地察觉到,想要顺利推行新政绝非易事。起码在自己的奶奶尚在人世之时,推行新政对他而言根本就无从下手,是完全没办法做到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汉武帝开启了韬光养晦之路。他表面上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装成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凡事都依从奶奶的安排。可实际上呢,汉武帝一直在背地里悄悄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就等着日后奶奶离世,好将整个朝局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这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汉武帝在背地里着实做了诸多事宜。于其所做的这些事情之中,有两件事格外突出,它们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堪称最为深远。

建元新政被喊停一年之际,有一回汉武帝出城去祭祖。待返回时,恰好路过其姐姐的住所,于是便前往姐姐家探望。就在姐姐府上,汉武帝瞧见了一位极为美貌的歌女,随后便宠幸了这名歌女。

有一位歌女,她的名字叫做卫子夫。

卫青是她的哥哥,而她还有一个外甥,这个外甥便是霍去病。

第二件事发生在汉武帝临幸卫子夫的同年,他安排身边侍从张骞,领着一百多人奔赴西域。彼时汉武帝的心思挺单纯,他听闻西域有个强大的大月氏势力,此前被匈奴击败了。恰在这时汉武帝打算与匈奴交战,于是便想着和西域那边搭上线,好与对方一同夹击匈奴。

在那时,汉武帝做出决定,派遣张骞前往西域,期望能与西域建立联系,进而携手一同对匈奴发起战争。可当时汉朝对西域的具体情形知晓得并不多。因而,就张骞此次出使西域一事而言,汉武帝也仅仅将其视作一步无关紧要的闲棋罢了。

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看似无关紧要的一步闲棋,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竟直接对中国历史的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还波及到世界历史的走向,使其发生了改变。

总而言之,历经长达六年的隐忍时光,直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终究离世了。窦太后一去世,汉武帝旋即展开行动。整个汉朝的高层阵营,又一次快速经历人员更替。那些由窦太后所提拔,尊崇黄老之道的官员们,陆续遭到降职罢黜。而取代他们的,则是众多崇尚儒家思想的官员。

汉武帝在完成高层人员的更替变动后,得以顺利掌控朝堂,由此正式开启亲政之路。亲政伊始,他所做的首件事便是召集来自各地的大儒,举行策论考核活动。让众人一同探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汉朝究竟应当以何种思想来治理国家。

最终,大儒董仲舒脱颖而出,他所提出的方案深得汉武帝的心意。于是,就在汉武帝开始亲政后的首个年头,年仅23岁的汉武帝便正式接纳了董仲舒的提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

就在同一年,汉武帝正式将察举制推行开来。察举制一经推行,便为天下读书人开启了上升的通道。这对当时众多处于中下层的地主阶层而言,着实是个利好消息。也正因如此,察举制推行后,汉武帝很快就获得了帝国中下层地主阶级的支持,儒家学说也随之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当儒家学说正式取代黄老之道,成为汉朝用以治国的新思想后,整个汉朝的发展态势便发生了转变。此前处于休养生息的低功耗状态,而此刻则转向了集权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政府对国家的掌控力度得以增强,这无疑为汉武帝后续开展各项事务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于是,在汉武帝做出罢黜百家这一举措仅仅一年之后,他便采纳了主战派官员王恢所提出的建议,于山西马邑地区精心设下埋伏,由此正式开启了对匈奴采取行动的进程。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先是着力于积攒自身的实力,在之前的那几十年当中,汉朝始终采取和亲的策略,以此来尽力对匈奴加以安抚,一直都处于隐忍的状态。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可不愿再继续容忍下去了。他决意采用战争的手段,要将匈奴彻底击垮,使其元气大伤,不再具备以往那般的威胁能力,以此来解决匈奴长期以来带来的诸多困扰。

就这样,出现了人们所知晓的马邑之谋这一事件。

简单来讲,马邑之谋是这么回事。那时汉朝的主战派官员察觉到,匈奴的警惕性有所欠缺。于是汉朝便能够凭借某些手段,把匈奴的主力吸引至汉朝边境,进而将其主力全部歼灭,借此来处理匈奴带来的困扰,化解匈奴问题。

从客观层面来讲,此方法站在战略高度审视,着实具备可行性。就像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那般,他运用的正是这样的方法。在十多年间持续对匈奴示弱,借此把匈奴吸引至赵国边境,使其踏入自身所设的包围圈,进而将匈奴一举歼灭于当地。

自李牧与匈奴作战起,至汉武帝筹备攻打匈奴之时,恰好过去了一百年。鉴于已有先例可循,彼时的汉武帝当机立断,迅速批准了主战派所提之议。随后,汉朝出动三十多万精锐兵力,于山西马邑一带设下埋伏,妄图将匈奴一举消灭。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匈奴的主力部队抵达后,竟提前发觉了不对劲的地方,于是提前撤离了。如此一来,这场所谓的马邑之谋也就只能以毫无成效而告终,甚至还起到了打草惊蛇的反作用。从这往后,匈奴方面也不再遵守和亲协定,开始越发频繁地对汉朝边境发起袭击。

虽说马邑之战以失败告终,但好歹也正式拉开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帷幕。自此时起,汉朝与匈奴之间大规模的战争便正式拉开了序幕,双方正式进入了激烈对抗的阶段。

毋庸置疑,在这场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汉朝一方实际上是处在被动防御、不断遭受敌方攻击的态势之中的,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被动且不断被攻击的局面,完全是被动作战的情况。

其主要缘由在于,彼时汉朝内部,确切来说各方面准备着实不够充分。并且呢,汉朝的高层当中存在诸多主和一派的人,他们坚持继续与匈奴采取和亲之策,想着凭借和亲的方式去安抚匈奴,竭力避免发生战事。既然高层的看法都未能达成一致,那汉朝企图大规模地同匈奴展开野战,自然是没多大可能的。

因此,在马邑之战落下帷幕后,随后的五年之中,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大力整顿军备,着力强化北方的防御阵线,使得匈奴难以找到可趁之机。另一方面,于汉朝内部,汉武帝持续推进集权进程,不断促使思想趋于统一,从而为后续的大规模决战积极筹备起来。

汉武帝有所防备,于是在这五年时间里,匈奴尽管屡屡对汉朝边境发起袭击,可一直都没办法越过长城去侵扰内地。与此同时,在汉朝的高层之中,这五年期间也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情。

在马邑之战遭遇失败后,汉武帝便察觉到彼时汉朝军界的状况,那就是主和派的势力颇为庞大。要知道,许多历经文景之治留存下来的老将,他们都不愿与匈奴展开野战。如此情形,对后续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事而言,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在此之后,汉武帝着手大力擢升诸多少壮派将领,对其中不少优秀者予以重点栽培。于是乎,像卫青、公孙敖、公孙贺这类人领衔的一众少壮派将领,迅速崭露头角,渐渐把控住了汉朝高层的军事大权。

再者,汉武帝心里明白,彼时朝中存在诸多主和派,这些人老是妨碍自己去推行各项政令。而这背后,实则有着外戚世家在捣鬼。确切来讲,便是汉武帝祖母那边的家族,以及他母亲那边的家族。毕竟作为前朝留存下来的外戚家族,汉朝大规模开战的情况并不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并不乐见其成。

恰恰相反,汉朝局势始终较为平稳。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凭借外戚这一身份,得以持续去强化自身所拥有的权势,并且长时间都在依靠以往所积累的资本而维持着自身地位,坐享其成般地吃着老本。

汉武帝面对两大外戚世家,着实头疼不已。彼时汉武帝的母亲尚在人世,而其皇后乃是窦太后的孙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间接代表着窦家。如此情形下,汉武帝想要直接对这两大外戚世家采取行动,实在是多有不便呐。

这可不单是碍于情面,关键在于自身统治基础方面的因素。彼时察举制才推行没几年,汉朝的官员大多可归为几类,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刘姓皇族后裔,要么是开国功臣的后人。后两者向来是汉朝皇帝极为忌惮的,一直在对其大力打压。因而汉武帝刚即位时,能够倚重的便唯有外戚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汉武帝对那两大外戚家族痛下狠手,大概率会使得自身的皇权出现不稳的状况。而对于汉武帝而言,这样的事情他是决然不会去做的。

因此,一直到马邑之战都结束两年了,汉武帝这才总算等来合适的契机。就在那一年,汉武帝的舅舅举办婚事。没成想在这场婚礼之上,窦婴作为窦家的代表,他的一位朋友为了给窦婴撑场面、显威风,居然大肆责骂起汉武帝的舅舅来。

起初,这不过是件小事罢了。可随后在汉武帝的推动作用下,此事竟演变成了两大外戚世家间的一场全面冲突。最终,这两大外戚世家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双方实力受损都颇为严重。窦婴惨遭处死,而田蚡也在不久后,因惊惧过度而离世。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那便是灌夫骂座一事。其经过种种、其中细节等诸多情况共同构成了这起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件,而它,也就是人们所知晓的灌夫骂座事件了。

在灌夫骂座这一事件发生后,汉武帝借机对两大外戚世家予以狠狠打压,成功削弱了外戚手中的权力。并且,汉武帝还大力擢升卫子夫所在家族,使其成为新的外戚势力,以此来和那些传统的外戚世家展开权力的争夺。

公元前130年,此时汉武帝27岁,距这一年一年后,汉武帝以陈阿娇玩弄巫蛊之术为由,将其废去皇后之位,借此再度对传统外戚进行打压。随后过了四年,汉武帝的母亲离世。伴随这两位关键人物相继退场,汉朝传统外戚势力终被彻底压制下去。

在同一时期,传统外戚势力逐渐走向没落,而以卫家作为代表的新外戚势力则开始迅猛崛起。并且,汉武帝还着重大力地提拔了诸多士族官员。凭借着这些新崛起的外戚势力以及被提拔的士族官员,汉武帝最终得以全面掌控朝堂,朝堂之上再也听不到反对他的声音了。

顺带提一下,陈阿娇被废之后,其结局实际上还算可以。到了晚年,她虽不再拥有皇后之位,可自身所享有的待遇压根没有减少,依旧能做到衣食不愁,最终得以安然离世。相较于历史上诸多被废的皇后,还有后来的卫子夫而言,陈阿娇的结局确实是不错的了。

在成功实现对朝堂的全面掌控之后,汉武帝终于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向匈奴发起全面开战之举了。从此刻起,他能够放开手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与匈奴的战事当中,去展开一场彻底的对决,以实现其对匈奴作战的种种战略意图。

陈阿娇被废一年后,匈奴又来侵袭汉朝边境了。此次,汉武帝改变策略,未下令单纯固守,而是指挥汉朝军队主动出击。经汉武帝部署,汉朝前线军队分成四路,在其余军队坚守长城一线之际,这四路大军径直朝着匈奴的腹地进发。

由于是初次深入匈奴腹地展开作战行动,此次汉朝取得的战绩谈不上出色。三路大军当中,有的遭遇败绩,有的则根本未与匈奴人碰面。唯有卫青所率的那一路军队,径直打到了匈奴用于祭天的圣城龙城,收获颇为丰厚。

自那以后,卫青便将其他将领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步一步地,稳稳地坐上了汉朝军方第一人的位置,成为了当时汉朝军队中最为耀眼、最具影响力的存在,在军方的地位无可撼动。

后世将这一战称作龙城之战。

龙城之战,其战果虽说不算丰硕,然而它有着非凡之处,那便是首次于匈奴的领地之上战胜了匈奴。就这一战的结局而言,其象征意义更为突出,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从这以后,汉朝的军队慢慢明白过来,在草原之上,他们同样有能力将匈奴击溃。

于是,在一年过后,匈奴再度对汉朝边境发起袭击之时,汉朝依旧沿用了此前的作战方式。一方面凭借长城进行固守,以此来牢牢牵制住匈奴的主力部队;另一方面,卫青则亲自带领手下的精锐兵力,径直插入匈奴的后方,对匈奴所掌控的河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卫青一番扫荡过后,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迅速被彻底清除干净。此后的三年间,汉朝展开大规模行动,不断向河套地区移民,同时在当地大力建造防御工事。通过这样一系列举措,汉朝成功将河套地区彻底消化。如此一来,便可把河套地区当作前进基地,进而对匈奴腹地实施打击。

就在同一年,卫子夫成功为汉武帝诞下了长子刘据。由于她生下了汉武帝的首个儿子,加之卫青在前线作战亦是大获全胜。于是在这一年,汉武帝正式颁布旨意,册立卫子夫为皇后。从这往后,卫家身为第一外戚家族的地位,便彻底稳固确立下来了。

在随后的三年时光当中,汉朝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河套草原的消化吸收上,也正因如此,对外展开的战争行动便暂时停歇了下来。而得以腾出精力的汉武帝呢,他可没让自己闲下来,而是紧接着着手去处理汉朝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了。

三年间,汉武帝接纳了官员主父偃所提之议,推恩令得以正式推行。此令施行后,刘氏诸侯王的封地能够由其全部后代来继承。从这往后,长久困扰汉朝的地方藩王难题,便被彻彻底底地解决掉了。

在推恩令推行期间,唯有势力较为强大的淮南王曾妄图起兵造反,可还没等真正行动起来就被挫败了。淮南王垮台之后,其余的刘家诸侯王便再也没有了造反的实力,如此一来,推恩令得以全面且彻底地贯彻执行下去。

与此同时,主父偃所提的另外几个建议也都被汉武帝采纳了。像向河套地区实施移民举措,且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从而将河套地区彻底掌控,此乃主父偃的想法。并且,立卫子夫为皇后一事,同样是由主父偃率先提出的。此外,他还提议把天下的有钱人都迁居至京城周边居住,以增强汉朝中央的影响力,汉武帝也予以采纳了。

以下几种建议的施行,极大地增强了汉朝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不过呢,这些主意着实容易招人怨恨。没过几年,汉武帝便只能让主父偃来当这个替罪羊了,以贪污的罪名,干脆利落地将主父偃给杀了。

诚然,主父偃已然离世,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他所提出的那些建议,实实在在地为汉朝贡献颇巨,在汉朝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功绩不容小觑。

如此,一晃三年过去,彼时汉朝已然将河套地区完全掌控,汉武帝旋即再度发起对匈奴的主动攻势。这三年间,那出使西域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张骞也终于归来。此次西行,张骞虽未成功促使大月氏出兵,却携回诸多有关西域以及匈奴内部的情报。

于是在此之后,汉武帝着手主动对战略方案进行调整,打算主动出击匈奴右贤王的部队,力求从中间将匈奴彻底击垮。在公元前124年的时候,汉朝派出多路兵力,一同朝着匈奴发起攻势。其中,其余几路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匈奴其他部分的兵力加以牵制,而由卫青带领的汉朝主力部队,则负责主攻匈奴右贤王所部。

一场大战过后,卫青取得了完胜。漠北成了右贤王势力的退回之处,从这往后,匈奴内部东西两部分的联系就此中断。特别是在河西走廊那一带,匈奴主力与其他部分更是彻底断了直接的关联,再无法像以往那般顺畅沟通了。

匈奴人哪能受得了这个,于是在一年之后,单于亲自率领人马前来实施报复行动。可最终呢,却被卫青给成功击退了。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场战役里,霍去病一下子就崭露头角了。他仅仅带着八百人的兵力,便成功端掉了匈奴极为重要的指挥部,逼得匈奴只能提前撤兵了。

霍去病崛起后,卫家的势力得以再度提升。也正因如此,在这一年过去之后,汉武帝便将卫子夫所生之子刘据,正式册立为太子了。

在那场战役结束后,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力加以提拔,使其开始担起后续战争的指挥重任。时隔一年,霍去病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河西走廊。面对霍去病的凌厉攻势,河西走廊区域的匈奴部众没过多久便被彻底击溃。最终,剩余的匈奴人无奈之下,只得向汉朝投降。

从那往后,中原王朝便将河西走廊一带完全纳入了实际掌控的范围之中。与此同时,汉朝前往西域的通道也被彻底打通。于是乎,汉武帝紧接着就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去和西域诸多小国取得联系。在此次出使期间,张骞径直抵达了中亚的康居、大宛等国,还把汉朝的赫赫威名传播到了西亚地区。

河西走廊一经被成功拿下,匈奴于西边的势力便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被彻底打残。从这往后,匈奴在地理层面上,同羌族以及西域小国的联系就此中断,其整体实力也大幅削减。于是乎,接下来汉武帝便着手准备正式向匈奴展开决战了。

然而,待到这个阶段,有一个全新的难题渐渐在汉武帝跟前浮现了出来,那便是汉朝的国库已然囊中羞涩,没什么钱财可用了。

凭借着这些新获取的资金,汉朝才得以将战争持续进行下去。

于是,在霍去病成功拿下河西走廊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也就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毅然决然地对匈奴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决战拉开帷幕后,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精兵强将,径直朝着草原的深处进发。其中卫青负责主攻单于的本部,霍去病则主要对左贤王所部发起进攻。

最终,单于所部被卫青一举打垮,单于本人也险些被卫青擒获。而霍去病这边呢,同样把左贤王所部打得溃不成军,还在匈奴祭天的圣山之上,成就了封狼居胥的伟大壮举,随后更是一路势如破竹,将匈奴的整个地盘彻底打穿。

漠北决战过后,匈奴遭受重创,被彻底击垮。在此后的二十年时光里,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在位后期,匈奴都只能无奈地龟缩于漠北之地,曾经存在于漠南的匈奴王庭已然消失不见,漠南再无其踪迹。

漠北决战落幕之后,汉朝便持续对匈奴施加压力,一心想让匈奴完全归降。然而匈奴方面却依旧态度强硬,不愿彻底降服。于是,在漠北决战结束两年之际,汉武帝再度下达命令,派遣霍去病统领军队,准备再度进军漠北,开启新一轮战事。

然而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霍去病竟骤然暴亡。他的离世,直接致使汉武帝想要一举彻底击垮匈奴的计划被迫中断。要知道,除了霍去病外,再无旁人能如他那般率领为数不多的骑兵,深入到漠北去作战。就算是卫青,所需要的兵力数量也远比霍去病所需的多得多。可那时汉朝的国力,已然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数量的军队了。

在此之后,汉朝无奈只能停下针对匈奴的灭国之战,进而转变策略,开始朝着其他方向去进行扩张了。

在霍去病离世之后,汉朝先是经历了数年的休养生息阶段。在此期间,着力重新聚集各类战争所需资源,全力解决国库面临的诸多问题。待数年后一切准备就绪,汉朝再度开启对外战争的征程,着手去收拾其周边的那些小势力了。

在公元前112年的时候,汉朝针对南越国展开了一场旨在将其灭国的战争。随后到了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派遣军队进入西南区域,成功掌控了夜郎、古滇国等多地,由此西南地区被汉朝彻底把控。公元前109年,汉朝又对卫满朝鲜发动灭国之战,还在当地设立了辽东四郡。公元前108年,汉朝朝着西域进发,同年便灭掉了楼兰和车师……

总而言之,那几年间,汉朝大体上是连年处于战争状态,并且差不多每年都能灭掉一个国家。彼时匈奴已然被打得一蹶不振,在汉朝周边,已然不存在可与汉朝相抗衡的势力了。故而那时汉朝向外扩张的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当时间推移至汉武帝在位后期,彼时汉朝的国土规模相较于其最初从秦朝那里所继承的国土面积而言,已然实现了大幅增长。其增长量至少达到了八成之多,如此情形下,汉朝的国土面积几乎就要比最初翻上一番了。

然而与此同时,持续多年的战争给汉朝的国力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在接连灭掉数个国家之后,汉朝国内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并且,底层百姓所承受的负担也越发沉重了。也正因如此,从这一时期起,西汉国内渐渐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骚乱状况。

另外,在西汉成功攻灭楼兰的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06年的时候,卫青离世了。

卫青一死,卫家的根基便被斩断,同时汉朝军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卫青在世的后期,即便无需主动带兵出征,可在其指挥调度之下,汉朝依旧能够快速地对外拓展疆域。然而卫青离世之后,汉朝再难找出与之同一级别的名将了。

于是在此之后,汉朝便开始有昏庸之举了。

卫青刚离世不久,汉武帝便着手做了两件要紧之事。其一,彼时汉朝国土面积急剧扩张,致使中央对地方的管控难度骤增。于是就在这一年,汉武帝正式开启刺史制度的推行工作,而这一举措对后续汉朝的历史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其次,卫青离世后,汉武帝急需寻觅一人来取代卫青的位置。于是乎,汉武帝一番找寻下来,没多久便相中了另一位外戚李广利。要知道,李广利的妹妹乃是汉武帝极为宠爱的妃子。彼时卫家势力强盛,汉武帝着实有必要再擢升一个新外戚,以便与卫家相互制衡。

就这样,李广利获得了上位的机会,成功地走到了那个较高的位置之上,从此开启了属于他在相应地位上的历程,总之,李广利实现了地位上的攀升,正式上位了。

然而实际情况表明,汉武帝所选中的李广利,其能力与卫青相较,着实相差甚远。并且这种能力上的悬殊差距,在随后展开的战争进程当中,就十分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在被汉武帝提拔之后,李广利接到的首个任务便是带兵去征讨西域的大宛。平心而论,彼时李广利所拥有的兵力等力量并不薄弱。可谁能想到呢,最终李广利竟然是大败而归,此次出征的结果实在是不尽人意。

此后,汉武帝因某事恼羞成怒,又给李广利调去大批军队,还配备了诸多曾跟随卫青、霍去病征战的校尉,命其继续征伐大宛。凭借这些兵力,李广利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拿下大宛。于西域而言,汉朝的影响力借此得以再度扩大,也为后续汉朝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打下了根基。

然而与此同时,李广利在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这一情况给汉朝带来的损失是极为巨大的。

接下来的情况是,汉武帝依旧选择给予李广利信任,安排他去主持针对匈奴展开的战争事宜。要知道,匈奴相较于大宛可强得多了。想当年卫青与霍去病的确曾重创匈奴,可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匈奴已然恢复了不少元气,再次从漠北现身,气势不凡。

接下来的情况是,李广利与匈奴展开交手后,没多久便出现了损兵折将的状况。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那起著名的李陵投降之事。彼时汉朝将领李陵,仅带着五千步兵,却成功抵御住了匈奴数万军队的攻势。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汉朝的其余军队,竟无一支前来给予增援。

在卫青所处的那个时代,像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在战后,李陵选择了投降,这一行为使得汉朝中央的众多官员纷纷对其大肆责骂。然而,太史令司马迁却与众不同,他出面为李陵求情。可未曾想到,就因这件事,惹得汉武帝大发雷霆,司马迁也因此遭受了极为残酷的宫刑。不过好在,此后司马迁依旧忍辱负重,最终成功完成了堪称史家绝唱的《史记》。

然而细细探究起来,这诸多事情的根源所在,实际上皆是因为李广利自身能力有所欠缺才引发的。

李广利能力欠佳,此后匈奴便迅速恢复元气,又从漠北出动,再度给汉朝带来了一定压力。李广利这人啊,对外作战没什么本事,搞起内斗来倒是很在行。在手握兵权后,他就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竟妄图帮自己的外甥去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呢。

汉武帝的第五子乃是李广利的外甥。彼时,刘据已身为太子多年,可即便如此,李广利及其一伙人仍妄图扳倒太子刘据,进而拥立这第五子上位。并且,当时朝廷里诸多奸臣也对太子刘据心怀不满,个个都盼着刘据能倒台垮掉。

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之下,一股以反对太子刘据以及卫家为目标的势力,极为迅速地形成了起来。

随后,巫蛊之祸便就此发生了。

简单来讲,彼时反对派设了个圈套,首先对刘据的大姨夫公孙贺进行陷害。公孙贺原是汉武帝所提拔的少壮派将领,只是在天赋方面稍显不足。故而之后,他便从军界转至政界,还娶了卫子夫的大姐,就此与汉武帝成了连襟。在卫青离世后,公孙贺更是晋升为丞相,成为卫家于朝堂之上的关键支柱。

然而在反对派发起行动之后,上来就给公孙贺安了个诅咒汉武帝的罪名,随即便将公孙贺扳倒了。公孙贺一倒台,卫家在朝堂之上的势力便急剧缩减。并且紧接着,反对派又借着清查巫蛊之事的由头,大力对卫家的党羽展开清理。

一年过后,待卫家的党羽基本被清除干净,反对派旋即展开了总攻行动。彼时在太子家中,竟被发现有用于巫蛊之术的小人。在此情形下,太子刘据为求自保,无奈只得举兵反抗,然而最终还是遭遇兵败,走投无路之际,他唯有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巫蛊之祸爆发后,汉朝局势剧烈震荡,卫家的党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随后的数年时间里,汉武帝接连展开布局,全力探查巫蛊之祸背后的真实情况。待真相水落石出,汉武帝旋即对那些曾陷害太子的奸佞小人展开诛杀行动。

汉武帝一番诛杀行动过后,汉朝高层的众多精英又被清理掉一大批。彼时李广利正率军在前线与匈奴交战,面临汉武帝的诛杀态势,他为求保命,只能选择主动和匈奴展开决战。最终使得七万汉军精锐魂断草原,而李广利在这之后,竟然投降了匈奴。

从那以后,匈奴又一次强盛起来,卫青与霍去病当年历经艰难才取得的赫赫战果,至此差不多丧失了大半。往昔那辉煌的战绩,在匈奴再度崛起的形势下,就这样渐渐消逝了许多,着实令人惋惜。

待将那些陷害太子的奸臣全部清理完毕,汉武帝的身体已然极度衰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随后,汉武帝只能赶忙着手安排自己的身后诸事。依着汉武帝的部署,其幼子刘弗陵获立为太子,而刘弗陵的母亲,却被汉武帝提前下令赐死。

此外,汉武帝特意挑选了四位其极为信任的大臣来担任辅政大臣,以辅佐小皇帝刘弗陵。在这四人之中,有一个被汉武帝视作关键的人物,那便是霍光。霍光不仅忠心耿耿,能力亦是十分出众。如此一来,便为后续的昭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确定继承人一事之外,汉武帝还做出了诸多举措。他下令叫停所有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终止对外战争,完完全全开启休养生息模式。与此同时,汉武帝亦开始着重任用赵过等一众农学专家,全力支持农业发展,以此来缓和国内存在的诸多矛盾。

在公元前87年的时候,汉武帝已然处于弥留之际,彼时他正式将自己尚年幼的儿子刘弗陵确立为太子。仅仅过了两天,汉武帝就因病离世了,其享年达到了七十岁。

大致说来,以上所讲述的便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情况啦。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诸多事件交织,各种人物登场,共同构成了汉武帝时期那独具特色且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就是其大致的历史面貌了。

既有波澜壮阔的壮阔景象,也存在起起伏伏的波折情况,并且还出现过诸多失误之处。

无论如何,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那是众人皆能看到的。即便在其晚年出现了一些失误,可就冲着他在拓展疆域上的功绩,这般的汉武帝,仍旧是值得我们去敬重、去尊崇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