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见陈毅。”
被单独关押的国民党俘虏江苏省主席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拒绝跟前来与他见面的新四军军官彭雪枫和邓子恢说话。
当得知陈毅同意要来见他的时候,韩德勤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得寸进尺提出“给面子”、“给出路” 的要求。
作为一个三次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他哪来的底气如此猖狂?
其叔父韩恢是同盟会成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平定陈炯明叛变,后来到江苏开展革命,被江苏军阀齐燮元诱捕杀害。孙中山先生闻讯后非常痛惜,追认韩恢为陆军上将。
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曾与韩恢打过交道的国民党元老对韩德勤予以照顾。
除此之外,韩德勤还有一个靠山,号称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的顾祝同,此人深受蒋介石喜欢,因此,即使被俘虏的韩德勤还是很猖狂。
他很清楚共产党一向以来都是优待俘虏,像他这样有背景的俘虏,彭雪枫和邓子恢在没有得到陈毅的命令后,是不敢拿他怎么样的。
那么,有如此强大背景的韩德勤为什么会被俘虏?他提出来的“给面子”“给出路”又是什么意思?
畏惧日军威胁,主动与我军求合作
1943年年初,七旅旅长彭明治派手下送前来求合作的国民党军官去新四军三师师部所在地——阜宁板湖孙西舍。
“同志,这三位国民党军人是韩德勤派来谈判的。”
哨兵听说是韩德勤派来的人,心情立刻不好了。
当时苏北地区流行一首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苏北有个韩德勤,多少鬼子不去打,专门反共反人民。
民谣唱出了民心,也唱出了真实。
韩德勤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上,确实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是在制造事端,引起两党军队之间的摩擦方面,可谓是个专家,经常限制新四军活动,阻碍我党抗日,因此,又有了一个名号——“摩擦专家”。
韩德勤派人前来谈判,其实是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的预料之中。
日军侵华的脚步加快,为了攫取“长江下游富于食盐、棉花、粮食”等战争物资,支持太平洋战争,企图消灭苏北地区的中国抗日军队,因此,决定对韩德勤统领的国民党军队、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予以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强大的敌人,韩德勤自知无力抵抗,为了能够活下去,不得不改变对新四军的态度,主动谈判求合作。
黄克诚知道韩德勤的谈判目的不单纯,但是从抗日大局出发,如果能争取到国民党军队不在抗日时期添乱,形成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最后决定与之谈判。
黄克诚虽有这样的打算,但是面对会影响战局的谈判,他并没有一个人做主,而是上报新四军军部,详细告知韩德勤部前来谈判的相关事宜,请示军部给予谈判指导。
当时的苏北地区战况复杂,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日军猖獗,自恃蒋介石嫡系的韩德勤部,因此,新四军的处境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如果能够实现联合抗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四军的压力。
因此,在给黄克诚的回电中,陈毅指出韩德勤主动谈判的目的有两个:当日军扫荡之时,他们能够进入我军区安营扎寨;当日军搞物资封锁之时,他们能够从我军这里寻求物资帮助。
陈毅针对这两点,还给出了谈判的原则,任命黄克诚为谈判代表,要求他“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打开苏北地方谈判局面”。
谈判之时,韩德勤本人并没有出席而是派出以潘良甫为代表的谈判代表团与黄克诚谈判。
2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协议明确了:面对日军“扫荡”,双方配合作战,牵制敌人;战时处于不利地位时,国民党机关单位可向新四军阵地转移,但是要确保不加害我方军队、机关以及民众百姓等,待战况好转之时,应立即返还原防;如日军“扫荡”新四军,国民党方面应提供同等便利条件。
另外,黄克诚还写了一封信,委托代表团转交给韩德勤,希望彼此珍重合作,共同抗日。
我军履约,国军恩将仇报
黄克诚十分担忧,韩德勤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摩擦专家”的名号是名副其实的,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经常挑衅,不知这次能不能遵守谈判协议。
两天后,也就是2月17日, 日军调来近两万兵力,开始对苏北实施大“扫荡”。
日军首先“扫荡”的目标是国民党在江苏的省政府所在地兴化。韩德勤部没料到日军来得如此突然,只能匆忙应战,无力抵抗,溃不成军。
战败的战败,投敌的投敌,眼见军队损伤过多,韩德勤害怕蒋介石会追究他的责任,到后来,不再应战,为了保存兵力,赶紧把大部队转移到新四军三师驻地。
黄克诚下令三师履约,把苏家嘴、涟水、淮安提供给韩德勤部避难休整,另外,还向他们提供粮草、弹药等方面的援助。
新四军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韩德勤部的官兵们也甚是感激,而身为部队首领的韩德勤迫于现实,不得不对此表示感谢。
感谢黄克诚部的款待,另外还写信给陈毅,感谢新四军不计前嫌,履行协议。
陈毅在给他的回信中表示“共同杀敌使我们应尽之责,本军愿以更大之配合期诸将来。”
陈毅把我军的立场和态度说得很明确了,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没有等来韩德勤的“更大之配合”,等来的是韩德勤的恩将仇报。
日军“扫荡”完韩德勤部之后,开始对新四军三师驻地的淮海、盐阜根据地实施“扫荡”。
三师发动当地民众一起进行反“扫荡”,这边在忙着反击日军,而韩德勤部却无视协议。
按照协议,韩德勤应该率部与新四军一起抗日,他们没有抗日,而是趁着日军出战,腾出原来的驻地,他带领军队趁机抢占了里仁集等地。
面对韩德勤的背信弃义,我军非常愤怒,但是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派人前去规劝遵守协议。
韩德勤并没有反思,之后的一系列行为更加得寸进尺。
首先,迫害地方武装,杀害新四军。
3月上旬,我军仍然坚守在反“扫荡”一线,而韩德勤则率部进入我军在苏北的根据地,占领了山子头等地,鸠占鹊巢,之后又变本加厉,迫害我军革命根据地武装,关押地方干部,杀害新四军伤员,企图安排他的部下掌管我军革命根据地。
接着,企图占领整个苏北地区。
韩德勤并未因为成功占领我军的革命根据地而就此收手,而是想趁着日军“扫荡”之际,吸引了新四军的兵力,无暇顾及太多,命令第八十九军与汤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团军联合夹击新四军四师彭雪枫部,建立反共基地,进而占领整个苏北地区。
淮北,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连接着华北和华中地区。
韩德勤和汤恩伯率领的国民党军一旦占领了淮北,那么对于新四军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前有日军大“扫荡”,后有国民党军队追击。
新四军反击,韩德勤被俘
韩德勤和汤恩伯的计谋一旦得逞,蒋介石很可能会顺水推舟。
在之前的电报中,周恩来曾向陈毅透露,蒋介石很有可能会在华中地区再次制造类似于“皖南事变”的反共行为。
如果蒋介石真的借此机会制造事变,那么,整个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将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遏制韩德勤的猖獗,改变新四军所处的危机状态,陈毅召集饶漱石、 赖传珠等人在淮南黄花塘新四军一部的指挥作战室内,决定反击韩德勤。
“他韩德勤不仁,就别怪我陈毅无义”。
陈毅的提议得到了军部成员的一致支持:武力驱逐韩德勤。
陈毅联合军部其他将领,向中央军委电报韩德勤的失约行为以及对我军在淮北地区造成的损失,另外,还细致讲明接下来“武力驱韩”的作战计划。
军委知道韩德勤不会信守承诺,遵守协议,只是没料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因此,很快批复了陈毅提出的“武力驱韩”计划:
四师彭雪枫部负责主攻,二师师长罗炳辉和三师师长黄克诚按作战部署,分别派出一部协同作战。
四师师长彭雪枫、 政委邓子恢在上级的指示下,又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九旅旅长韦国清为作战主力,拿下韩德勤在尖子山地区的主力以及他的心腹王光夏的保安第三纵队;十一旅和五旅一部负责攻打李仲寰部。
山子头(位于现在的江苏泗阳县西南地区)是韩德勤总部和王光夏纵队的所在地。
下午3点,我军主力部队提前到达作战现场,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其他各部待晚上8点,准时从各驻地直奔韩山子头。
说来也奇怪,白天,风和日丽,待我军后续部队快到达山子头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指挥作战的军官们担心这场大雨会增加我军参战的难度,没想到反而也帮了个大忙。
韩德勤的总部驻地有固定的哨兵站岗,流动的哨兵不定时巡逻,戒备非常深严。当大雨下起时,他们都脱离岗位,回去避雨了。
雨越下越大,我军官兵浑身湿透,继续执行作战计划,而韩德勤部在电闪雷鸣的深夜,放松警惕,直至新四军的部队到了他们的门口,他们还没发觉。
随着我军发出一声枪响,攻打山子头正式开始。
各部按照原定计划,分别从各方发起猛烈攻击。韩德勤部的好多人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反应,已经成为我军的俘虏。
参战部队迅速扫清了各个据点之后,又合力围攻韩德勤的指挥部。
指挥部是一个四合院,是曾经大地主的家,四周被一片河沟围住。
河沟没有拦住新四军,反而对韩德勤部作战非常不利,重型武器施展不开,守军甚至不敢进行大反攻,担心总部被新四军直接炸掉,他们都完蛋了。
因此,我军负责攻打任务的九旅二十五团三营八连,在指导员孙长兴的率领只用了三排机枪就打开了韩德勤的总部大门。
由于担心雨势反复无常,我军本着速战速决的方针,为了快速击败负隅顽抗的人,我军还派人爬上了房顶,向院子内扫射。
韩德勤的总部大院内,一时之间,混乱不堪,有人逃跑,有人投降,有人退守。
孙长兴抓住一个国民党军官,“韩德勤在哪儿?”
军官自知反抗无效,主动交代,“韩德勤和王光夏都在那个屋子里”。
孙长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向身边人一挥手,几个战士冲进去了。
王光夏被当场击毙,战役于凌晨结束。
此战作战的地点位于山子头,因此这场战役也被称为“山子头战役。”
妥善安置韩德勤,试图解救叶挺
“山子头战役”全歼了国民党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一个纵队、一个旅,俘虏了以韩德勤为首的1000多人。
在俘虏韩德勤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孙长兴部冲进去,俘虏了一批国民党人。
“谁是韩德勤?”
没有人回答,有人甚至说不认识韩德勤。
其实,孙长兴也没打算把韩德勤怎么着,这个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有专门讨论过如何处置韩德勤。
陈毅认为,不应该打死韩德勤,甚至还提出,如果在俘虏中发现韩德勤,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他走。
也就是说,“山子头战役”的主要目的是驱韩,不是灭韩。
前面有提到,韩德勤是一个非常有背景的人,他与顾祝同私交甚好。
两人于1918一同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结拜为兄弟,立誓:要同感共苦,将来飞黄腾达了,一定要互相提携。
韩德勤正是凭借着这个盟誓,一路跟着顾祝同,屡次得到重用。
起初,韩德勤混得还行,先后在皖系军阀、川军做事,还曾担任过副团长,我们熟知的刘伯承元帅担任团长。
1924年在川东战斗中,韩德勤和刘伯承都负伤了,伤病治愈后,韩德勤返回江苏,在江苏督办齐燮元的手下谋了一份差事。
他不满于现状,但苦于一直没有出路,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小人物。
1926年年初,刘伯承去上海,想到了曾与之同患难的韩德勤,两人相约见面,讲述各自近况,讨论时局。
“你应该去广州参加北伐。”
正是在刘伯承的大力支持下,临别时还给予200元的路费,韩德勤才动身去广州,找顾祝同,由此顾祝同成了他的保护伞,也开启了他在国民党内部顺风顺水的升迁。
顾祝同是蒋介石的“股肱之臣”,如果韩德勤被杀了,顾祝同一定会向蒋介石提出反击新四军,蒋介石也很有可能会借机再次发动第二个“皖南事变”,实现剿共目的。
孙长兴是一个老兵,自然能理解长官们的良苦用心,只是他没想到,就因为自己多嘴问了这一句,导致事情发生了变化。
“我就是韩德勤。”
只见韩德勤从一堆俘虏中站起身来,走向孙长兴,“我要见彭雪枫和邓子恢。”
孙长兴还没有反应过来,韩德勤又追问他,“你为什么攻打我们?你们不遵守协议!是彭雪枫下的命令?”
既然韩德勤自报家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没办法睁一只眼闭只眼放他走了,只能带走交由上级处置。
陈毅对战果很满意,如何妥善处置韩德勤成了陈毅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在给军委电报战况的电报里,专门给出6条处理韩德勤的建议:
一、不搞特殊化对待。韩德勤与其他军官享受同等待遇,不搞特殊化,一并释放了,严防其自杀和自认,不必大肆宣传,佯装不知道韩被俘。
二、释放俘虏。开欢送会,宣传我党对待俘虏的政策,发放车马费,送俘虏离开。
三、注意宣传措词。王光夏破坏协定,制造摩擦,我军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
四、王光夏是宣传侧重的点。对王光夏制造事端,引起国共两军摩擦予以详细说明,企图消灭我军,让俘虏的官兵均能明白此点,谅解我军被迫出兵,矛头只想韩、王二人。
五、战役应迅速处置和转移。
六、释放韩德勤之事,对内对外都应该保守秘密。对韩俘放事, 对内、对外应守秘密。
有人不同意陈毅的提议,认为韩德勤屡次挑事反共必诛之,也有人认为可以用韩德勤换叶挺。
关于大家的提议还没讨论出一个结果,陈毅收到了周恩来从重庆发来的电报:何应钦已代表蒋介石找过中共代表团,关切韩德勤部以及他本人的情况。
3月20日, 陈毅又收到延安方面的指示:释放韩德勤到路西去。
陈毅再次收到中央数份电报,此时,他意识到形势严峻,因此决定亲自去见韩德勤。
韩德勤一直被彭雪枫等人看押在师部。
“是王光夏背信弃义,违背协议”,彭雪枫知道最后还是会释放韩德勤,因此,决定给他留点面子,把责任都归结于王光夏身上。
谁知韩德勤不上道,“他是我部下,打王即仇我。”
彭雪枫见他主动“揽责”,于是列举了这些年来新四军一直孤军抗日,援助国军、韩德勤破坏协议之事。
“山子头战役,要不是你和王仲廉勾结,与日军夹击,我们新四军被迫自卫在后。”
韩德勤死鸭子嘴硬,拒不认错,提出“我要见陈毅”。
陈毅到达师部之后,没有立刻见韩德勤,而是跟彭雪枫和邓子恢等人开了一个会议。
会议内容有三个方面:
传达了中央对处置韩德勤的决定,讲了韩德勤被捕之后国民党那边的反应;
理性处理韩德勤被捕一事。释放韩德勤保住他的位置,这样,蒋介石就没有制造事端的理由,也不会派实力更强的汤恩伯来取代韩的位置;
3.签订秘密协议。
秘密协议的内容比较重大,陈毅在请示中央得到肯定之后,才与韩德勤见面。
两个交战多年的对手见面之后,没有过多的寒暄,陈毅直接提出我党对待他的处置态度,支持他以后继续代表国民党抗日,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制造引起双方“摩擦”的事件,团结合作抗战大局。
韩德勤自知陈毅是代表我军给他台阶下,“贵党贵军确有顾全合作的诚意”,主动承认了自己曾经挑起事端是不对的。
在之后的谈判会议上,彭雪枫代表新四军拟定了双方接下来合作抗日的协定,经陈毅、韩德勤审核后,双方达成协议。
还讨论了一个特别议题:为解救叶挺出力,实现释放叶挺。
韩德勤之所以愿意出面做这件事,是顾及自己的面子。
他被新四军俘虏了,之后回到国民党军队,会不会被蒋介石抛弃是他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他希望借住让蒋介石明白,他在新四军这里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新四军抓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换回叶挺。
一想到这些,韩德勤便向陈毅主动提出,要尽快与顾祝同取得联系。
韩德勤向顾祝同表达了新四军主动放他,提出释放叶挺的要求。
顾祝同与蒋介石商谈后,给出的回复是:原则上同意。
这里要插一句,蒋介石后来没有履行答复,是因为他非常愤怒叶挺拒不“悔过”,不同意释放叶挺。
释放韩德勤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给他安排好出路。
鉴于当时的战况考虑,韩德勤只有继续留在苏北,才会对我军有利,因此,陈毅又给他一些继续留在苏北的资本,给他谋划好了一条出路。
新四军继续承认韩德勤之前在国民党内的一切职位,在淮北地区划一个乡给他驻军。
“一个乡是不是小了点?”韩德勤不满足于新四军只给他一个乡的管辖范围。
陈毅反击道,“1940年,新四军到苏北抗战,你可是连一个村子都不给的。我们现在的驻地都是从日本手里夺过来的。”
这都是自己曾经亏待新四军的后果,韩德勤也不再好继续向陈毅讨价还价了。
除此之外,陈毅还指示新四军归还一部电台、300多支枪,400多名俘虏,以及返还缴获他本人的貂皮大衣、收音机等。在新四军苏北根据地特别艰难的情况下,陈毅还给了他8万元,任他支配。
除了这些公开的协定以外,韩德勤与新四军还签署了一个秘密协定——《新四军陈毅军长与韩德勤副总司令会谈备忘录十条》。
备忘录中明确了韩德勤在接下来的抗日中需要遵守不再制造事端反共等条款,同时要为我军抗日提供便利。
由于这个协定是韩德勤本人与新四军私下签署的协议,因此在第十条规定:本条款双方均应绝对保守秘密, 未得双方同意, 任何一方不得片面废弃或泄露公布。
从后来韩德勤积极配合我军抗战以及向我军透露国民党内军官的反共行为,可以看出这个条款对韩德勤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约束性。
结尾
回顾整起事件,“抓韩”,体现了新四军在军事上采取攻势,先发制人、消灭韩部;
后又“放韩”,体现了新四军在政治上采取守势,维护了韩德勤在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地位,缓和了缓和国共关系。
“抓韩”“放韩”,体现了以陈毅为代表的中共将领,在斗争中求团结的思想和谋略。也正如此,才有了后来我党赢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