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不理解中原突围的意义,李先念坦言:理解不能脱离历史实际

漫步史书 2024-11-05 10:16:29

一般认为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作为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尽管此前双方有所摩擦,但双方还算是保持克制,但从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将战火陆续扩大到了其他解放区,标志着解放战争彻底展开。

过去我们聊起这段往事,提到最多的是中原突围,或者说是中原突围中的“皮旅”。

从实际来看,“皮旅”全建制突围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如果仅仅只是把皮旅突围当成是中原突围的全貌,未免有失偏颇。

如果从全局来看,中原突围的实际意义要大很多。

也正如李先念后来回忆称:

“对中原突围,如果由于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些误解,可以原谅。如果离开历史实际,凭想象说东道西,就不妥当了,既不利于党内军内的团结,也对不起在突围中死难的烈士。”

这还要从1947年8月,李先念挺进鲁西南后邀请陈老总给全军的一次讲话说起。

1947年8月,刘邓挺进大别山,掀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为了加强刘邓挺进大别山的力量,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冀鲁豫野战军留在黄河以北的部队十纵、十二纵也一起南下。

晋冀鲁豫野战军十纵是抽调了冀南军区部队成立的,原六纵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出任司令员。十二纵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这支部队是当年中原突围的余部组建成的。

李先念虽然未出任该纵队司令员,但他却是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的身份率领十二纵南下的。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十二纵战力不算很强,部队虽然补充了许多兵员以及枪支弹药,但全军只有8300多人,更为关键的是,李先念在出发之前就察觉到,十二纵整体士气比较低迷。

按说十二纵过去是从中原突围出的,此番再度挺进大别山,是重回老家,但这支部队在出发前就心气儿不高,似乎对于重回老根据地提不起兴趣。

李先念忧心如焚,对此却毫无办法。

至9月上旬,李先念率十二纵挺进鲁西南,计划沿着刘邓大军进军的路线挺进大别山(当时黄河南岸囤积国民党军重兵),并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老总,陈老总过去是新四军代军长,而李先念率领的部队过去则是新四军第五师,对这位老首长自然格外亲切。

李先念对陈老总说了部队的情况后,并请陈老总给部队讲话,陈老总也欣然同意。

陈老总当着十二纵全体干部的面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很长,但具体核心意思就是当年中原军区部队为了迟滞国民党军进攻,牢牢地吸引了敌人三十万大军,减轻了其他各大解放区的压力。

“你们把老蒋很大一部分兵力吸在中原,阻滞敌人进军华北、东北各个战场,为战略全局争取了时间,没有你们在宣化店六个月的坚持,没有你们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全国战场要取得今天的这个形势是不可能的,中原军区部队为了革命的全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老总口中所称中原解放区坚持六个月,是从1946年1月算起,那时正是军调时期,也算是比较客观。

可应该指出的是,中原解放区的作用,不仅仅是从这个时间点算起,而是从1944年豫湘桂会战以后算起。

1944年4月至12月,国民党军在豫湘桂会战中一败再败,造成国土大面积沦丧,那时中原地区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鉴于此,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抽调各大战区兵力经略中原,包括八路军太岳、太行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各自抽调一部分兵力南下;新四军第四师挥师西进,重新恢复之前被国民党顽军占领的豫皖苏根据地。

李先念率领在豫皖边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五师也同时接到命令挺进河南。

根据全国一盘棋来考量,李先念所率领的鄂豫边根据地承担了很重的任务,他们承担承上启下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向北发展,与王树声领导的豫西抗日根据地一起挺进河南中部,另外还要向湘鄂赣以及洪湖地区发展。

不仅仅是要恢复过去的湘鄂赣苏区,而是要继续向南发展,与在我军广东的部队取得联系。

如果经略河南能够实现,那么大概率上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原突围了,那时候的根据地向北、向东以及向南都有联系,不至于被孤立。

当时,鄂豫边根据地领导同志开会,原本是要商量贯彻中央的决定,然而部分领导人持保守态度,认为在强敌环伺的孤立状态下,应该尽可能的保住鄂豫边根据地,对于向北、向南的发展战略持否定态度。

当然,客观的来讲,在当时情况下,持保守的态度并不一定就算错,毕竟鄂豫边根据地处于强敌环伺的状态下,如果贸然的进军河南,一旦日军大举来犯,鄂豫边根据地很有可能保不住,届时对全国抗日形势将产生很恶劣的影响。

鄂豫边根据地后来只派出了少量兵力进军河南,可在国民党顽军反扑下,一些新开辟的根据地陆续又丧失。

等于说,鄂豫边根据地错失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央改变了过去向南发展的战略,改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考虑到中原地区的重要性,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局,徐向前任书记(因病未到职),郑位三任副书记,李先念、陈文敏、任质斌、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等为中央局委员。

1945年10月30日,根据郑位三、李先念的建议,改鄂豫皖中央局为中原局,并成立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至此,初步形成了包括河南(又称桐柏)、江汉和鄂东3个解放区、14个县的中原解放区。

应该指出的是,因为鄂豫边根据地错失了之前向河南发展,导致了与华北、华东根据地都不接壤,等于说是孤悬敌后。

国民党当局之所以率先向我中原解放区发难,当然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在于两个方面:

一、从地图上不难看出,中原解放区所处的地域是在南京西面,那时抗战刚胜利,国民党当局要从陪都重庆重新搬回南京,中原解放区正好横在之间。

二、中原解放区卡在平汉铁路边上,南临长江,威胁武汉,极大的影响了国民党军调兵北上。

应该指出的是,为了表示让步,争取全国人民的同情,当时我军曾考虑过放弃鄂豫皖根据地。

1945年10月12日,中央向各中央分局发出了《关于双十协定后我党任务与方针的指示》:

“为表示让步,取得全国同情起见,我方答应退出浙东、苏南、豫鄂等八地。”

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鄂豫皖根据地。

可实际上,当时鄂豫皖根据地已经处于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之中。从1945年10月开始,国民党军便陆续调集了14个师,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围。

后来中原局、中原军区成立以后,国共双方进入军调阶段,然而当时国民党军并没有停下进军步伐,仍然一味压缩我中原解放区。

1946年1月5日,国民党当局因没有做好进军我解放区的准备,因此在汉口与我军签署了《汉口停战协定》,可就在我军遵照协定驻军时,国民党军又趁此机会调动大军合围。

从这年2月开始,我党便一直谋求中原军区部队合法北移,到3月以后,又主张把中原解放区部队平移至皖东五河地区。

可国民党当局仰仗优势,并不同意我军离开。

蒋介石对于革命力量的原则向来就是:

“能够消灭的,一定消灭之,暂时不能消灭的,准备条件将来消灭之。”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当年五六月份,国民党当局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中原解放区的生存空间被完全挤压。

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从中原突围的实际结果来看,算不上是成功。

中原解放区不仅沦陷敌手,中原解放区突围的部队也损失了大半以上,只有李先念、王震率领的一部分顺利突围到了陕北。

可如果只是从这个结果来看未免偏狭。

中原解放区部队承担的是最艰难的牵制敌人的任务,哪怕是因为丧失了发展机会导致处境孤立,中原解放区仍然坚持了半年时间(陈老总语)。

李先念也回忆,如果中原解放区在桐柏战役失利后就向东撤离,那时国民党军尚未完全合围,我军仅用5天时间就可以撤到苏皖解放区,完全没必要承受损失。

也正因为有中原解放区的坚持,使得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被推了半年多,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原突围的意义就要大的多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