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广西南宁武鸣区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旧桂系军阀领袖。中法战争期间加入清军,因作战英勇被赏识。1894年,受到清朝招安,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等职务。1907年,参与镇压革命军,升任左江镇总兵。辛亥革命时,被推举为广西都督,独揽广西军政大权。在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期间,他秘密讨袁,并参与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护法运动开始时,他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1920年,桂系被驱逐出广东,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1923年,他卷土重回广西,但最终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1928年在上海病逝。
梁瀚嵩(1884年—1949年5月28日),字浩川,出生于广西宾阳县黎塘区新梁村。1914年,进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学习,与黄绍竑是同学。在北伐战争期间,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任营长,后升任第十九军第四团团长。1929年春,新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梁瀚嵩部在湖北沙市被缴械,避往广西,后在桂军中任团长、副师长、代理师长。他在平乐、栗木等地阻击和骚扰粤军,颇有战绩,得到师长白崇禧的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梁瀚嵩召集旧部和日军打游击,宣传抗日活动,支持共产党的统一抗战。解放战争末期,他积极支持共产党,但被桂系高层视为眼中钉。1949年5月28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65岁。
钟刚中(1885年—1968年4月13日),字子年,号号柔翁,广西邕宁人。为清代晚期第一批出国留学7人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毕业。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及直隶成安、宁晋等县知事。1937年定居北平。抗日战争时,北平大汉奸王揖唐妄图拉其入伙,钟公大义凛然,宁愿饿死不当汉奸。北京解放后,彭真同志对钟刚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为赞许,1952年乃安排钟公到中央文史研究馆任馆员。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钟刚中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之一回到南宁,并顺访了故乡刘圩。1968年4月13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陈良佐(1887年-1968年3月28日),号辅之,广西宾阳人。保定陆军速成学校肄业。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讨袁运动、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历任军职至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时期,他两度担任广西民政厅长、代省长,坚决主张“国共联合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有贡献。抗战胜利后,毅然参加民促、民革。新中国成立前夕,甘冒生命危险,积极开展和平解放广西活动。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广西省林业厅厅长;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广西省常委;广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等职。
雷沛鸿(1888年2月11日—1967年7月21日),字宾南,出生于广西横州市横州镇小岭村,后迁往广西南宁市津头村。博士,教育家,教育思想家,被誉为“教育的先行者与历史的见证者”。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1911年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1913年,他考取公费生赴英留学,先后在密执根大学、欧柏林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和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出任广西省立第一中学的首任校长,并担任广西大学校长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他创办了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和西江学院,并提出国民中学制度,大力推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提升了广西的教育水平,并为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样板。
苏希洵(1890年—1970年7月30日),字子美,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全苏村人。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1905年,进入广西公立政法学堂就读。1912年,他创办了私立岭南法政学校,并担任校长。191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攻读7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期间,他著有《现代宪法的趋势》论文,并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译成中文。回国后,在梧州任海关监督,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两广特派员。1923年,成为外交部佥事科长,兼任部立俄文法律专科学校教授、外交部部长王宠惠的秘书。1925年,赴越南调查商务和侨务,撰写了《中越商务与旅越华侨》一书和《条约通论及中国之不平等条约》论文。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科长、参事、总务司司长、法官培训所教务主任等职。1938年,担任中华民国司法院第一届大法官。1949年后,移居香港,后去台湾。
梁烈亚(1892年—1982年1月4日),曾用名默然、山英、通天、老烈,广西邕宁扬美村人(今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1907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在上海筹组改造广西同志会,任理事、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组长。1921年5月,被马君武任命为邕宁县知事。期间,清理监狱,打击土豪劣绅,没收军阀财产,修筑公路等。后兼《新广西日报》社长。1922年3月,任西路讨贼军第三支队司令,与陈炯明叛军作战。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先后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监察、山东省电政管理局局长等职。1936年,辞官定居上海,曾掩护陈子涛、陈君时等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在上海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要求民主的示威游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麦锦汉(1893年—1931年12月18日),原名麦树森,出生于广西南宁市邕江河面一个船民家庭。1925年任梧州电船工会负责人。同年6月,任电船工会纠察大队队长,组织电船工人声援省港大罢工。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桂平开展农运工作。1929年夏,受中共广西特委派遣回横县从事农运工作,创建了中共横县第一个党支部。同年秋,到龙州开展农运活动,任左江农民运动指导委员会委员。1930年2月,参加龙州起义,任中共左江特委委员、左江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肃反委员会主席。龙州起义失败后,从香港经广州、梧州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任中共广西特委委员。1931年6月,任中共郁江特委委员。同年11月,在横县附城乡大和村被敌逮捕。是年12月18日,在横县县城英勇就义。
韦启瑞(1900~1927),灵山县那楼区(今属邕宁)人。1924年8月,到广州参加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特派员。12月,受党组织指派赴广东清远指导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清远县支部,并任支部书记,是当地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后任广东省农民协会西江办事处主任和广东省农民协会第二届执行委员,对清远县农民运动作出了贡献。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韦启瑞不幸被捕,后在广东江门市殉难,时年27岁。
林景云(1902年—1930年),出生于广西邕宁县良庆乡(今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南宁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广西分校,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转入农村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他被派往广西警备第五大队任连政治指导员,并参与南宁兵变。1930年,他参与龙州起义,任红八军第二纵队一营政治指导员。在龙州保卫战中,他率领敢死队英勇战斗,最终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南宁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