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就有人在春晚的现场吃鸡了……

晋哥说娱 2023-01-23 19:57:45

今年的春晚,大家看了吗?觉得好看吗?

说起春晚这个词,每当过年前后几天,它一定是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即便它不再那么有趣,守在电视前看春晚已经不是很多人除夕夜的首选项。

但无法否认的是,春晚早已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40年前的除夕,1983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此之后,春晚走进了千家万户。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40年前的第一届春晚,聊一聊它是怎么诞生的,晚会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让我们开始吧!

1983年的春晚,虽然顶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名号,但是无论从规模还是档次上看,它都是非常简陋的。

演播室只有不到600平米,现场只有200左右观众,所有演职人员加起来只有60多人,甚至他们还需要自己准备服装。

由于演播厅实在狭小,舞台和观众席离得太近,演员只能坐在观众席里,表演的时候上台,表演完了就再回到观众席观看节目。

由于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在第一届春晚的节目编排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当新年零点来临的时候,马季和姜昆的相声还在进行,就被报时的钟声打断了。

零点报时之后,就直接进入下一个节目了,他们的表演也就没办法继续了。

尽管如此,1983年春晚依旧非常经典。

首先,它在形式上就非常大胆,导演黄一鹤采用了由观众打电话点节目的形式,由观众选出呼声最高的节目。

可以看到,那时候北京的固定电话只有4位,那个年代,家庭想安装电话,不但需要大笔钱,还要达到一定级别,提出申请。

我记得九几年,邻居家花安装电话还花了4500块钱,还是等了一个多月才排上。

各位观众,你们家里是哪一年拥有的固定电话呢?可以在评论区发出来。

书归正传,打电话这种形式非常新颖,却让表演的演员累得不轻。

1983年春晚,首先是由赵忠祥和相声大师侯宝林讲话,介绍了众多到场的嘉宾后,伴随着李谷一《拜年歌》,第一届春晚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之后,马季和赵炎带来了相声《山村小景》,轻松诙谐的相声,两位演员高超的表演艺术,让整个会场的观众捧腹大笑。

由于深受欢迎,马季和赵炎表演完《山村小景》这段相声后,并没有离场,而是接着表演了《小小雷锋》《说一不二》两段相声,一连说了三个相声,可见马季赵炎有多受欢迎,春晚快成了两个人的专场了。

好在表演完《说一不二》之后,两个人终于可以下场休息一会了。但没想到,在将近零点的时候,马季又被热情的观众请到了台上,他又和姜昆合演了一个相声。

不过到了零点钟声响起,这个相声还没有表演完,这也算是最早的春晚事故了。

但是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当年能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到晚会的观众,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在1983年看到这样一场晚会,实在太难得了,老百姓期盼太久了。

其实春晚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参加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作家、演员、劳模、科学家、战斗英雄,还有许多工商业人士。

从参加人员的身份上就能看出,1956年的大联欢是有极为强烈的时代象征意义的。

1955年对于新生的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一切都欣欣向荣。

于是在1956年举办这样一场大联欢,各界人士欢聚一堂。

参加春节大联欢的,有华罗庚、钱学森、梅兰芳、郭沫若、侯宝林、老舍、巴金等等,无一不是行业翘楚。

1956年的联欢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节目形式很丰富,戏曲、相声、歌舞、魔术等等。

而且这次联欢,节目编排的形式非常生动,比如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出场方式就别具一格,如果节目不是黑白的话,根本无法想象这是70多年前的晚会。

类似这样的联欢会后来还举办过,但是影响力并不大,中间还一度被叫停。

直到1978年,刚刚恢复的中央电视台决定举办一次“迎春文艺晚会”,导演除了邓在军之外,还有几年后将拍摄重播了无数次的《西游记》导演杨洁。

这次晚会进行了直播,并且大胆创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讳莫如深的事物,比如香槟、交谊舞等元素都出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正在走来。

但是在1978年,能够通过电视机看到这场文艺晚会的人家,寥寥无几,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1983年春晚。

那一年,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变化显著,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中央电视台为了迎合时代变化和人民的文化娱乐需要,结合之前举办联欢会的经验,决定在当年春节举办晚会。

1983年除夕夜晚上8点,春晚准时开始,当时有幸通过电视看到晚会的观众立即被这种形式新颖,充满欢歌笑语和年味儿的节目吸引。

对于当时无论是中央电视台、春晚的嘉宾还是观众,也许都不会想到,从1983年开始,40年来每逢除夕夜都会有这样一档老少咸宜,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如今春晚早已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符号,它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回到1983年春晚,除了马季,姜昆除夕夜也累得不轻。

他先是和王景愚一起表演了哑剧《吃鸡》,接着又被观众喊上台,和李文华一连表演了三段相声,分别是《错走了这一步》《对口词》和《战士之歌》。

还有侯耀文也多次登台表演,表演时间超过了30分钟,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相声无疑是最受欢迎的项目。

1994年春晚黄宏和侯耀文表演了小品《打扑克》,里面曾说“相声干不过小品”,面对赵丽蓉、陈佩斯、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天团,在90年代相声的确干不过小品。

不过在第一届春晚,相声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唯一能和相声竞争的,只有歌曲了。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一经播出便取得了空前成功,据说一毛钱的票价,竟然取得了一个多亿的票房。

在1983年春晚上,郑绪岚就演唱了电影的主题曲《牧羊曲》,说起《牧羊曲》,背后还有一桩趣事。

当时王立平仅用了半个月就写出了电影主题曲《少林少林》,同时又编写了《牧羊曲》的歌词,但刚写好没两天,王立平就向导演提出,这个《牧羊曲》曲子不行,必须推倒重写。

因为《少林寺》讲述的是一千多年之前的故事,而原版的《牧羊曲》借鉴的豫剧才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力求严谨,《牧羊曲》又重新进行了谱曲。

影片中的功夫令人拍案叫绝,歌曲同样毫不逊色,柔情似水的《牧羊曲》勾勒出一片人间仙镜,温婉清丽、柔美动人,成为华语电影配乐中的传世之作。

郑绪岚演唱完《牧羊曲》后,观众并没有“放过”她,接着又演唱了《大海啊,故乡》和《太阳岛上》。

然而,无论是相声演员还是歌唱家郑绪岚,他们都不是1983年春晚最熟悉的面孔,那个除夕夜最受观众喜爱的则是歌唱家李谷一。

刚一开始,李谷一就演唱了《拜年歌》,后来直到零点她再未登台。

零点之后,李谷一成为了春晚舞台的主角,她上台接连演唱了《春之歌》《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知音》五首歌曲。

即便如此,观众还是不肯让李谷一走下台,当时有很多观众打来电话,希望李谷一演唱《乡恋》,但是这个请求让春晚导演黄一鹤犯了难。

因为这首《乡恋》是李谷一1979年演唱的一首歌曲,作为电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这首歌曲因为旋律抒情优美,深受观众喜爱,不但入选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而且许多地方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争相播放。

另一方面,1980年2月25日,《北京音乐报》在头版位置登出了《不成功的尝试》一文,严肃批评《乡恋》“所抒发的不是健康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同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第四届全国音乐创作会议,会上,一些领导和专家对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表达了否定意见,称其为“萎靡不振、低级趣味、腐朽颓废,以及资产阶级情调”,像《乡恋》这样的抒情歌曲同样遭到了严厉批判。

《乡恋》作曲张丕基曾回忆说,当时有很多音乐界的老前辈,对他说,你不应该这么写,这样写的话和那些港台流行歌曲没什么区别。

《乡恋》作词马靖华对80年4月的这次会议印象同样非常深刻,他说当时会上对《乡恋》是一片讨伐之声,大家认为这首歌是30年代黄色歌曲《何日君再来》的翻版,是投降歌曲、是卖国歌曲、是反动歌曲。

所以当1983年春晚上观众要求李谷一演唱《乡恋》的电话都打爆了,接线员端来五个盘子的电话点播条,里面几乎全是《乡恋》。

春晚导演黄一鹤陷入了犹豫,在如此重大的场合,播放这样一首有争议,甚至被视作“禁曲”的歌曲,犯了错误怎么办?

于是,黄一鹤请示了当时在场的国家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正是吴部长拍板决定,回应了群众的热烈期盼,李谷一顺利上台演唱了《乡恋》。

为了这一天,自己忍受了多少冷嘲热讽。现在,自己终于可以将这首歌曲,堂堂正正地献给全国的观众了!

李谷一回来回忆说,当他听到姜昆、刘晓庆拉长了声音报下一个节目是《乡恋》时,自己心里百感交集。

现场的观众也是反响热烈,有一位女观众听得入了神,表情投入,完全沉浸在《乡恋》优美的旋律之中,这幅场景也成为了1983年春晚的“名场面”。

之后,李谷一又和他人合唱了歌曲《刘三姐》以及京剧选段《牛皋gao招亲》。

在1983年春晚,李谷一一个人表演了九个节目,真的是撑起了当年春晚的半壁江山,这在今天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1984年春晚,李谷一再次登上春晚舞台,演唱的歌曲,在之后40年间的春晚反复传唱,经久不息,这就是《难忘今宵》。

站在40年后的今天回看1983年第一届春晚,依旧觉得不可思议,准备仓促,由观众来点节目,演员轮番上场,表演好几个节目,但就是这些今天看来不可能的因素,成就了1983年春晚,让它成为了春晚历史上最独特的一届春晚。

40年,足以让一个孩提成长为年富力强的壮年,春晚经过40年的发展,无论是舞台设计、节目形式还是演员阵容,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但是近些年,不少人觉得春晚越来越没意思,40岁的春晚似乎遇到了“中年危机”。

难道是春晚落后于时代了吗?

恰恰相反,近些年春晚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但也许就是因为太过于紧跟时代潮流,反倒有些“迷失”了方向。

就像春晚小品一样,以前是创造流行词,现在则成了流行词的汇报演出。虽然笑点少了,但是植入是越来越多了……

近些年的春晚,邀请了许多年轻演员走上春晚,想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可他们的粉丝往往只关心爱豆的表演,对于春晚其他节目,可能压根就不会看。

现在的春晚,场景不可谓不盛大,要素不可谓不丰富,形式不可谓不多样,但却让人觉得有些空洞,看完之后让人回味的节目不多。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当下最不缺少的就是这种宏大的场景,也许百姓们期盼的,还是能真正触及心灵的东西。

比如《千手观音》,时隔多年再看这个节目,内心依旧无比震撼、感动,甚至有让我流泪的冲动。

何其有幸,我们曾看到这样震撼的表演,然而无论掌声多么热烈,表演者都是听不见的。向她们致敬!

说到底,还是老百姓对于春晚有着不同于其他文艺节目的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太多经典的瞬间,有欢乐、有感动、有新奇,春晚更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好了,关于1983年春晚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的话,还请点个赞支持一下,关于春晚,你有哪些记忆呢?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晋哥,咱们下期见,拜拜~

0 阅读:131

晋哥说娱

简介:解读经典影视,透过光影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