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仍是一部不够优秀的佳作

有爱评论区 2024-06-25 21:44:06

《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是我认为最优秀,同时也是最喜欢的皮克斯动画电影之一,而它的续集目前已经上映,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今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照理来说,我应该第一时间去观看《头脑特工队2》的,可为什么过了一个周末后,直到现在才慢吞吞地去观影再写文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国语版太多,我宁愿迟一点也要找英文原版的场;二是皮克斯顶级“神作”的续集或前传,质量几乎都下滑明显。

关于第一点,是我觉得现在国内引进片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总喜欢找不够专业的明星来配音,并希望借此招徕更多人观影,但这对还原作品神韵难有助益(我就是听到国配预告里关晓彤演绎乐乐后彻底拒绝的),倘若像第一部《头脑特工队》那样,让还算专业的北斗企鹅工作室来配音,我倒还有兴趣国配、原配各刷一遍……

至于第二点,很不幸,同样没出我所料。

尽管《头脑特工队2》目前的票房与口碑都很不错,可就像我开头说的,由于它的第一部实在太好了……因此,这次我忍不住一改平日里宽容的常态,会用最苛刻的标准来点评它。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其实,我对《头脑特工队2》的初始印象就不太好,倒不是因为对续集有偏见,而是它抛出的设定,相对于第一部来说存在比较“吃书”的颠覆性创作。

在上部电影里,“人的大脑中存在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厌厌五种情绪”的设定已经表现得很完善了(除了所有人类外,连猫猫狗狗都有)。

这一部讲述的是,女孩莱莉进入了青春期,因而出现了更多新情绪——要加设定,这本身没啥,但这就对剧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惜从实际成片来看,这次加入新角色是比较偷懒的。

除了焦焦(焦虑)像是未雨绸缪、精力十足的怕怕外,其余几位的特征都不够突出,尬尬是社恐版的忧忧,慕慕是癫狂版的乐乐,丧丧是懒散版厌厌,再外加一个怀旧奶奶。

原来的五种初始情绪,都有明确的人设和功能——它们就像三原色,必要时可以把所有工作都做了。

而新情绪更像在此基础上“调色”出来的新成员,复杂性和丰富度固然上去了,可基于创造力的惊艳感却难免大打折扣。

至于说在《头脑特工队2》中,新登场的情绪里只有焦焦真正深度参与了叙事,其他几位(尤其厌厌)一直处于定位不清的边缘状态,这种小问题反倒显得次要了。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还有一个令我皱眉头的地方,那就是原有角色出现了明显的OOC,这里要点名乐乐:在遇到一系列挫折后,它居然一度发火、摆烂了。

要知道,大脑里的几种情绪应该是纯粹的情绪体,他们可以有点小脾气、小变化,可不该彻底跳出人设。

比如第一部里冰棒因为伤心不再带路时,乐乐企图用鼓励和玩闹把冰棒拉起来,结果失败了,而后是靠忧忧的的伤感与共情才让冰棒振作……乐乐会有反思,但不会跟着哭,这才是合理的尺度。

当然,《头脑特工队2》这次颠覆性人设也不是不能做文章,比如用“套娃模式”来展现情绪小人大脑里也有其他情绪,或者用“青春期”来详细说明情绪小人会发生的变化等等,可惜这些尝试统统没有,如此浅尝辄止,自然会令我觉得不舒服。

说完了角色,再来说说影片的故事/叙事。

《头脑特工队2》的主线剧情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我看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古怪,直到看完后我才恍然大悟:它其实是第一部故事的升级和翻版。

上一部讲的是“总指挥”乐乐太想让莱莉开心快乐了,于是不断排挤忧忧,经历一场冒险后,它懂得了所有情绪都很重要,两者合力之下,为莱莉生产了一颗忧中带喜、泪中带笑的核心记忆球。

而这一部讲的是五位情绪小人习惯性丢弃不好的记忆球,把莱莉塑造成了一个善良、自信、积极向上的女孩,被焦焦夺权后,莱莉逐渐变得紧张、焦虑、不自信,直到乐乐它们意外把所有记忆球带回来重塑信念之树,莱莉的心情才变得更矛盾、立体和真实。

看出来了吧?虽然用记忆球塑造信念之树这个设定是新的,但主线故事的流程和顿悟是换汤不换药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好或者不感人,它依然足够好看……

只不过,那种“每个情绪都必不可少”的感悟和“多种情绪构成人的复杂”的水到渠成,都太过似曾相识了。

此外,《头脑特工队2》的叙事还有一点我觉得也有些不理想,那就是为了凸显青春期的紧张和复杂,以及照顾新加入的诸多设定,把莱莉的言行表现得过于夸张与跳脱了。

莱莉刚到高中那一段戏还可以,不仅轮流给几个新情绪亮相的机会,还展现了一个带着憧憬和疙瘩的少女初到陌生环境的局促。

可惜后面一大段内容沦为了焦焦的个人秀,从实际角度出发,就算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被焦虑主导,平时也会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绪的。

而且影片中莱莉好几次连续的言行举止,太像是被情绪操控了,倘若不加入脑中小人的戏,恐怕难以解释,假如摘掉这部分“说明”,单看人物表现的话,确实不如第一部那么丝滑。

更关键的是,人在懂事后,TA的性格是由平日里的见闻经历慢慢塑造而成的,遇到大事会有改变这不假,但此类变化,没法在短短三天里就全部完成——这不是轻飘飘一句“青春期”就能解释过去的。

我知道这么说有点吹毛求疵,但我的感受确实如此。

我喜爱皮克斯的动画电影,除了制作精良、故事精彩、主题感人等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创意十足。

凭良心讲,《头脑特工队2》的好点子依然有不少,比如由无数记忆塑造的信念之树,关押虚拟人物和阴暗面的保险库,能漂浮脑中所想事物的意识河流,被焦虑叫来加班的想象力公园,摇来一大片点子灯泡的头脑风暴等等。

但相比起第一部里能重塑一切的抽象车间,更有想象力的幻想乐园,一班接一班的思维列车,百无禁忌的造梦工厂,深不可测的潜意识山洞等等,这部里的新东西并没有更惊艳,何况还是站在前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说到底啊,从1到2是很不错,可我还是更喜欢从0到1的创意无限。

《头脑特工队2》当然很好,就算不加其他限定条件,它也是一部动画佳片,可在我心中,却总难免要矮一头。

请原谅我的偏心,谁让它的前作是《头脑特工队》呢?

0 阅读:6

有爱评论区

简介:起于偶然,贵在坚持。电影影评、美剧剧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