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邓华,烽火岁月中刘邓、陈粟之外的又一对黄金搭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b4b19f9d8276cceeda3ee77fe54262.png)
相较于其他老战友来说,两人相熟的时间较晚,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两人还处在基本上不了解的状态。
早在红军时期,邓华一直在第一军团,而彭德怀指挥的第三军团;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司令,而邓华只是八路军115师团政委,后来任分区和纵队的司令员及政委,两人的职级差距不小;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在东北征战,而彭德怀在西北,天各一方的两人更不曾有机会接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544fa22ec0f7c0545a1368d06c5fec.png)
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出兵援朝。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而邓华所率四野十五兵团改编为志愿军十三兵团,满编出动,入朝作战。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彭德怀和邓华才终于有了相识的机会,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4643d5cbe8ea09ba664fa5d4277fb8.png)
邓华(右一)、彭德怀(右三)
轻易不夸人的彭老总多次不吝言辞地表扬邓华。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彭老总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邓华的建议,战后,彭老总将第五次战役称为他“一生中四次军事指挥之一”,引以为憾,并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朝鲜战争第1-5次战役结束后,彭老总因病回国,邓华接任志愿军第二任总司令兼政委,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和全线性战术反击战,并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尤其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的金城战役,最终促成了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彭德华和邓华同时迎来军事生涯的巅峰。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彭德怀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部长。邓华则先后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彭老总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邓华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e0d0c4058ecc0bb2ba80c71b7d5886.png)
同年11月,邓华在辽东半岛组织导演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抗登陆演习,彭老总亲率一众开国元帅前往观看。
只是人生之际遇,何其无常。1959年,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彭老总受到错误指责,与他有关的许多同志受到牵连,其中便包括邓华。
庐山会议后,邓华被迫离开了军队,不久即接到中央的转业通知,要他到四川省任副省长。
离开部队,又要从中央到地方,前后差距可想而知,但作为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邓华毫无怨言,对于组织上的决定,他无条件服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40e07b917a225a08d16b6100ec0784.png)
为作长期打算,邓华决定举家搬到四川,在此之前,他首先乘坐飞机到成都向四川省委报到,看了房子。
回到北京后,他即对夫人和子女道:“四川是个好地方,山奇水秀,物产丰富,全家一锅端,到四川安家落户去!”
同年5月,邓华皆携妻儿举家南迁,来到了成都。
在邓华之子邓穗的记忆中,当时他十来岁,对于父辈的沉浮并不理解,而只能注意到一些生活表面上的变化,“我们家从沈阳到北京待了不到一年就到四川了。到四川之后父亲就把原来穿的那些军装——那些他这么多年穿的黄军装找出来,都让我母亲拿到洗染店里染成黑色,连帽子也染了。”
自此,邓华一家在四川一呆就是18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d46c295006e9ed579c1577d0e45320.png)
期间,在四川副省长任上,邓华分工主抓农机工作,从一开始的地方工作新手,农机外行,一步步成为了内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7月到1965年底,邓华的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前后一共视察170多个县市,几百个县属以上厂矿和上千个农村社队,甚至连一些地、县委书记都未涉足的边远村寨,他也都走访过。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在一次会议上公开称赞邓华:“来川不久,跑的地方最多,了解情况非常深细,是个很有发言权的同志,值得我们学习。”
而后,就在1965年10月底的一天晚上,廖志高找到了邓华,告诉他,彭老总即将来四川工作,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消息,在邓华心中仿若投下一块石子,掀起阵阵波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13d6ed152432e78458d11621230b28.png)
昔日在朝鲜战场上配合默契、结下深厚情谊的这对老搭档,似乎有机会再见了。邓华多想和彭老总再下一局象棋,但他同时清楚,他们的相见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
彼时,邓华一家的住所位于前卫街44号,而彭老总到成都后,被安排住在永兴巷7号。
这两处距离步行不过十几分钟。但他们却没能见过一面,连偶遇都没有发生过。至少在邓华的记忆中是这样的,而他不知道的是,彭老总曾经走到过他家窗下,伫立良久,对着他的背影泪流满面,但未再往前一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be65d131c3182a9604f3e6f29107d0.png)
1974年,彭老总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3年后,1977年,邓华一家才回到北京。根据中央下达的通知,邓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不久又被任命为新一届的中央军委委员。
时隔18年,终于重返部队,邓华干劲很大,只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
1978年,邓华被调回北京工作后不久,即住进了301医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1fc716f5077a0f50c729c9491ed67bc.png)
昔日老战友前往探望,而其中,便包括彭老总的夫人蒲安修。
而蒲安修此行的目的,除了探望,还有一个,那便是完成彭老总生前交代的一项遗愿。
说话间,浦安修拿出一个金制烟盒,送到了邓华的手上。
邓华见这烟盒,顿时感慨良多,那还是1958年他率中国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铁托总统送给他的。他自己舍不得用,于是便转送给了彭总,谁能想到,20年后,这烟盒又回到了自己手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a39ac67fe27168a861021342bf76aa.png)
浦安修转达了彭总生前对邓华的怀念,说:“彭总因为他的事情无端牵连了许多人,感到非常难过。”
正摩挲着烟盒的邓华闻言,动作一顿,不禁悲痛落泪,并感叹道:“在成都与彭总相距不远,可是不能见面。心想来日方长,原希望日后在北京见面的,岂料竟是永别!”
此后的一段岁月里,邓华尽管身体虚弱,依然深入边关海防调查研究,熟悉情况,思考未来战争与反侵略防御问题,并撰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作战经验等著作。除此之外,他即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彭总的事情上。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小组发言中,邓华明确表示1959年对彭总的指责是错误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f555b0db77788fbb04306856b5aa6a4.png)
1978年12月24日,中央终于为彭德怀举行了追悼大会,邓华在追悼会上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去。
历史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目,1980年3月,邓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晴天,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为邓华恢复了名誉。
只是,这时邓华已经因劳累过度,身患重病,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
在邓华弥留之际,唯一留在他床头的东西,便是彭德怀重新送还给他的金质烟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ce0f76add498cf0cc2ebc5128f924a.png)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0岁。
自此,彭德怀和邓华这一对在抗美援朝血与火的战场上结下生死情谊的黄金搭档都离开了人世,而他们穷尽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及茁壮发展作出的贡献将永远彪炳在历史长卷之上。
素材来源:
[1]成家.烽火岁月的黄金搭档[J].世纪桥,2010,(06):42-47.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0.06.004.
[2]李意根.彭德怀与邓华的生死情谊[J].党史文苑,2008,(19):28-33.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