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对此深感振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创新需要全社会都参与其中。”明炬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地方科技工作的管理者,我要深入学习和领悟,结合自己的实际,扎实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明炬说。
科技创新不能搞“小院高墙”“闭门造车”
“今年我们将围绕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诸多方面,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谈及今年的工作方向,明炬表示。
他举例说:“今年我们将会实施企业特派团计划,推动一些企业与高校青年或者优秀人才在所需技术领域进行对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到企业长期服务。”
这些工作构想,他在去年就开始酝酿。2023年4月中旬,明炬参加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围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主题开展的专题调研。在此过程中,他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切地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次调研,不仅让他对重庆科技发展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令他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如何在工作中推动创新?在明炬看来,要把握创新这一核心要素,首先要完善科技创新布局;其次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再次,科技交流合作也必不可少。
“科技创新不能搞‘小院高墙’‘闭门造车’,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发展生产力,要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开放格局。” 明炬表示。
在明炬看来,科技创新要形成开放的创新生态,需要充分释放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首先,以科技机构改革为契机,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科技项目、资源配置、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科技、产业、财税、金融、教育、人才等政策协同。其次,加快推进“数字科创”建设,构建数字化创新要素大市场,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常态化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明炬认为,科技创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当下最应从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着手开展工作。“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他说。
要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教育
明炬认为,科技创新也要与科学教育融合,在更多中小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带进学校、带进教室、放进教材。” 明炬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学范式深刻变革,科技成果不断改变生活。加快现代化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课程,有利于在科学前沿和基础教育间架起桥梁,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基础。
明炬在调研中发现,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课程还需进一步深入。他举例说,如现代科技成果融入教材不够快,在跨学科整合和融入最新科技成果的迭代上存在较大滞后;科学教师对现代科技成果的解析和演绎能力还有待提升,科学教育类专业背景教师很匮乏,教学生动性不强;现代科技成果融入课程的配套教学体系不完善,教材、科普资源、实践衔接不够,体系化不强,知识整合度不高;现代科技成果教学水平均衡化不足,科教资源覆盖面集中在教育发达地区,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资源薄弱。
“让我们的科技教育也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了解最新科学成果、前沿技术。”他呼吁,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鼓励更多孩子学习科学技术,成为科技人才,为未来形成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储备。
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应加速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纳入教材编写,针对纸质教材更新周期较长的特点,开展“纸质+电子”的教材创新。
其次,应强化现代科技成果教学的师资配备。强化师资培养,适当提高具有科学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招录比例。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分层推进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健全科学教师激励机制,对优秀科学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他看来,应集聚现代科技成果教学的配套资源。鼓励高精尖技术企业、高校等对接中小学教育,推动“请进来”“走出去”有效联动。依托各级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科教全覆盖,消弭地区间鸿沟。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因“校”制宜各具特色的有机科学教学体系。强化科学的“主题式”教育,以校为单位,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聚焦特定现代科技成果,开发精品课程。将静态知识传授转变为讲述科学探索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兴趣。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