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夫妻花3万北京买房,20年后拆迁获赔1135万,原房主:不卖了

小杨历娱乐 2025-03-16 02:54:03

2001年,四川一对夫妻为给孩子治病,将四川老家的房子卖掉,来到北京郊区,刚好有一户人家想要卖房,双方一拍即合,随即签订购房合同。

为了生活能够平稳安静,双方另外还签订了一份协议,原房主拿到钱后回市区居住,不再踏入房子半步。

没曾想20年后房子拆迁获赔1135万,原房主得知消息后,想要重新花3万元买回房子,却遭到了拒绝。

双方一度闹到法院,那么事情最终是如何处理的?这笔巨额拆迁款究竟会花落谁家呢?

四川夫妇安家北京

买房的是何大海夫妇,他们之前一直在四川居住,两人养育了一对儿女,小日子过的可谓甜蜜幸福。

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意外,何大海的儿子失聪了,为了给孩子治病,夫妻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但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夫妻二人知道北京的医疗条件非常好,于是稍加合计便把老家四川的房子卖掉了,一家四口移居到北京。

可是在北京一直租房很不划算,开销非常大,夫妻二人就决定在北京郊区买一套房子。

四处打听了很久,终于等到一位名叫于泊的人在北京顺义区柳各庄村有一套房子想要出售,房子的宅基地一共530平方米。

因为于泊的儿子事业有成,在北京市区买了一套房子,于泊打算过去和儿子一起生活,捎带脚还将户口也迁到市里。

就这样双方很快就将合同敲定下来了,何大海一家花费了3万元把房子买了下来,双方签订了一份购房合同。

这下何大海一家不仅可以在北京安置下来,也可以安心地给孩子治病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双方还签订了一份协议,于泊拿到钱后去市区居住,保证不再踏入这个房子半步。

之后大家各过各的,没有再联系过,过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北京的房价在此期间是涨了又涨,当初花3万块钱卖出去的房子,放到现在怎么也得价值百万了。

于泊心中有些后悔了,在儿子家居住,起初是过得很好,但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难免住的有些拥挤,可房子卖出去也没法再要回来。

直至后来,于泊听说郊区的房子要拆迁,便再也坐不住了,他研究和了解了一些政策,准备把房子给要回来,从此两家便开启了房屋争夺战。

法院的判决结果

2010年,卖家于泊听说之前卖出去的房子可能会拆迁,虽说是道听途说不敢确定,但他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把房子要回来。

于是他联系了买家何大海,想要花3万元重新买回房子,何大海一听,二话不说直接拒绝了。

当初双方已经签订了购房合同,再者说十年过去,现在530平的房子早已经大大升值了,想要花3万元再买回去是不可能的。

此时的何大海还没有听说房子要拆迁的消息,两家人因为此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于泊认为自己当初是看在何大海一家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给孩子治病很不容易,所以才将房子卖给了他们。

其次,自己现在花3万元把房子买回来,这十年中自己则没有收取半分钱房租。

何大海一家认为,当初签好了购房合同与协议,于泊也表示不再踏入这个房子半步,如今看房子升值了才想要买回去。

双方各执一词,到头来没有吵出任何结果,之后,于泊多方打听后了解到,当初双方签订的协议是不合规定的。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等于说农村宅基地是不能私下交易的,于泊只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因此双方签订的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抓住了这个漏洞,于泊直接将何大海告上了法庭,不出所料,于泊这场官司打赢了。

法院最终宣判,于泊可以拿回属于自己的宅基地。

但他同时需要赔付80万元给何大海一家,于泊不想掏这80万元。

而且房子拆迁的消息也只是听说,最终的结果还不一定,所以这件事在当时也就不了了之。

天降巨款

可谁知在2018年,北京政府改造顺义区的政策下来了,而柳各庄村刚好就在拆迁的范围内,房子的拆迁款足足有1135万元。

于泊后悔不已,早知道自己当初就赔付那80万了,拆迁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何大海一家也很高兴,现在就只差签字了。

这时于泊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找到拆迁办的人,表示房产证上写的是他的名字,拆迁的工作应该和他对接。

拆迁办解释他们只负责拆迁,至于赔偿需要与住在宅基地的人协商。

于是,何大海和于泊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而这次也直接闹上了北京电视台,在节目中公开进行调解。

在调解现场,买家何大海与卖家于泊双方的律师据理力争,同时两家也积极的做着补充,场面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最终双方的律师团队结合以往的案例,表示这笔赔偿款可以实行三七分的政策,经过换算,一共有530平的宅基地,其中有371平的安置房。

何家能分到259.7平,于家能分111.3平,折合下来,何家可以拿到215万的拆迁款,于家可以拿到38.2万的拆迁款。

对于这个方案两家都否决了,都不想把这笔赔偿款分给对方。

何家认为拆迁改造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民生,而棚改的对象就是居住者何大海一家。

其次能拿到安置房,是因为合同中有“买受人确实无房居住的应妥善安置”的条款。

于家认为,当初法院已经判定了当初的购房合同是无效的,这块地是属于刘各庄村集体成员所有的,而何大海不是这里的居民。

而且房产证上的名字是于泊,赔偿款和安置房都应该给自己。

经过调查,于泊在2001年卖房后搬往市区居住,同时把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何大海一家都是四川户口,所以双方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调解现场双方一度僵持不下,最终律师建议还是采用三七分的政策比较好,何大海的妻子很生气,不仅要分房子,还要分拆迁款。

她还在现场直接背上书包,嘴里喊着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节目不录了,打算离开。

律师和调解团赶紧阻拦了下来,经过劝说,如果这次这协商不好,之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需要一直打官司,费时费力费财,王女士这才同意继续留下来调解。

没过多久,何大海失聪的儿子发来了一段视频,用手语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场调解一直持续了7个小时,为了更快的解决这场纠纷,调节团和律师对两家分别进行了沟通,为他们分析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最终双方决定各让一步,同意三七分的方案。

结语

在调解完的第七天,双方来到住建委的办公室领取拆迁赔偿款,于泊最终放弃了安置房,折合成人民币获得了320万元的赔偿。

而何大海一家选择了三套安置房以及215万的现金赔偿,这件事情到此终于告一段落。

对于这场纠纷闹剧,大家都是怎么看待的呢?

0 阅读:0

小杨历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