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社交媒体上刷跑步打卡时,是不是经常被那些“凡尔赛跑者”搞得心态崩了?有人10公里42分钟还抱怨没进40分钟,有人晒2000元跑鞋,还有人满墙奖牌自拍。这哪是跑步,简直是攀比大赛!今天咱就来聊聊这被异化的跑步文化,以及如何自救。
一、凡尔赛陷阱:跑步的三种异化形态跑步这事儿,本应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儿,如今却在凡尔赛跑者这儿变了味儿。
(一)数据攀比异化

在凡尔赛跑者的世界里,跑步数据,便是他们的“生命线”。10公里,42分钟,却抱怨未进40分钟,这已然不是单纯地享受跑步,而是被数据所束缚了。他们将跑步转变成了一场数字的游戏,忽视了运动自身所带来的快乐与健康价值。
(二)装备消费异化

装备本应是助力跑步的工具,不过凡尔赛跑者却将其当作了炫耀的资本。2000元的跑鞋仅仅是个开始,那限量版的装备更是他们所追求的。运动品牌的营销策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跑者们陷入了装备攀比的怪圈之中,好似没有好装备便不配去跑步一般。
(三)社交表演异化

社交媒体成了凡尔赛跑者的舞台。满墙奖牌自拍,精心修饰的跑步自拍,都是为了博取关注和点赞。社交媒体算法奖励表演型跑者,让他们为了流量而跑步,失去了运动的纯粹性。
二、追问异化根源:从个体心理到社会机制的合谋凡尔赛跑步的盛行,背后是诸多因素一同起着作用的成果。
(一)心理学视角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尔赛跑者或许是因自我认同补偿机制而起。他们凭借炫耀跑步的成绩以及装备,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认同感,将内心的空虚予以填补。
(二)社会学视角
商业赛事的举办,推动了攀比文化的传播。那些高端跑步赛事,成了“凡尔赛跑者”展示自己的舞台。运动消费主义盛行,让跑步变成了一种消费行为,而非单纯的运动。
(三)传播学视角
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塑造了表演型跑步人设。平台更愿意推荐那些有吸引力的内容,让凡尔赛跑者为了流量而不断表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破局路径:重构健康跑圈生态面对凡尔赛跑步的异化,我们得想办法破局,让跑步回归本真。
(一)个人层面
咱跑者自己得先改变心态。借鉴“与自己比较”的理念提出“三不原则”:不比不秀不评。专注于自己的跑步体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被外界的攀比所左右。
(二)社群层面
跑团能够设立“反凡尔赛公约”,这旨在倡导健康的跑步文化。组织“无伤跑”活动以此鼓励跑者们多多关注跑步的安全与健康,而非一味地去追求成绩和数据。
(三)平台层面
呼吁社交平台开发“去数据化”跑步打卡模式,让跑者们能更纯粹地记录跑步,而不是为了数据而跑步。平台也可以多推荐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跑步内容,引导健康的跑步风尚。

跑步本该是件简单又快乐的事儿。村上春树曾说,跑步是一种自由。你有没有被凡尔赛跑步困扰过?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