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管理好你的血脂吗?

黄桃聊健康 2023-06-15 09:43:0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8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的增加最为明显。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明显升高。 但是,居民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是我国面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负担持续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血脂管理的相关知识。 01 什么是血脂? 血浆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糖酯,以及游离脂肪酸等。 血脂有两种来源: 外源性脂质从食物摄取入血; 内源性脂质由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 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在血中运输与代谢。 血脂不如血糖恒定,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以及代谢等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02 血脂的参考值是多少?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mmol/L) 指标 合适水平 边缘水平 危险水平 增高或减低 总胆固醇 (TC) <5.20 5.20-6.20>6.20 甘油三酯 (TG) <1.70 1.70-2.30>2.30 低密度脂蛋白(LDL) <3.40 3.40-4.10>4.10 高密度脂蛋白(HDL) >1.04 _ <1.0 临床上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反应LDL和HDL水平。 03 体检化验单上 没有“箭头”就是正常吗? 化验单没有“箭头”不一定代表正常。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对ASCVD患者,或由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患者,血脂更需要控制更低水平。 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于明显升高。 比如,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或其他特殊人群,需要把LDL-C降到1.8mmol/L以下,而不是化验单上的正常值范围。 04 血脂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TC)增高见于以下情况: 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胆汁淤积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 甘油三酯(TG)增高见于: ①冠心病; ②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病、糖尿病、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等; ③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酗酒、精神紧张或焦虑也容易导致血脂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 ①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通常情况下,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②其他: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胆汁淤积性黄疸、肥胖症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 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HDL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 05 生活方式干预 是降低血脂的基础 健康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疗的首选 生活方式对血脂影响 推荐类别 证据等级 降低TC和LDL-C _ _ 控制体重 Ⅰ A 增加身体活动 Ⅱa B 降低TG _ _ 减少饮酒 Ⅰ A 增加身体活动 Ⅰ A 控制体重 Ⅰ A 升高HDL-C _ _ 增加身体活动 Ⅰ A 控制体重 Ⅰ A 戒烟 Ⅱa B 注:Ⅰ:获益>>>风险,Ⅱa:获益>>风险;A:证据极有效,B:证据有效。 降脂膳食推荐 推荐建议 推荐类别 证据等级 应限制油脂摄入总量,每日20~25g。采用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酸(动物油、棕榈油等) Ⅱa A 避免摄入反式脂肪(氢化植物油等) Ⅲ A ASCVD中危以上人群或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该考虑降低食物胆固醇摄入 Ⅱa B 注:Ⅱa:获益>>风险,Ⅲ:获益=风险(不推荐);A:证据极有效,B:证据有效。(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06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对于经改善生活方式后血脂仍然异常,或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通常选用他汀控制血脂; 甘油三酯血症者通常选用贝特类降脂药治疗。 因此,不同患者用药的种类和剂量会有差异,具体用药医生会根据血脂升高类型,结合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制定适合每个患者的用药种类和剂量及疗程。 07 高脂血症随访 ①对于未用药治疗,仅建议饮食及生活方式改善的患者,建议在干预后2-3月复查血脂全套;如果仍然异常,请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加药物控制血脂? ②对于服用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用药后4-6周需要复查血脂和肝功,观察疗效和有无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副作用。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以后3-6个月复查,稳定后可以放宽到每6-12个月复查。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