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咱们不难发现,人际关系似乎渐渐被披上了一层金钱的外衣。
很多人开始感慨,如今人与人打交道,怎么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呢?
说实话,这种趋势确实让人挺无奈的。
过去那种纯粹的友情、亲情,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金钱价值体系的利益交换关系。
你帮我一把,我助你一程,大家都在这条名为“利益”的链条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固的利益联盟就像是一座座堡垒,里面有着明确的规则和潜规则。
谁要是想加入这个圈子,就得先学会这些规矩,懂得如何在这个游戏中生存。
遵守规则的人,自然能够分到一杯羹,享受到利益带来的甜头;而那些试图越界、破坏规则的人,则很可能会被这个圈子所排斥,甚至出局。
但话说回来,也不能一味地批判这种现象。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利益联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也是一种能力。
1、杀降。
到了至元十九年,陈友谅已经手握大权,控制了整个天完国,兵强马壮,尤其是他那支训练有素的水军,更是让人闻风丧胆。
而此时的朱元璋呢,虽然也小有名气,但论兵力、论装备,尤其是那至关重要的水军,跟陈友谅比起来,简直就像是个小虾米。
朱元璋心里明白,跟陈友谅硬碰硬,特别是水上决战,那简直就是找死。
所以,他一直尽量避免大规模冲突,想着慢慢积蓄力量。
可世事无常,就在这一年11月,常遇春带着部队打下了池州,这可把陈友谅气坏了,准备出兵夺回失地。
结果消息走漏,朱元璋早有准备,让徐达和常遇春设了个伏击圈,在九华山下把陈友谅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还俘虏了三千人。
这时候,常遇春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跟徐达说:“这些俘虏留着干嘛,干脆都杀了得了。”
徐达一听,头都大了,连忙说:“这可不行,得上报才行。”
可常遇春这家伙,胆大包天,居然连夜把三千人全给活埋了,只留下几个报信的,让他们回去告诉陈友谅:“是常遇春打败了你!”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陈友谅一听,肺都气炸了。
他这辈子还没受过这种气,常遇春算哪根葱,居然敢这么挑衅他!
他一拍桌子,决定不再忍耐,直接打到应天去,把朱元璋赶回老家种田!
朱元璋一听这个消息,心里那个悔啊,心想常遇春这家伙是真能闯祸,这下是把狼给招来了。
就这样,一场大战,因为常遇春的一时冲动,提前爆发了。
2、分寸。
遇到小摩擦,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但碰到原则性问题,那就得寸步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
常遇春在战场上,勇猛无比,那是没的说,但有时候,他这股子狠劲儿,也用在了不太对的地方。比如俘获了陈友谅的三千兵马,按说,这时候稍微展示点宽容,放他们一马,既能彰显自己的大度,又能给敌人留点余悸,何乐而不为呢?
可常遇春偏不,他非得把这三千人给活埋了,还特意留了几个活口回去报信,这简直就是往陈友谅的火药桶里扔了个大火把。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凶狠,实际上却是愚蠢。
他这么做,不仅没能震慑住敌人,反而把陈友谅彻底激怒了,逼得人家不得不跟他决一死战。
有些人总爱犯一个毛病,那就是仗着自己有点背景,或是能力出众,就喜欢以下犯上,不把领导放在眼里。
常遇春,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战功赫赫,勇猛无比,按理说,应该是个懂得分寸的人。
但偏偏,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总是显得那么粗鲁直接。
他俘获了敌军,不请示上级,就擅自做主,把俘虏都给杀了,还特意留下几个人回去报信,挑衅陈友谅。
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地以下犯上,完全不顾及朱元璋的感受。
其实啊,别以为自己有点能耐,就可以目中无人。
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才是长久之计。
否则,就算你再有能力,再受重用,也难免会因为这种小聪明,而栽个大跟头。
3、理解人性。
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剧本的作者,而分寸感,就是那把衡量剧情走向的尺子。
老话说,什么样的锅配什么样的盖,人际交往中,也得是什么样的关系,就办什么样的事。
有些人啊,就像是初出茅庐的小鹿,别人稍微给他一点微笑,他就以为找到了森林里的知己,恨不得把自己从里到外都扒拉个干净。
结果呢?
往往是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给了潜在的猎人,最后怎么被卖的都不知道,说不定还在那儿帮着人家数钱呢。
这还真不能怪社会太复杂,只能说自己涉世未深,太过单纯。
真正的见过世面,可不是指你住过多少豪华酒店,坐过多少次头等舱,那些不过是浮于表面的光鲜。
真正的世面,是在于人心的深邃与复杂中游刃有余。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时,如何拿捏好那份微妙的分寸感。
聪明的人,懂得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不至于让人觉得太过疏远。
所以啊,要想在这人际交往的大海里游得远、游得稳,学会拿捏分寸,理解人性,才是那艘最可靠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