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评价朱标
作为封建时期权力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万众瞩目的人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孤独的人。
在帝王的眼中,所有人都想取他而代之,因此除了要处理各样政务之外,皇帝还要时刻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
作为皇帝的继任者,太子同样处于这样的风口浪尖之上,我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一百多位太子,但顺利登上皇位的却不到一百人,可见淘汰率之高。
纵览历史上太子的地位,明朝的太子朱标无疑是最稳定的,哪怕他造反夺权朱元璋或许都会很高兴地说:
“标儿能这么做,我心甚慰。”
那么,朱标的地位为何那么稳固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原因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天生的太子朱标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下一系列礼仪制度,我国的封建王朝的初步制度和法则皆源于此。
《周礼》制度当中,嫡长子继承制成为了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继承制度,为皇位的继承指明了方向。
根据这一制度,皇帝的正妻所生的长子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明朝的第一任太子朱标便是拥有这一身份的幸运儿。
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从法理上首先便取得了优势。
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尚未成为一国之君,事业也刚刚开始有起色。
此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儿子的出生让他感到兴奋不已,当即在身旁的山石上刻下一行字: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只要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便能够夺取中原王朝的统治权,汉人就可以重新执掌江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事业,大明王朝就此开始。
明朝政权刚刚建立,朱元璋就确定朱标为大明朝的太子,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的喜欢。
作为一朝的皇帝,最担心的便是被取而代之,外界的抢夺固然可怕,但内部的威胁更是致命的。
自古以来,为了夺取政权杀子弑父的情节便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旦确立了储君之位,太子身边便会形成一股新生的势力,这股势力强大之后皇帝的权力很有可能被剥夺。
因此过早设立太子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但这种顾虑根本却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太子朱标的性格与洪武皇帝截然不同,常年的征战生涯让朱元璋的性格越来越暴戾残酷,朱标尽管生于乱世却始终恪守孝道、宅心仁厚,这让父亲感到异常欣慰。
太子为人友爱。
为了赶走元朝统治者朱元璋在血雨腥风中厮杀,在那个阴谋诡计无处不在的时代,只有最残酷的手段才能彻底粉碎敌人,一步步走向胜利。
不过朱元璋也十分清楚,如果在建立政权之后依旧保持这种冷血残酷的行事风格,对于国家来说一定不是好事。
朱标善良天性善良,无疑会让大明帝国在未来的岁月当中休养生息,从而变得愈发强大。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位明君即将诞生,所以才会在称帝之后迫不及待地将朱标立为太子,朱标平时恭顺谦卑,也让朱元璋从没有担心过皇位会被夺走。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十分积极地为朱标做出了一系列安排,甚至帮助他组建自己的团队,这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洪武皇帝为朱标组建的团队,称得上是历史豪华的阵容,咱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人。
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
群星环绕,皆是重臣作为一位优秀的皇帝,仅自身拥有卓越的能力和才智还远远不够,毕竟皇帝一人无法身兼数职、面面俱到,一个庞大的帝国想要正常运转,皇帝身边必须要有一群得力的助手。
为了让儿子朱标在继位之后便能够得心应手,朱元璋在为其组建的团队时可谓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将最优秀的人悉数留给了儿子,这些人不是勋贵就是权臣。
朱元璋的安排之下,自幼便被称为“神童”的饱学之士宋濂,和百官之首李善长成为了朱标的老师,仅凭这一安排便让其他的皇子不敢与朱标争夺太子之位。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
作为当时的一代名儒,宋濂的学识让朱元璋都钦佩不已,洪武皇帝曾向宋濂请教作为皇帝应该读什么书,宋濂为其推荐了《大学衍义》。
于是,朱元璋命人将其中的内容贴在大殿两侧,并召集群臣一起听宋濂讲解。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团队中的元老,很早便追随他征战天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期的政治斗争中,李善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臣子之一,朝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朱元璋让这两个人成为朱标的老师,一是给了儿子学识名望,二是给了儿子堪比皇帝的权力。
同时他也是向全天下发出信号,朱标是一位学贯古今、精于政务的皇帝,任何人都比不过他。
不仅如此,后来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也被朱元璋选为朱标将来的得力助手,只是此时的方孝孺尚需历练,并没有第一时间划分到太子团队当中。
朱标过早去世,方孝孺没能成为朱标的臣子,而是辅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方孝孺面对朱棣毫无惧色,始终不承认朱棣夺取政权的合法性,最终被诛灭十族。
此庄士,当老其才(朱元璋评价方孝孺)。
除了文臣之外,朱元璋还将最优秀的武将也安排在了朱标的身边,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名将徐达和常遇春。
常遇春去世、徐达隐退之后,蓝玉又加入到太子集团当中,洪武中后期蓝玉已经是大明帝国实力最强劲的武将。
整个明朝唯有两人能治得了蓝玉,第一个便是朱元璋,第二个便是太子朱标。朱标的人格魅力让蓝玉心悦诚服,在其约束之下蓝玉虽然性格粗狂张扬,但依旧中规中矩。
直至朱标去世之后,蓝玉才变得愈发猖狂,朱元璋为了后代考虑不得不杀了他。
因此,与其说蓝玉是死于造反,不如说是朱标之死造成了他的结局,因为朱标死后大明无人能够限制他。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但因其手段过于狠辣,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朱标的人格魅力要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也让大明朝的功勋旧臣充满期待。
彼孝友仁慈,出自至性。
同袍之义,手足之情除了朱元璋为朱标助力之外,朱标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稳坐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朱标亲和友善的品格,其他的兄弟对于大哥成为皇子没有任何的异议。
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有最先继承皇权的优势,但他并不像康熙的太子胤礽那样狂傲,相反多了一份照顾兄弟姐妹的职责,他也将这份责任视为理所当然。
朱标还不是太子的时候,便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大哥。
朱元璋带兵在外作战,朱标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不仅将家中的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对几个兄弟姐妹也照顾得很好。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想儿子因皇权争夺血流成河,朱标登基他的后代绝对会过得很好,最起码会比朱允炆削藩时要好。
怎么来形容呢?朱元璋或许是儿子们的父亲,但是朱标与父亲的形象更加吻合,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长兄如父”吧!
朱家皇子与朱元璋见面的机会寥寥无几,但大哥的身影却始终都在他们的身边,而且每次惹了麻烦朱标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庇护这些弟弟。
辄调护之。
皇子朱棣与朱元璋的性格最为相似,小的时候十分活泼好动,也经常闯祸。
朱棣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相比之下他还是更愿意征战沙场,最喜欢做的事便是跟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学习战场本领。
所以朱棣小的时候经常惹祸,对此朱元璋非打即骂,在这个时候朱标都会第一时间将朱棣挡在身后,并替他向父亲求情。
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之后,这些皇子不得不离开京城,各自前往自己的属地。
缺少父亲的管控,有的皇子在封地不断做出过分的举动,甚至有人曾告发晋王谋反。
每当朱元璋要责罚儿子们的时候,朱标都会劝解朱元璋,并亲自写信劝诫弟弟们有所收敛。
朱标的所作所为被弟弟们看在眼里,他们对于朱标能够成为太子丝毫没有争议,反而还替大哥感到高兴。
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总的来说,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标则是让江山维持稳定的关键人物,他的仁善之心使得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归附。
出于兄长的责任,朱标对弟弟们很疼爱,明朝才没有出现兄弟相争的惨剧,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朱标不死他登基称帝是大势所趋、万民所向。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大明太子,却在36岁这年离开了人世。
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备受打击,这位曾经面对千军万马也毫不畏惧的皇帝,却在朱标的葬礼上嚎啕大哭,仿佛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般。
直至今天,很多人都对这样一位太子感到可惜,朱标不死任何人对皇位都不敢有非分之想,更不会有靖难之役。
毕竟一个顺天命(嫡长子)、得人心(群臣归附)、有实权(军权大将)、兄友弟恭的太子大明只有这一个。
无论权力多么诱人,诸皇子、百官都会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朱标的管理之下,任何人胆敢造反都是与天下人作对,哪怕是朱棣也取代不了朱标。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