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一饿,好处不止一点点!不只减肥,还会长寿?医生给出解释

晓旋玩转养护 2024-10-27 13:48:51

许多人发现,无论多努力,体重依然不见下降,或者稍有松懈就反弹。而这时候,可能有人告诉你:“饿一饿吧,反正也没坏处。”这句话简单,背后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健康的担忧:频繁挨饿是否伤害身体?长时间限制饮食是否可能引发其他身体上的问题?家人担忧饥饿会导致营养不均、免疫力下滑,长此以往恐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作用。

1. 饿一饿,不等于节食

很多人一听“饿一饿”这个词,马上联想到饥饿感和挨饿。在现代医学中,提倡的“饿一饿”其实指的是短期、间断的进食限制,而不是长期的极端节食。科学上称之为“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与传统节食不同,这种方法强调在一段时间内禁食,随后正常进食,以此来给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

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研究揭示,间歇性禁食不仅能协助个体管理体重,还有助于提升血糖平衡,并减少罹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饿一饿”并不是盲目节食,而是有计划、有节制地调整饮食时间和规律。

加速细胞自主净化进程,增进身体康复潜力,旨在强化自身恢复能力。

短期的断食,会给身体带来一种“轻度压力”,让机体启动一项自我修复机制——细胞自噬。这是一种细胞在饥饿状态下清理“废旧材料”的过程。在断食状态下,身体为了节约能量,会主动清理受损的细胞成分,并用这些成分生成新的能量和营养。此流程既能有效清除细胞废物,亦能缩减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对维护健康大有裨益。

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教授的研究指出,适度的间歇性断食能够促进细胞自噬,帮助清理体内废旧蛋白,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清理机制对延缓衰老和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的帮助。

提升胰岛素反应性,有效促进血糖平衡维持。

当我们长期高频次进食或摄入高热量食物时,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容易下降,导致血糖控制能力减弱。采用间歇性禁食的一大明显优势是,它能助力增强胰岛素反应性,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血糖水平。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间歇性断食,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明显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使得人体能更高效地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这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利好信息,能协助他们更有效地调控血糖值。

减轻炎症状况,削减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持久性炎症为心血管疾病、血糖异常等诸多长期疾病的重大诱因之一。暂时性断食能明显减少身体内的炎性反应,进而减小罹患各类长期疾病的可能性。2019年发表在《细胞代谢》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间歇性断食能够有效降低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帮助预防和控制多种慢性疾病。

这种降低炎症的效果,并不只是靠少吃几顿饭,而是通过断食期间细胞的修复和代谢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保持激素平衡状态,助推养分转换及能量循环再生。

很多人以为“挨饿”会让人更容易长胖,其实并非如此。适度的断食能够调节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瘦素等,从而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间歇性断食能够显著提高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而生长激素是帮助脂肪代谢、肌肉修复的重要激素。

断食还能改善瘦素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调节食欲和脂肪储存的机制,进而使得我们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不易反弹。

合理节食:提升脑力表现与认知效能。

合理节食不仅有益身体康健,还可能促进大脑机能的提升。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短期断食可以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这种因子对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至关重要。调研揭示,适量节制饮食能增进脑部的学习效能与记忆功能,同时降低认知功能减退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在断食状态下,大脑会经历一种类似于“低压训练”的过程,这种短暂的应激反应反而会促使大脑更加高效地运作。

恰如其分而非过度,符合个体情况方为要点所在。

“饿一饿”并不是人人适用的万能良方。低血糖、长期病患及消化系统有疾者,在选取断食方法时需谨慎考量。节食的持续时长及深浅程度应依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调节。例如,“16+8模式”作为常见的间歇性禁食法,意味着16个小时的空腹时段与8个小时的饮食窗口,此方式较为温和,多数人能够轻松采纳。

“饿一饿”的好处远不止减肥那么简单,它能够通过激活细胞自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炎症、调节荷尔蒙、增强认知功能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提升整体健康水平。这种“饿一饿”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切忌过度或盲目,尤其是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