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arkTalk|魏春雨:建筑、城市与商业文化

用户_434121 2022-06-30 17:34:26

「INPark Talk」是由大汉友阿INPark X YoNowCover 共创的全新对话栏目。我们聚焦于“城市生活”话题,每期将对谈1位行业KOL,从他们的专业视角讲述建筑、艺术、生活方式与城市更新的联系,探讨未来城市全新生活方式。

首期对话#建筑设计师 魏春雨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中国建筑教育奖获得者;

地方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020-2022年RIBA中国百位建筑师;

2019亚建协建筑奖金奖;

2019ArchDaily中国建筑年度大奖;

2016WA 建筑成就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大奖

接下来一同探索新视角下的

·建筑·城市·商业文化·

■专访·魏春雨■

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这个职业?

魏春雨:是一份挺实在却又挺艰难的工作。

建筑专业就很难去界定边界,正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工作,要和社会发生关系,它可以牵扯很多领域和体系,势必也会失去部分创造上的「可能性」。所以真正的好的建筑师,不论他的性格,都必须要去做协调工作,这是成为建筑师逃不开的宿命。

当然好的建筑师,依然会保有理想和情怀。可能大部分时候你会头破血流,感觉很难实现,但无论碰到什么项目,你还是会本能的去畅想你的设计,所以这个职业是有必要存在一点阿Q精神的,我想这也是建筑是一个跟其他的专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吧。

#魏老师工作室一隅

好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魏春雨:其实业内也好,社会也好,对于设计师是有一些分类,我觉得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师都需要。我个人是希望没有什么所谓的「鄙视链」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认为似乎并不是很高级的设计,但它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也满足了很多大众的审美,各得其所。

与此同时,我一直认为作为设计师,技巧和技能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开始并非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设计认知,也就是社会责任感。看似简单的在图上画一下,但其实它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的支撑着这一件事,每一笔都需慎重。

#魏老师与学生探讨设计

「好的建筑设计」是什么样的?

魏春雨:我一直坚持认为好的设计,它一定不是刚性的,它一定不是推导出来的。

如果它是特别刚性的,就等于完成一个任务,也变成一个简单的工程了。其实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在做工程,也挺难的,只是说我是刚好绕开了。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在成立地方工作室后,能够更多地去思考建筑对于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这恰恰也是我们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所需要去关注和参与的。

#魏老师工作室一隅

您更倾向于哪种类型的建筑项目?

魏春雨:对于我本人来说,因为我主要职业是高校教师,所以在做项目时,我通常会设定一个底线,尽可能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符合的项目,来呈现我们对于城市空间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两者间的平衡,我们还在学习。对于这个城市而言,你做一个建筑,如果它的价值除了体现在独特性,在社会层面上说,能把它消极的空间,转换成积极的空间,我想这是建筑设计能够做的微薄的贡献。

地方工作室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魏春雨:作为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找到原点。成立地方工作室,我们找了一个叫做地方的现代性和当代性的表达,意思是你在这个地方做设计,一定是符合当地气候,符合当地的建造方式,符合当地的人文。我希望这个建筑,它就是从这个土地里长出来的,它可以吸收这个区域的养分,就如同一个生命有机体。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会坚持把设计的重心,放在挖掘空间的内在基因以及内在逻辑上,而不是过多的装饰性的表达。当你身临其境时,感到这个建筑似曾相识,但又觉得它简单且动人。

#地方建筑研究中心

建筑和「地方」如何更好融合?

魏春雨:作为人类,其实都会有一个集体无意识,对于空间向度,会本能的要去认知和辨别。就像我们湖南的影子屋,我们这种小的天井,其实都是特别本质且迎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的。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会营造一种特定场所精神,我们习惯称之为场所的精神,它不是简单的表象就能够感知到。

正因如此,我会比较坚持建筑的本体,也就是建筑的自治论。我一直觉得建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城市生活的一个「附庸体」,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部分建筑模型

分享一下您参与设计的「地方融合」的项目案例。

魏春雨:我的建筑还是想表达比较原型的东西。

比如说我做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时,我就想在入口处,设计一束光,固化于空间中,让其形成一个凹口空间,大家实地感知时,就觉得这个东西似曾相识,却又似是而非。这就是建筑中原型的手法。

而我在做岳麓书院·书院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就在找狭长的、斋的这种空间,这种空间是我们岳麓书院文人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气质,看似一方小天地,但你可以在这里,感知到我们东方人的「天和地」人文价值观:自有一方天地,内敛中拥宽广胸怀。淡定优雅的空间呈现,却不失对于建筑原型表达。

您是如何看待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魏春雨:简单的来说是「尺度问题」,我们的建筑单体和组群是小尺度中尺度。城市是一个巨型尺度,更宏观一点的。除了这个之外,其实本体上是一致的。

我自己早期做研究时,关注过所谓结构主义和类型学,但都绕不开对类型的思辨与解析。我曾关注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他很早写了一本名为《城市建筑》的书,就是来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欧洲中世纪以来各式的建筑类型,这些研究,都基于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一体化。

那当然,我们现在只能更宏观的从技术层面,甚至在数理层面,我们实现完全的一体化,但在建筑体与城市微循环的复杂体系中,不是简单的数理就能搞清楚的。

有时候一些街巷,并不符合所谓规划的原则,但它就是活色生香。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筑学要成立工程规划学科的原因吧。

#魏老师工作室一隅

商业空间对城市生活的意义?

魏春雨:所谓商业空间,在一个城市中,它是一个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城市功能空间。我觉得城市的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跟交往,所以我们研究城市空间,其实主要聚焦在交往空间。

目前的商业空间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型」,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场景空间,可能你无目的性的闲逛,与朋友畅聊,也能获得一些内心的满足感,它就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您觉得大汉友阿INPark这次项目,跟以往的项目有哪些不同?

魏春雨:原本非常好的这个山路旁以及湖边,一个特别好的一块场所,可达性也不错,但是它整体就是显得很消极,没有什么活力。

所以,这个项目我觉得比较好的它是一个可触达性强的弱建筑体,能够成为一个漫游式的无需定义的自然岛屿,你可以称之为一个街区,或者说为大家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

#魏老师设计手稿

基于以上特征,您采取了哪些新的尝试?

魏春雨:我们想通过建筑去这种激活板块活力,我觉得它是一种城市有机更新。

同时,我们将这次的建筑设计成为了一个地景建筑。它不是传统的商场结构,运用拓扑转换,使它的屋顶也能自由转换成地面,空间没有很清晰的内外之分与边界。

在整体设计维度上,因为我以前设计的建筑,虽然它很融入环境,但建筑自身的本体性明显。这次的建筑整体消减了,当人进入那个建筑的时候,不太容易感知到它的存在。

在景观陈设上,同样也做了一些巧思,包括对于空间内装置艺术的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搭建了一个亲和却又不失格调城市公共舞台。

#大汉友阿INPark景观效果图

您对大汉友阿INPark有哪些期待?

魏春雨: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为长沙增加一个:「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希望的城市空间,它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活动场所,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的客厅,它能够做到消解或者消除了一些城市的有形和无形的边界。

#大汉友阿INPark建筑效果图

/ 后记 /

城市,从来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既拥有外在的形式,也拥有丰富的内涵;既可以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而建筑,作为城市具像化的必不可少的代表,则承担起了人与人之间社交文化的必要互动空间,不论是“大隐隐于市”亦或是“独树一帜”,城市建筑空间仿佛有着无形的纽带,将原本不同的人群汇聚于此,包容开放,链接交织,达成某种无需言语的精神共鸣。城市与建筑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创新点。

也正如魏老师对大汉友阿INPark一直以来所希望的,在这个艺术浮岛,能真切感受到生态与建筑的自然融合,在未来激发城市区域新活力,引领城市生活新方式。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