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100多年前潮州:三元塔震塌前有7层,湘子桥18梭船24洲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5-01-28 12:46:42

广东潮州有两句民谣:“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潮州,钟灵毓秀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置以来,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已有1680年的历史。宋代以来享有”南国邦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在此期间,有外国摄影师拍到了当时的潮州景象。

笔者搜集整理了30多张,分享给大家。如果你刚好是潮州人,对照片里的老潮州会更感同身受。

清朝末年,潮州府全景。高大的城墙,城内建筑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远处一座教堂清晰可见。潮州府曾有“一府管九县”、“九县十城隍”的辉煌历史。

这是《潮州市志》中记载的府城隍庙。原府、县同祀。在城区旧县巷,明代建。后在庙左另建县城隍庙。有人说这是镇海楼,镇海楼是潮州府谯楼,毁于战火,现已重建。

清朝末年,潮州三元塔景象。该塔位于江东镇井美村鲤鱼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塔高七层,塔身内部螺旋石阶可登上塔顶。如今,三元塔只剩下五层半。

民国初年,远眺横跨在韩江上的湘子桥。湘子桥也叫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湘子桥是中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

湘子桥长度500多米,桥墩共有24座:东侧桥墩13座,西侧桥墩11座。中间由十几艘梭船并排连接成浮桥,桥舟相结合非常奇特。不过,现在的桥墩只有21个,是因为后来改建,将桥两端的三座桥墩附近填成了岸,所以就只剩下21个桥墩了。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湘子桥中间的18艘梭船,木船用铁锁链连接。如遇大水或大型船只过桥,只需解开梭船即可。这种独特的桥梁设计,曾得到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称赞。

1913年,潮汕铁路上的火车。潮汕铁路建成于1906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铁路,南起汕头,北迄潮安。

清朝末年,位于潮州笔架山上的一座番仔楼。番仔楼,建筑样式中西合璧,它们多为南洋归国华侨所建。"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

1920年,教会在潮州创办的“潮安真光高小”,学生们在凤凰洲奎阁遗址前的合影。凤凰洲,在韩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如今,登上重建的奎阁,可以看到远处的广济桥。

1928年,理学儒宗坊南面景象。该牌坊位于牌坊街羊玉巷口,是为纪念明吏部郎中唐伯元所建。牌坊的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分别是“理学儒宗”、“铨曹冰鑑”,诠释了唐伯元一生的两大贡献。

潮州的古牌坊种类很多,照片中是状元牌坊,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建造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坊在潮州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潮州西湖附近,有一座著名的时钟楼。实际上,它是一座教堂,建成于1904年。上世纪60年代,教堂里的大时钟被损毁。如今,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依然存在。

1920,潮州意溪景象。意溪又名鳄渚。意溪镇三面环山,西临韩江,与潮州古城隔江相望。

1921年,潮州开元寺大殿前,有不少当地人。该寺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也被誉为“粤东第一古刹”。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开元寺大殿,大殿前有两座石雕陀罗尼幢,石幢旁边各有一尊石狮子,威风凛凛。

这是位于潮州韩江边的凤凰塔,拍摄于清朝末年。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如今,该塔仍然屹立在江边。

民国初年,位于潮州西湖山上的紫竹庵。西湖山外形像葫芦,又名葫芦山。紫竹庵修建于明万历年间。

1921年,外国摄影师克里斯·保罗镜头下的的西湖山。当时的山上,看上去光秃秃的,植被也很少。能清楚地看到山上分布有很多坟墓和墓碑。

1925年,黄埔军校潮州分校门前景象。门口悬挂着两面旗帜,有卫兵在站岗。该校设在潮州城湘太马路(即今中山路)李厝祠。

1923年,潮州城内一条古老的街道,地面铺着石板。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人来人往,看上去很热闹。

1923年,摄影师站在潮州城墙上眺望,远处的教堂清晰可见。这在当时的潮州绝对是地标性建筑。

1920年,潮州金山风光。史料记载,隋唐之后到清代,潮州府署一直在金山脚下。潮州府倚靠着金山逐步壮大。金山凝聚着潮州最初、最核心的历史记忆。

上世纪20年代,两名游客登上金山,在树荫下休息。明代潮州大儒林大春诗云:“君不见金城山,千寻奕奕高莫攀,古来贤达生其间。”

民国时期,潮州广济桥前,百舸争流,船夫们划着小船从桥下鱼贯通过,一派繁忙景象。桥上行人来往穿梭。

这是一张保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馆的老照片,标题为“猴子的庄园”。据老潮州人讲,这是潮州一处民宅园林,名曰“猴洞”,位于市区中山路同仁里。

民国时期,一名修女来到潮州城墙下的水塘边,查看挂在树上的竹篮里是否有弃婴。在过去人们重男轻女,这个篮子叫“护婴篮”,是专门用来收集弃婴的。

1929年,日本摄影师常盘大定来到潮州,拍摄到了当时的韩文公祠。这是韩文公祠前的一座石牌坊。牌坊上写着“韩文公之祠”。

这是潮州韩文公祠里的拜殿。韩文公祠,可以说是潮州的文脉。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双旌石”下。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1000年)。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照片中是韩文公祠的正殿。门楣上悬挂匾额上写着“师在天下”。

韩文公祠则是为了纪念韩愈而建造的祠庙,这是韩文公祠内的韩愈塑像。韩愈祖籍昌黎,昌黎伯是对韩愈的封号。

这是韩文公祠里的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四个字,也是对韩愈的赞誉,赞扬其在潮州做出的功绩。

这也是韩文公祠里的一通石碑“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碑文写于宋元佑七年(1092年),作者是苏轼,重修韩文公祠时撰写。

这是位于韩文公祠附近的一个师范学堂。仔细看,墙壁上镶嵌着“白鹦鹉赋”石刻,为王维所作的一篇骈文。

结束语:回看这些透着历史底色的的潮州老照片,生动地记录了清末民初潮州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潮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相信,潮州的未来会更美好!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