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筝工作室
除了各种制作风筝的器材
还配备了一台电脑、一座小音箱和一个摄像头
来到刘贺新的风筝工作室,最让人惊讶的是,工作室的门口,摆着一张电脑桌,上面放着一台电脑、一座小音箱和一个摄像头。电脑的桌面上,QQ的头像正在闪动。刘贺新走到电脑桌旁,点击正在闪动的QQ头像,只见一个叫“风筝制作交流站”的QQ群,正在活跃地进行刷屏。来自辽宁、北京等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刘贺新风筝工作室里设置的摄像头,“现场”观摩刘贺新制作盘鹰风筝的全过程。“这些都是我的网友,大家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汇聚在这里,那就是制作盘鹰风筝。”刘贺新介绍说,这个QQ群是在今年1月5日建立的,截至目前,已经有307个热爱制作风筝的朋友加入到了该群。群里的视频聊天几乎整天都开着,“我每天五点起床,然后出门放两个小时的风筝,接着从8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我几乎都在这个工作室里,边制作风筝,边和网友分享制作心得。”
2011年,刘贺新把放飞的“盘鹰”制作过程视频放上中华盘鹰网之后,点击率一路飙升,吸引了来自包头、武汉、河南、台州等全国各地的许多“盘鹰”爱好者上门讨教。“好技术当然要舍得分享,分享才会感受到快乐。”刘贺新告诉记者,2011年前,他对电脑还是一筹莫展,正是为了能和全国各地的“鹰友”交流,才特地花时间学习电脑操作,“女儿帮我买了这台电脑,她告诉我该如何操作。由于不会拼音打字,我还买了手写输入键盘。开始时我是网络菜鸟,现在的我已经会发帖、制作视频以及建QQ群和网友随意聊天了。”
刘氏风筝有近百年历史
在全国独创了镂空汉字风筝
刘贺新却独爱盘鹰风筝
刘氏自民国开始制作风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刘氏家族通过风筝的图案形象,给人以祝福之意;刘家世代相传的镂空文字风筝,为全国首创;第三代传人的盘鹰技术引来不少爱好者慕名上门求艺;刘氏家族参加各级比赛获奖无数,还曾带着风筝走出国门参展……2008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温州刘氏风筝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提到风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般都是飞禽类、水族类、爬虫类等。但是,刘氏却在全国独创了镂空汉字风筝,其形状别具一格,放飞的平稳度也堪称“一绝”。作为刘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刘贺新却热衷于盘鹰风筝的制作,说其缘由,刘贺新说,“盘鹰风筝的制作是一件很刺激的活,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技术。如果制作得好,它才能飞,而且就像真的老鹰在空中翱翔一样,栩栩如生。如果有一点点制作得不合理,风筝铁定飞不起来。
”
2012年12月17日,温州市风筝协会正式成立,全市100多位风筝爱好者走到一起。市风筝协会会长刘力坚说,成立风筝协会不仅是温州风筝运动事业发展的必要,也一直是温州刘氏风筝世家的一个心愿,一个情结。
原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刘力坚的父亲刘瑞锦为首的那一代温州风筝爱好者,就曾组建过风筝协会,但由于这批老风筝爱好者年纪过大,力不从心,使得协会工作未能正常开展。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州风筝运动快速发展,鹿城、瑞安、乐清等地爱好风筝的小团队发展蓬勃。但由于没有正规的风筝运动组织与管理机构,各县(市、区)风筝爱好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风筝活动和比赛都没能有效地组织,阻碍了发展。“随着市风筝协会的成立,所有热爱风筝的人都找到了一个大家庭,全市‘追风者’终于有了一个交流平台。”刘力坚说。
刘贺新曾爱好养鸽子
现在成了刘氏风筝世家的生力军
刘贺新直到2009年,才正式开始制作传统风筝。两年后,刘贺新因为中华盘鹰网站的影响,第一次接触盘鹰风筝。身在风筝之家,为什么直到60多岁,刘贺新才制作风筝?“8岁那年,我尝试做过一次蝴蝶风筝,在松台山试飞后,结果怎么都飞不上去。”刘贺新回忆说,“那一次失败,让我与风筝渐行渐远。”
在制作风筝前,刘贺新的业余爱好是养信鸽。他曾在双屿老房子的楼顶上,养了300多只信鸽。每天,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倒鸟粪和放飞信鸽。养鸽子花时间也花钱,最贵的一只鸽子要5000多元,为了选购品种好的鸽子,有时候还要特地跑到外省去购买。“2009年,把所有的信鸽都卖掉了。”刘贺新说,“我卖掉的不仅仅是信鸽,还有我曾经的爱好。”那一年,刘贺新正式开始制作传统风筝。
值得一提的是,刘贺新回到风筝大家庭的原因也非常有意思,2009年,刘氏家族代表市里参加省风筝制作大赛,没拿到金奖,于是家里人纷纷劝说他去做风筝。曾在乐器厂呆过的刘贺新,手工技艺一流,制作风筝非常得心应手,他的加入,让刘氏风筝家族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斩获了两个金奖、一个铜奖。“我做风筝不是为了得奖,现在我享受的是和大家交流制作心得,把好的手艺传给更多热爱风筝的人。”刘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