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元化、科学化的设定,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进行融合

无良猫 2022-09-15 11:17:58
前言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绩效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既能互生互助,又能相互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应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我审视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存在的不足,通过多元化、科学化的设定与评价方法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进行高效融合,促使国有企业能够在各项价值稳步提升的情况下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履行国有资产安全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有资产安全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国有资产管理、推进、沟通和守法合规等方面。在履行国有资产安全责任制度上,国有企业建立了政府相关机构监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并基于社会责任构建出相关的信息平台,在平台内公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年度监管报告。同时,在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的带领下,国有企业需按照国资委的各项管理规定和相关要求,明确其具体责任范围。国有企业通过国资委的各项法律法规,对资产进行安全运行管理,避免资产的流失、违规使用、盗用等现象的发生,以此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为企业的良好经营提供保障,确保企业绩效的持续增长。

(二)履行社会经济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经济责任时,需要维系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之间的信任,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循环成本等相关成本。另外,企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优化原材料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包装技术,完善售后服务,不断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只有提供安全、可靠、绿色、健康的产品,保证产品供应,才能扩大市场份额,进入市场,增加企业收入,扩大利润。

(三)履行员工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人力资源成为很多国有企业的资本之一,为了将这一资本发挥最大的功效,国有企业需对员工责任的承担给予足够的关注。首先,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国有企业在员工责任上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员工只有在生命和经济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无后顾之忧地为企业贡献光和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以获取强势的竞争力。而员工作为人才培养关键,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以新知识、新技术来强化员工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以此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强化工作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内将大幅度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为企业创效增收。对外通过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态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员工责任的履行能够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资产的优势将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绩效上。如果企业对员工不履行社会责任。那么,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将无法得到满足,这种不满足将会直观地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工作效率低下,懈怠情绪增长,企业的绩效也将随之降低。

(四)履行股东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处于分离的态势,这也就意味着经营者和所有者并非一人承担。在这种背景下,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侵占股东权益,而所有者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两者相冲突时,经营者往往会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方案,确保自身利益,损害股东利益。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是利益和风险的共同体。为此,股东作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企业应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此举有利于吸引股东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企业,促使企业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展,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已达到企业绩效提升的目的。然而,国有企业因其特定的属性,归属于全民所有,也可以说是全民股东,而政府将作为股东的代表对其实施监管。为此,国有企业所需履行的股东责任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就是向全民履行社会责任,当这种股东责任受到损害时,全民的利益也将随之受损。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失衡的相关问题

(一)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流失存在的潜在联系

首先,国有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解读缺乏全面性,企业的管理人在未完全解读社会责任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地认为履行责任就是损害企业利益,阻碍企业绩效目标的达成,对企业的发展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其次,国有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因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很难为企业赢得短期的利益回报,一些目光短浅的国有企业管理者,无法充分理解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企业绩效的角度上讲,基于临界条件,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益,使企业的社会价值、影响力、知名度等社会信息凝聚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以此获取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目标与企业效益目标的平衡

设置国有企业需基于初始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估活动,在国有企业的利益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总体设定不足的情况下,将对社会责任的履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效益目标的设定不足。大多数国有企业较为关注经济效益指标的提升,所设立的绩效评价指标大多倾向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净利润的提升。其次,社会责任目标缺乏完整性。我国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的正确评价,这种评价应基于定量评价和分类评价。这种背景下所构建出的社会责任目标将缺乏完整性,在具体的履行过程中将会导致管理者无法依据实际现状对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进行平衡,最终形成两者相分离的困窘局面。

(三)基于社会责任维度和财务绩效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首先,评价体系无法为企业提供真实依据。国有企业所应用的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一些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未在社会责任绩效中应用,例如指数评价、平衡积分卡、过程分析等评价方法,而这些绩效的评价方法能够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绩效的不足之处。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无法通过科学评价的方式觉察出自身的实际现状,更无法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策略调整。其次,社会责任目标和企业及绩效目标的构建上存在弊端。在二者目标构建的过程中,大多国有企业都存在定性目标多、定量目标少的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定性指标和定量目标失衡的现象,所反映出的社会责任指数难以避免的具有随意性,这一现象直观地表明在大多国有企业当中普遍不具备掌握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现状的能力。

三、优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分担及绩效评价趋向的可行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氛围

首先,形成科学的认知,企业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来强化各级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以此明确社会责任和绩效目标之间的关系,促使管理者能够正确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丧失,但也会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正确认识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依靠于加大资本投入”这一意识,正确构建出“资金与现实关注并行”的社会责任绩效认识,以确保企业因社会责任缺失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促使管理者正确解读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长远的眼光,深入分析相关行业社会责任的实际案例,明确社会责任绩效对企业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实际研究,管理者能够在为企业扩展投资资源的同时也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可靠的论证,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站在社会信息的角度上思考社会责任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和影响力。

(二)完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设置体系

第一,强化目标设置。国有企业在进行社会目标和企业绩效目标的构建时,应充分考虑构建目标的具体定位,并基于具体定位构建布标的考核体系,在制定目标考核体系时就应根据突出点体现出足够比例的倾斜度,以此提升社会责任绩效的激励性和精细性。与此同时,需确保社会责任绩效体系的构建具有现实可操行,能够在具体的履行过程中呈现出真正趋于目标的功效。第二,平衡目标机制。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平衡机制需基于量化分类进行统筹,便于全方位的手机和获取外部信息,并针对评价信息所反馈的效果设定不同级别的满意度,如:A+、A、B+、B、C等,以此确保所获取的外部信息能够对社会责任目标的构建提供具体导向。

(三)实现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完善

在社会责任绩效体系的设置上,国有企业应遵循三个原则,即量化指标的设定、绩效维度的修改、风险因素的规避。这就侧面要求了国有企业应从实际现状的角度出发,其中不应掺杂管理者的主观臆测,通过分类的评价方法,获取外部评价的平均基数,排除呈现异常状态的评价数值,使其更加贴近于真实的社会责任现状,以此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外部评价信息,确保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趋于全面性和完整性。

结语

大多国有企业管理者认为,无法取得经济效益的投资与盗窃所有者权益无异,这就从侧面表明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利益的得失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既定条件下,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解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