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签署增兵令,俄罗斯胜利在望?
克里姆林宫12月1日发布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编制员额提升到220.913万人,其中现役军人数量增加17万,为132万人,上述新的总统令自签署之日立即生效。
对于最多可能增兵到220万的细节,俄罗斯国防部在随后的声明之中突出了四点:第一,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的规模的增加将会通过逐步扩张的方式实现。第二,当前俄罗斯没有大幅度增加公民定期服兵役的计划,也没有进一步扩大动员的计划。第三,俄罗斯武装部队的人数上升是由于战略防御力量和北约的不断扩大对俄罗斯联邦的威胁日益严重所导致的。第四,俄罗斯增加武装部队的人数是对北约集团威胁侵略活动的回应方式。
俄罗斯宣布增兵的时间比较敏感,事实上在2个月之前,俄罗斯就已经开始了秋季征兵活动,临时性的增加俄军的编制员额,意味着克里姆林宫可能是在最近发现了新的威胁点。
筱林发现,从俄罗斯的财政状态和军工生产状态而言,目前俄罗斯的确有能力实施新一轮的征兵。不断扩张的俄罗斯军队将会让莫斯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与乌克兰的战争并且防备北约。法新社12月1日的报道指出,普京有希望打赢乌克兰战争,因为目前欧洲目前存在无法克服的短板。
《南华早报》在12月1日的报道则透露,欧盟计划在12月7日到8日访华参加中欧峰会期间,组团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部分贸易活动。显然,欧盟最近有点着急了,开始病急乱开方。
还是三件事情,一件一件来。
俄罗斯再次增兵,普京在防范什么?
首先是俄罗斯增兵,其实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俄罗斯在秋季征兵工作已经开始之后,才提出了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增员计划?俄罗斯将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俄军员额的上升?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好回答,因为俄罗斯的对手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根据彭博社11月底的报道,在长达1年的时间内,其对白宫援助乌克兰的资金流向进行监控后发现,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之中的绝大部分并没有流向乌克兰,而是流向了美国的军工复合体。
美国政府将现役部队的老旧装备库存援助给乌克兰,同时向美国的各大军火巨头下达了新的补货订单,这使得美国政府能够在援助乌克兰的掩护下,对美国的军火生产体系进行适当的动员。
客观来说,目前只要拜登政府还能拿的出钱,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就能生产出足够的武器装备来支援乌克兰,响应以色列。但问题是,拜登政府目前的确是没什么钱了,新的财政拨款要到明年才下得来。
即便如此,从谨慎对敌的角度,俄罗斯也要防备北约或者美国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可能对乌克兰实施的新一轮援助行动。同时,11月底俄罗斯境内包括西伯利亚铁路在内的火车爆炸事件表明,俄罗斯有必要强化其国内纵深地带关键基础设施的防御,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俄军部队来实现。
可能有朋友已经注意到,俄罗斯已经声明自己不会以发布新的动员令的方式来实现俄军扩员。原因很简单,因为上一次俄罗斯政府发布部分动员令的时候,已经导致了不少俄罗斯青年为了逃避兵役而选择出走,客观上造成了俄罗斯国内社会秩序的动荡。吸取了上次教训的克里姆林宫决定以增加合同兵规模的方式,来逐步实现俄军的扩员。
俄联邦政府这几个月正在俄罗斯的偏远地区实施强力的征兵工作,对这些地区的青年承诺提供有吸引力的经济奖励来吸引其参军。这种方式能够让俄军在短时间内再度增加十几万人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俄军增兵带来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俄联邦政府还可以将其各个部门下属的军事外包公司的人员吸纳到俄军作战序列之中,这也是短期内可以扩充俄军员额的方式。
俄乌战争,最大的输家是欧盟
越来越庞大的俄军军队,越来越好转的俄罗斯国内经济,包括《经济学人》和法新社在内的一众欧洲媒体开始认识到,普京可能真的要带领俄罗斯走向胜利了。
他们认为,在俄罗斯情况越来越乐观的同时,欧洲的局势正在越来越坏。原因无他,因为欧盟的战略短视。
对于这个论断,筱林是非常赞同的,当前的欧盟似乎被困在了美国精心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欧盟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强化对乌克兰的支援,也不知道为什么俄罗斯在经历了多轮制裁之后还能越战越勇。
于是,这帮欧洲的政治官僚开始将原因归结到一些毫无逻辑的方面:比如俄罗斯能够挺过来完全是因为中国等第三方给莫斯科提供了规避制裁的渠道等等。更有甚者,这帮人还计划在中欧峰会上提及这些观点。
中欧峰会,如此严肃的场合,欧盟的这帮官僚竟然还计划拿这些毫无证据的问题说事儿,可见其战略短视程度。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场战争的策划者——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欧盟的利益。在美国看来,只要乌克兰东部的炮火燃起,那么欧盟和俄罗斯都会成为被消耗的对象。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俄罗斯的确被耗得气喘吁吁,但仍有力再战。相比之下,欧盟乱忙活了一圈,如今却连直面问题,认清自我都做不到。
如此境况,普京能不能赢,筱林不知道,但筱林知道,欧盟基本上是输定了。
在这个关口,面对中国伸出的橄榄枝,在中欧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欧盟应该想的是如何从自己的中国伙伴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合作,来尽快摆脱自己的泥潭局面,而不是为自己的短视和无能找借口。
来谈合作,中国必然是欢喜加欢迎。来搞甩锅,欧盟必然最终锅干又碗净。
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