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原名匐勒,后赵明帝,字世龙,上党武乡羯胡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319年-333年在位)。谥号明帝,庙号高祖。
石勒自幼行贩于洛阳,为人力耕,曾被西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永安年间,他与汲桑等聚众起兵。
后投靠刘渊,转战河北,屡败晋军。刘渊驾崩后,跟随刘聪南征北战,在宁平城追歼王公、百姓十余万,与刘聪、刘曜共同制造了永嘉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靳准作乱后,石勒脱离汉赵,正式自立,创建“君子营”,与汉族士人合作,尊张宾为谋主。他依照张宾“先定河北,后争雄天下”的策略,移军北上,占领襄国,消灭王弥、王浚、刘琨、邵续、段匹磾等势力,控制并、幽、冀三州,息境安民,积蓄力量,阻止东晋祖逖北伐。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后向河南发展,占据司、豫、徐、兖等州,与东晋以淮水为界。
太和元年底(329年初),石勒与前赵决战于洛阳,俘前赵皇帝刘曜,派中山公石虎扫灭前赵残余势力,彻底灭亡前赵政权。秦陇氐羌各族纷纷归附,使后赵基本统一中国北方。
太和三年(330年),石勒称皇帝。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驾崩,享年六十岁。
石勒在后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机构,制定律令,颁布户税制度,注意劝课农桑,注重发展教育,加强选官制度的建设,使得后赵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他灭亡了前赵,南征东晋,北侵代国,建立了后赵政权,并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石勒虽不识字,但常听人读史,熟谙古今得失,善纳众议。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能够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石勒作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和高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后赵的建立和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注重发展教育和农业,使得后赵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作者:客居乡村
文中配图源于网络,诚望您关注我的文章,品鉴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