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名将卫青的封侯之战:收复河南地是卫青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

我是晋公子 2020-06-07 22:13:04

本期话题

公元前127年,汉廷对匈奴发动了收复河南地的关键战役,此战之后,汉朝将与匈奴的国境线向北重新推至黄河之畔,汉匈战争的攻守态势从此易手。对这场关键战役的指挥官,史书上的记载却非常混乱,究竟是名将卫青,还是另有其人呢?

孝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岁在甲寅。

无论对大汉王朝还是将军卫青,这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是在这一年,汉朝收复了自秦亡时便沦于匈奴的河南地,将汉、匈两国的边境线向北重新推至了秦将蒙恬曾经坚守过的地方;也是在这一年,指挥汉军收复河南地的卫青晋封长平侯。此时的他不但将曾经的汉军第一名将李广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甚至连蒙恬这样的军史传奇也被他一鼓作气地扫进了发黄的故纸堆。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堪称汉、匈战争转折点的关键战役——从此以后,汉军将彻底扭转被动防御的态势,剑指漠北,将战火烧向大漠深处——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疑点,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们都难以准确还原这场战役发生的整个过程。

中国台湾于1979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曾经这样描述这场战役:

汉此时为巩固长安准备与匈奴大战并争取主动计,乃策定以主力打击匈奴之右部,而采取大迂回作战战略,于匈奴攻击上谷、渔阳之顷,立即使卫青、李息(约三五万骑兵),西出云中(以云中为策源地),包围匈奴右部楼烦、白羊王于今晋西北及绥远伊克昭盟地区(此地区为楼烦、白羊王游牧地)而击破之,获首虏五千余级,牛羊百余万,白羊、楼烦王北遁,青追至高阙(今绥远省狼山县北)而还。

遂尽克复秦蒙恬所获之故地,凯旋军自陇西(今甘肃临洮县东北)而还。

——《中国历代战争史》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西汉收复河南地这场战役最完整也是最通行的历史描述。后来中国大陆方面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以及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军事战略》在编纂相关内容的时候都沿用了台湾方面的上述研究成果。

这意味着,海峡两岸的军史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收复河南地战役是在两位指挥官——卫青和李息——的相互配合下取得成功的。但奇怪的是,战后立功受赏的名册上,卫青赫然在列,甚至他麾下的两位校尉苏建和张次公也获封侯,但名为主帅之一的李息却意外“失踪”了:

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有功,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使建筑朔方城。青校尉张次公有功,封为岸头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息不但没有在此次战役后获得任何封赏,甚至孝武帝颁布的褒奖诏书中也没有一处提到李息的名字。这不禁令人怀疑:李息,这位自景帝朝便投身行伍、资历远比卫青更老的将军究竟有没有参与收复河南地的军事行动呢?以《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来考据,答案应该是:没有。

《史记·匈奴列传》载:

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岁,汉之元朔二年也。

——《史记·匈奴列传》

司马迁对汉军收复河南地战役的上述记载显示,战役的指挥官只有卫青一人,并未提及李息。而我们从李息的传记中也可以找到相关旁证,证明李息没有参战:

将军李息,郁郅人。事景帝。至武帝立八岁,为材官将军,军马邑;后六岁,为将军,出代;后三岁,为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皆无功。凡三为将军,其后常为大行。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附李息传》

在这篇简短的传记里,司马迁清晰地罗列了李息武帝朝参与的作战行动,一共有3次。分别是: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

公元前128年的代郡反击战;

公元前124年自右北平出击匈奴。

至于收复河南地战役发生的当年(即公元前127年),史笔则赋之阙如。假设李息真是收复河南地战役的指挥官之一,作为同时代亲历者的司马迁绝不可能漏书这么重要的内容。

这样一来我们不禁要发问,既然《史记》清楚地记载了公元前127年李息并未参战,那又是什么导致后世史家发生误会,误会是李息与卫青合作指挥了收服河南地战役呢?追根究底,这恐怕得说是司马迁在下面这篇传记中的书法不严谨所导致的。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曰:

明年(公元前128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

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上述文字中,太史公将公元前128年卫青、李息对匈奴的反击作战和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南地的战役首尾相连,写在了一起,而且只标注了公元前128年(也就是太史公笔下的“明年”)一个时间点,这自然容易引起误会,误会是李息出代反击匈奴后,随即同卫青合作收复了河南地,但其实这两件事情之间相隔了整整一年。

为了厘正这个书法上的纰漏,班固在《汉书·卫青传》中将它做了这样的改写: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

明年(公元前127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

——《汉书·卫青传》

经过班固的改写,事件的原委本末便一目了然了:卫青与李息的配合行动是在公元前128年发生的,至于次年收复河南地,则是卫青单独受命,李息并未参与。至于李息缺席的原因,《史记》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孝武帝一朝,李息三征匈奴,俱无功劳。

换句话说公元前128年对匈奴的那次反击作战,卫青自雁门出战,斩获了敌首数千,而别出代郡的李息却寸功未立,相形见绌。两相对比之下,孝武帝于次年收复河南地时放弃李息而专任卫青,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说公元前129年的关市诱击战让卫青成功地超越了三朝名将李广,那么公元前128年的雁门反击战则令他将又一位老将军李息甩在了身后。

李广与卫青的竞争失利,在从前的文章中我已分析过原因,至于李息为何也在卫青面前表现弱势,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李息是一位精于步兵战术的将军——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李息任材官将军,指挥的就是步兵军团——和匈奴作战,必须专倚骑兵,李息自然无所用武。这或许也是他三征匈奴,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将军李息缺席了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的战役原本是非常清楚的历史事实,可就因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那含混不清的书法,导致后来史家相沿成误。

从东汉荀悦撰写的《前汉纪》开始,李息就被“安排”在了收复河南地战役的指挥官的位置上:

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北置朔方、五原郡。

——《前汉纪》

荀悦在《前汉纪》中犯下的错误后来又被司马光原封不动地搬进入《资治通鉴》,以至于我们今天编纂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和《中国军事通史》等书还误认为李息是收复河南地的功臣之一。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