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靠降价欺负速腾,没标配L2难打凯美瑞

龙雅琪聊汽车 2025-03-08 21:27:14

十五万买B级车?你疯了吗?

这话,我一个在四线城市日产4S店卖车的朋友常说。他卖的是天籁,一款曾经在国内中级车市场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却成了他口中“性价比之王”,但这个“王”字,多少有点无奈的意味。很多人觉得十五万买B级车是捡漏,是天降馅饼,可真相呢?是馅饼,还是陷阱?

我朋友说,每天来他店里看车的,十七八组,三成冲着天籁来的。这数字看着不错,但细究起来,却透着几分辛酸。这三成都看,能成交的又有几个?大部分人,逛一圈就走了,理由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犹豫。

犹豫什么呢?犹豫天籁到底值不值。

十五万,你可以在紧凑级市场里挑到配置丰富、动力强劲,甚至带点“科技感”的小车,开起来轻快,停车方便,油耗还低。而天籁呢?它大,空间足,舒适性也不错,可动力呢?有人说肉,有人说慢,有人甚至直接说,这感觉不像二十几万的车,更像十几万!

所以,买天籁,到底值不值?

这问题,就像问:一碗5块钱的牛肉面,值不值?

有人觉得值,牛肉够多,汤底浓香,吃饱了,心里满足。

有人觉得不值,肉少,汤寡,吃完了还饿,感觉被坑了。

天籁,就是这碗牛肉面。它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大空间和舒适性。对于那些需要空间,追求舒适,对动力要求不高的家庭用户来说,它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动力。2.0L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在1.5T甚至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横行的时代,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速慢,超车费劲,这在高速上尤其明显。 我的朋友就遇到过很多客户,试驾完天籁之后,就直奔雅阁或者凯美瑞去了。他们嫌弃天籁的动力“肉”,觉得超车的时候提心吊胆。

其次是配置。虽然天籁也有一些配置,比如自适应巡航等,但跟竞争对手比起来,就显得有些寒酸了。很多功能,只有在高配车型上才有,而中低配车型,就只能“裸奔”了。更关键的是,有些功能,竞争对手是全系标配的,而天籁却要选顶配。 你说,这让人怎么选?谁会花更多的钱买一个配置低的功能少的同级别车型?

再次是外观。有人喜欢天籁的外观,觉得大气稳重,也有人觉得它太老气,缺乏年轻人的活力。这其实就是审美差异的问题,没有对错,只是看个人喜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天籁的外观设计,确实不够“惊艳”,不像有些车型那样,一眼就能让人记住。

最后,是品牌力。日产这个品牌,虽然曾经辉煌过,但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有些乏力。这导致一些消费者对日产品牌的信心不足,认为它的品质不如以前,或者售后服务跟不上。虽然很多人认为日产可靠耐用,但当消费者有更多选择的时候,谁还会在品牌力上做让步呢?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买天籁呢?

大部分买天籁的人,其实都是冲着它的性价比来的。巨大的优惠幅度,让天籁的落地价,几乎可以和一些紧凑型车持平。对于预算有限,却需要一辆空间大、舒适性好的车的人来说,天籁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

我的朋友,他卖的天籁,优惠幅度非常大,几万块钱的优惠,把价格压得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低到跟一些紧凑型车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下,空间大、舒适性好,自然就是天籁的强项。老陈的选择很典型,十几万的价格,能买到B级车,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种性价比,是建立在牺牲动力、配置、甚至品牌力之上的。它像是一个“残缺的宝石”,闪光点很吸引人,但总有些瑕疵,让人难以忽略。

这就像买衣服一样,有些人只看价格,便宜就买,不看质量,不看款式。买回去了,穿了两天就坏了,或者款式过时了,后悔也来不及。而有些人,宁愿多花点钱,买一件质量好、款式新颖的衣服,即使贵一些,也能穿很久,而且看起来也体面。

天籁,就是那件价格便宜但可能存在问题的衣服。它吸引你的,是它低廉的价格,而非它的整体品质。

所以,十五万买B级车,值不值?这并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的需求,你的预算,以及你对性价比的理解。如果你对动力、配置要求不高,只想要一辆空间大、舒适性好的车,那么天籁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对这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建议你还是多看看其他车型。

最后,我们用数据来说话。根据我朋友提供的数据,上个月他所在4S店共销售70辆车,其中天籁14辆,占比20%。这说明,天籁的销量并不算特别低,但也不算特别高。这部分成交量,也从侧面印证了消费者在面对性价比和整体素质时的矛盾心理。

这20%的成交比例,也间接的说明了天籁的受众群体较为特定,他们需要一辆大空间、相对舒适的轿车,并且更看重价格因素。这部分人群并不关注最新的科技配置和动力参数,而更注重实惠。

因此,天籁在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它需要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何提升产品力,如何调整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这是摆在天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我朋友,他依旧每天都在为卖车而奔波,或许,他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十五万买B级车,是捡漏还是陷阱,这问题,或许最终只有消费者自己才能解答。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