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河南安阳殷都宫殿区不远处,一座怪异的商代古墓现世。
与常见的商代长方形墓葬迥异,它呈水井般的圆形。
更奇特的是,墓坑内不见棺木踪影,唯有 25 具尸骨杂乱堆叠,一同出土的还有青铜礼器、兵器,以及纺织物、粮食等物。次年,考古人员整理墓葬时,竟在原坑之下发现第二层尸骨,足足 29 具。
到了 1977 年第三次发掘,在第二层尸骨下方半米厚的坚硬红褐土下,又现第三层 19 具尸骨。至此,这座原坑墓的三层全貌才展露无遗,总计掩埋了 73 具尸骨,考古工作者据此推断,这大概率是一座祭祀坑。
这座神秘的祭祀坑,究竟藏着怎样的往昔?不妨试着重现当年那惨烈一幕。
主祭者先挖好圆形大坑,在底部铺上薄石子与沙土,再垫上二三十公分厚的黄土,黄土里还混着打碎的陶器碎片。
接着,血腥杀戮拉开帷幕,首轮便有 19 人遇害,其中肢体完整的仅两具,五具被砍去小腿或脚,另有 10 枚单独的人头骨、一块上颌骨、一条右腿,死者中还有四名儿童与两名婴儿,所有尸骨脸皆朝下或侧向,显然杀祭先是在坑外进行,肢解后的部分被抛入坑内,坑底有人负责摆弄肢体,不让脸朝上。
而那些残肢去哪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它们竟被参与祭祀的人在坑外烧烤分食。
首轮杀祭完毕,主祭者往坑内撒些朱砂,填上半米厚的红褐色土,开启第二轮屠戮,此次至少 29 人丧生,能辨出身份的有八名青年男子与五名幼童。
结束后,再撒一层朱砂、小石子,将 31 件陶器打碎铺匀,又填上一层灰黄色厚土,第三轮杀祭接踵而至,这次 24 人殒命,还放入部分青铜器,其中铜鼎铭文显示主人叫 “成嗣子"。
铜鼎铭文 “成嗣子"
祭祀尾声,主祭者填入 35 到 60 公分厚的碳灰土,最后杀掉“成嗣子",随后完成填埋,杀祭终了。
这绝非寻常屠杀,从坑的挖掘、修整,到杀祭各环节,诸如尸身摆放、撒朱砂、填土、碎陶器、置祭品,都井然有序。
地面上还同步举行着包含烧烤祭品的献祭仪式,足见商代时,这类人祭活动已然极为成熟,有着固定流程,而这不过是商朝人祭的小小缩影。
那么,人祭在商朝人的生活里究竟占多大分量?据历史学者李硕所著《翦商》,商代人祭极为普遍。
仅殷墟王陵区,已发现两千余座祭祀坑,发掘约 1400 座,即便按每座坑均杀五人估算,人数也超一万。
这还只是王陵区批量祭祀坑的数字,王陵殉葬人、王宫区人祭,以及各商朝聚落的相关情况,因资料分散尚未统计。
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统计甲骨卜辞,找到 1350 片有关人祭的甲骨、1992 条卜辞,共涉及杀祭 13052 人,另有 1145 条未记人数的人祭卜辞,即便按最少一人算,献祭总人数也超一万,其中不乏大量妇女儿童,可见商朝何等血腥、野蛮。
有关人祭的甲骨
人祭理念源起何处?虽难以定论,但近百年考古显示,约 6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长江流域部分人群已有零星人祭行为,随着早期国家形成,规模渐大,夏朝延续此风,
商朝更是爆发式增长,至殷墟时期达到巅峰。商朝人祭对象多为异族战俘、奴隶,甚至包括本国贵族,手段残忍,令人胆寒。
彼时周人偏居西部,周文王曾遭商纣王拘禁于殷都,其长子伯邑考也被杀害,或许还成了祭品,这些遭遇让周人萌生翦商之志。
“翦商”,意为推翻商朝。
公元前 1046 年 2 月 28 日清晨,周武王挥师伐纣,商朝覆灭,周朝崛起。周朝建立后,周公辅政时严禁野蛮人祭。虽此后仍有人殉现象,但大规模杀祭行为愈发少见。
以往,我总将周商更替视作寻常改朝换代,读了《翦商》才惊觉并非如此。周灭商,实乃华夏族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关键分水岭。
商朝覆灭后,以杀戮、人祭为标志的旧文明戛然而止,周公构建起新华夏文明。他着力消除商朝人祭文化,抹除相关记忆,重塑上古圣王历史,让尧舜禹的温情禅让成为华夏正统叙事。
《翦商》为我们开启独特历史视角,它跨越一千多年,从夏朝诞生到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作者李硕结合考古成果与传世文献,梳理人祭风俗兴衰,呈现华夏早期文明与血腥人祭从交融到剥离的伟大转折,带读者重塑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知。
文本内容源自@小璐歌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