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秋的某个凌晨,我偶然点开TVB《中年好声音3》的回放片段。镜头扫过观众席时,发现前排有位白发苍苍的阿姨正跟着选手哼唱《不羁的风》,她布满皱纹的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的模样,让我突然想起家中收藏的那张1985年张国荣演唱会黑胶唱片。
这种时空交错的恍惚感,正是香港娱乐产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当71岁的甄妮在社交平台为淘汰选手鸣不平时,她犀利的点评背后,实则暗藏着传统造星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的剧烈碰撞。最新数据显示,香港流媒体用户数量在过去三年激增237%,而TVB收视率却持续走低,2023年上半年黄金时段收视同比下跌12.6%。
TVB艺人签约模式就像精心设计的玻璃花房。这里有为新人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从艺员训练班到电视剧配角,从综艺节目露脸到音乐颁奖礼表演。2022年《中年好声音》冠军周吉佩的经历就是典型例证——签约后获得电视剧主题曲演唱机会,半年内完成从素人到歌手的蜕变。
但这种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研显示,18-35岁群体中,仅有9%的人会通过电视渠道关注新艺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短视频平台上名为"旺角阿Lin"的街头歌手,靠着翻唱经典粤语歌,三个月内粉丝暴涨至80万,更获得内地音乐节邀约。
曾在TVB担任艺人总监的陈先生透露:"我们现在培养一个新人至少要投入300万港币,但他们的商业回报周期从原来的2年延长到5年以上。"这种压力下,"捆绑式签约"从保障机制变成了双刃剑。就像选手李创伟面临的抉择:是要温室里稳定的光照,还是冒险进入瞬息万变的流量森林?
节目中被淘汰的42岁舞者李创伟,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转型期的时代标本。他的Instagram账号在淘汰后粉丝数单日增长1.2万,评论区挤满"独立发展更好"的鼓励。但鲜少有人注意到,他悄悄将抖音账号的更新频率从每周1次提升到每日3次。
这种"两手准备"恰恰暴露中年艺人的生存智慧。香港演艺学院最新发布的《艺人职业生命周期研究》指出,35岁以上艺人转型新媒体成功的概率比年轻艺人高出23%,但内容调整成本也相应增加40%。李创伟在直播中尝试跳网络热舞《科目三》时,观看数据从峰值3万瞬间跌至8000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转型阵痛。
不过危机中总藏着转机。前TVB艺人陈键锋转战电商直播,将经典台词"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变成带货口头禅,单场GMV突破200万。这种案例正在重塑行业认知:艺人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固定角色,而是成为流动的内容载体。
当我们讨论造星机制时,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变量——观众。香港城市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Dr. Lee的团队发现,Z世代观众对"完美偶像"的期待值下降27%,反而更青睐"有瑕疵的真实"。这就能解释为何《中年好声音》中,那个总在副歌部分走音的58岁茶餐厅老板,会比科班出身的选手获得更高网络讨论度。
这种审美迁移正在倒逼产业变革。TVB高层在2023年财报说明会上首次提及"去中心化培养模式",计划推出"艺人个人频道扶持计划"。而内地视频平台与香港MCN机构合作推出的"粤语主播孵化营",首期报名人数就突破3000人,年龄最大的学员竟有52岁。
结语:娱乐产业的"寒武纪大爆发"站在维港夜色中眺望TVB大楼,玻璃幕墙上滚动播放着《中年好声音3》的宣传片。镜头里那些不再年轻的面孔,恰似香港娱乐产业的隐喻——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蜕壳新生。当传统造星机制遇上新媒体洪流,我们或许正在见证娱乐产业的"寒武纪大爆发":不是适者生存的淘汰赛,而是多元生态的共生实验。
下次再看到中年选手在舞台上尽情歌唱时,不妨打开手机录段reaction视频。谁知道呢?也许你的随手分享,就会成为某个"过期艺人"重获新生的关键流量。在这个人人都是星探的时代,娱乐产业的未来,正握在每个拇指滑动屏幕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