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东局势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那么沙特无疑正在悄悄成为这盘棋中的“局势操盘手”。最近的一系列事件,把沙特推到了风口浪尖:叙利亚变局、利雅得会议、黎巴嫩总统的“友情首访”。这些背后究竟是沙特外交的精妙计算,还是中东格局自然流转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小萨勒曼是怎么一步步把沙特推上中东舞台中央的。
一切辉煌的背后,都少不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如果说中东各国之间的博弈是一场“各凭本事过日子”的比拼,沙特的优越感无非靠着石油——可是,光有石油也不够,沙特的“造钱能力”早就不再单靠地下那点油了。自2016年宣布“2030愿景”以来,小萨勒曼试图摆脱对单一能源经济的依赖,通过推动经济转型和多元化发展,让沙特逐渐站稳了中东经济强国的地位。
尤其是在叙利亚重建问题上,沙特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叙利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持,而沙特“兜里有钱,手底有油”,自然在这场比赛中占了头筹。数据显示,在叙利亚重建相关的会议上,沙特承诺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份“慷慨大礼”可不是拍脑门的临时决定,而是小萨勒曼早就计划的一场“买路钱”。
不仅如此,沙特还通过其稳定的能源政策,为全球市场提供了信心。在叙利亚局势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时刻,沙特选择稳住原油出口,不仅缓解了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还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好兄弟”形象。一句话总结:该出手时就出手,沙特知道自己的钱该怎么花才能“四两拨千斤”。
在中东地区,单靠经济强大是远远不够的,沙特的强势表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小萨勒曼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咱们都知道,中东的局势向来错综复杂:逊尼派国家争老大、什叶派伊朗虎视眈眈、美国和欧洲挑事、还有土耳其这样的“区域领导候选”时刻试图插手。如果搞不好关系,沙特的优势分分钟就可能被稀释。
最惊人的一手是沙特和土耳其的关系修复。要知道,两国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尤其是在卡舒吉事件之后,土耳其频频“炮轰”沙特,人们普遍认为两国的裂痕难以弥合。然而,小萨勒曼却用非常务实的态度,亲自访问土耳其并与埃尔多安会谈,几轮经济合作下来,两国关系迅速缓和。虽然双方立场未必完全一致,但这种微妙的“假装哥俩好”,却为利雅得会议奠定了基础——沙特能把土耳其这颗“钉子户”拉上谈判桌,足见策略的高明。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棋子是中国。近年来,沙特在中东地区积极拥抱“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在沙特的基建领域,中国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从高铁到新能源合作,中国的参与不仅提升了沙特的工业化水平,也让沙特在叙利亚问题中更有底气。国际社会都知道,中东问题中少不了中国的影响力,而沙特此时选择与中国抱团,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话语权。
沙特在叙利亚问题中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戏剧化”来形容。从最初支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到后来全面转向支持“温和派”新叙利亚政府朱拉尼,沙特的政策转变先是让人看不懂,随后却发现原来这才是精明之举。
叙利亚问题表面是内乱背后的权力真空,实质却是各方势力一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几年前,伊朗通过支持阿萨德政权大肆扩张其在叙利亚的影响力,这一度让沙特非常头疼。然而,小萨勒曼的策略并不是直接硬刚,而是通过扶持朱拉尼政府,对伊朗展开“釜底抽薪”。朱拉尼极力边缘化伊朗的势力,同时对沙特表现出高度的合作意愿,这一举动无疑让沙特在叙利亚话题上占得先机。
更妙的还在后续操作。沙特抓住叙利亚局势的窗口期,号召以叙利亚为主题的“利雅得会议”,这不仅聚集了诸多中东国家,还吸引了西方世界的目光。不少媒体认为,这次会议是小萨勒曼宣誓沙特区域主导地位的一次“公开展示”。
但人无完人,势无久盛。沙特在叙利亚问题中的确表现抢眼,但这并不代表它能一直坐稳中东的“王座”。首先是叙利亚的局势本身就复杂得像团麻,如果沙特不能成功推动合作机制,就算掏了很多钱也未必能得到实际回报。此外,叙利亚内部的宗教、政治和经济矛盾,可能在重建过程中暴露出更多问题,到时候沙特投入再多也可能落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沙特国内也有隐忧,小萨勒曼一边推动“2030愿景”,一边进行快速现代化改革,这种步伐在国际上屡被点赞,但国内部分保守势力却颇有微词。如果社会稳定受到冲击,改革未必能顺利推进。在未来,可预见的是内部利益分配矛盾将成为沙特的隐形挑战。
沙特在叙利亚变局中的表现确实值得点赞,但未来能否继续稳坐中东的“指挥席”,还需要看国际与区域局势的变化。谁笑到最后,棋局还没落幕,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