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工委首任参谋长——张敏中将简历

乐珍与趣事 2025-02-13 12:59:15

“可上九天揽月”是中国人民对宇宙探索的朴素愿望。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很多人都将一生奉献给了这个梦想。张敏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国防科技和航天发展紧密相连,其经历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航天奋斗史。

张敏,1925年出生于河北定州。年幼的他目睹了山河破碎,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虐。于是,年仅十四岁的他就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在反扫荡斗争中锤炼了一身杀敌的本领。

此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都可以看到张敏的身影。他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军事指挥员。

1959年,张敏被调任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东风基地。张敏走进了大漠深处,也走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东风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

1957年底,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专家秘密进入中国,开始帮助我们开展导弹试验基地的勘测选点工作。不久,部分志愿军从朝鲜回国,根据中央命令,他们没有返回原驻地,而是直接来到了戈壁滩,筚路蓝缕,在荒漠之上建造了一座基地。

1959年,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张敏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基地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也来到了祖国的西北。在这里,他一干就是九年。九年的时间在他的脸上刻下印痕,也在这片荒漠铸造了一个奇迹。

九年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初创到蓬勃发展,第一颗国产导弹“东风一号”也在这里发射升空。

1967年,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大背景下,张敏又被调往太原,在这里,建设我国自主开发的卫星发射基地。

1968年,张敏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了新中国首枚自主设计中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这项突破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在国际社会有力壮大了我国的声势。

“文革”时期,张敏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坚守初心,用多年军旅生涯锤炼出的过硬的精神素质对抗打压与迫害。

1975年,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航天工程建设也重回正轨。张敏也得以恢复工作,他临危受命,组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也是张敏的航天事业生涯中的第三个基地。

面对三线建设的复杂形势,张敏创造性地提出了“边建设、边试验、边发射”的发展建设模式。

在西昌,张敏与一群航天事业工作者一起,埋头苦干。

他们充分利用西昌纬度低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发射工作;他们在保密的前提下引入地方基建力量,加速基地建设;他们建立“以老带新”的传承模式,培养出了我国首批航天测控专家团队。

短短数年间,这个深山中的基地蜕变为具备国际高水准的航天发射场,为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奠定了基础。

1982年,国防科工委成立,张敏当之无愧地担任首任参谋长,继续推动国防事业体系化改革。

在航空领域内,他推动建立“科研-试验-应用”的闭环管理体系,主持制定《航天发射标准化流程》,力主开放部分测控系统参与国际航天合作。这些举措,有力的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

1988年,张敏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航天系统数位获此殊荣的技术性将领。

2017年,张敏离世。他留下的,不仅是发射塔架上的功勋,更塑造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基因。

从一个英勇的抗日少年,到一位坚韧的航天统帅,他始终保持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情。时至今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还践行着他“严谨务实,敢为人先”的要求,这是航天精神的凝练,也是这位将领毕生的信条。

0 阅读:1

乐珍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