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医生”邓前堆:怒江上溜索巡诊28年,退休后仍关注乡村医疗

看百年浮沉 2025-04-18 19:38:41

“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这句话是邓前堆从医数十载的座右铭,也是他行医引路人对他的叮嘱。

在了解邓前堆的事迹之前,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

他走在乡村医生的道路上,竟一直与高风险脱不了关系。

邓前堆

从医四十余年,他一路“打怪升级”,克服了天险、自身的障碍。

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

在长期巡诊中,怒江上的溜索已经成为邓前堆的老朋友。

溜索帮助他自由出入怒江两岸为患者看病,也见证了邓前堆成为感动中国的“溜索医生”。

大病初愈后下决心

天堑似乎对云南情有独钟,汹涌湍急的怒江两岸,就因为众多天堑而对当地居民的交通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远远望去有美丽的高黎贡山山巅与几十米深的山谷。

出入的不方便,使得该村人口一年比一年减少。

在上世纪80年代,由六个村民小组组成的拉马底村只有1000多名村民,分布在怒江两岸。

村民

在还未通桥通路的年代,村民在怒江两岸穿梭只能走山路、过溜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邓前堆是地道的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人,从小成长在崇山峻岭间的他非常善于在山间行走、在山崖峡谷间前进。

唯独因为对岸没有任何亲戚朋友,而从未学过过溜索。

在他的认知里,过溜索不仅不是生活必需的技巧,还是危险系数极高的动作。

村里经常有人在过溜索时发生意外事故,所以邓前堆的父母从小就严格禁止他与哥哥接触过溜索。

只是让邓前堆意料不到的是。

他后来竟会与过溜索打了28年的交道,并且成为怒江溜索上的一道异常耀眼的光芒。

邓前堆

1983年,从福贡县第二中学毕业的邓前堆为了帮父母分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跟着哥哥背着油米启程前往缅甸贩卖。

从怒江到缅甸,邓前堆兄弟俩需要步行三天三夜。

但只要一想到去一趟能赚到钱回来,哥俩就浑身是劲。

当兄弟俩到了缅甸,那边的生活条件与环境让大山里的两个孩子都咂舌。

虽然只是短短数日,但是污浊的卫生条件让邓前堆患上严重的痢疾。

拖着难受的身体,邓前堆翻山越岭回到家乡寻求救治。

当他躺倒在村里卫生诊所的病床上时,整个人都已经虚脱无力。

如今的卫生所

乡村医生友向叶诊断病情后,紧急为他开药治疗,甚至还亲自上山采摘草药,只为让邓前堆尽快药到病除。

剩下半条命的邓前堆在诊所躺了整整四天,这四天里乡村医生友向叶日夜陪在他身边。

邓前堆痊愈走出诊所的那一天,他看到友向叶忙碌的样子时,他忽然发现:

只有像友向叶医生这样的付出才会让生活有意义。

贩卖东西只是机械化的工作,赚到了钱也没有想象中的开心。

然而救死扶伤就像攻克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不仅是患者,就连医生也会有重获新生的喜悦。

后来成为医生的邓前堆

于是,邓前堆主动找到友向叶医生:

“叶医生,你怎么会在这里做乡村医生呢?”

“生病你觉得痛苦吗?村里人是不是更害怕生病?个中原因你也清楚,不是吗?”

友医生的问题他当然明白,正是因为了解,所以邓前堆才想不明白为何友医生要接下这份任务重、待遇低的工作。

似是看透了邓前堆的内心所想,友医生微笑地看着天边的山巅:

“我们这里看病太难了,难到大家都不敢生病。”

“可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当你看着身边人生病痛苦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利用手中的医术让他们脱离痛苦。”

“你想当医生吗?跟我一样,做一名乡村医生。”

邓前堆

邓前堆还没缓过神来,友医生就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我只有初中学历,而且从未学过医,能当医生吗?”

邓前堆吐露了自己憧憬又迟疑的原因,

“只要识字和有决心,其他都能学,都不是问题。”

友向叶的一句话给邓前堆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3年,在友向叶医生的推荐下,乡卫生院批准邓前堆乡村医生的身份。

也就是在这年,邓前堆正式开启了行医之路。

村民心中永远的120

学医时的邓前堆格外用心,他非常珍惜师傅友向叶的手把手教学。

而且除了友向叶输出的医护知识以外,一旦有任何培训机会,邓前堆都必定参加。

每个月他都会跟随乡村医生队伍进入村寨巡诊。

邓前堆

在此期间,邓前堆的医术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凭借着过人医术,慢慢的,邓前堆在村民中的分量与日俱增,大家都非常乐于让邓医生看病就诊。

一头扎进治病救人工作里的邓前堆,把乡村医院当成他的家。

每天下班之后他依然会留下来复盘当天的工作内容,检查每一张药方。

直到月亮与星星都挂在夜空中,他才一边思考一边慢慢走路回家。

对此,妻子刚开始颇有怨言,到了后来她也就习惯了。

自从丈夫当上乡村医生后,她能明显感觉到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无怨无悔。

邓前堆治病

后来与邓前堆一起工作的三名乡村医生因为待遇收入太低,陆陆续续离开卫生院,另谋高就。

只有邓前堆从做医生的那一天起,就没考虑过换单位。

身边的亲戚见他每天都忙得顾不上家庭,工资也不高,都劝他放弃这份工作。

“你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但只是看病,还得穿山越岭去看病,你老婆在家每天都在担惊受怕,还不如去外面打工。”

每当邓前堆听到这话就笑着摆摆手,明确表示: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要为拉马底村乡亲们做点事。”

当乡卫生院医生只剩下友向叶和邓前堆师徒俩之后,邓前堆的工作任务相应变得更加繁重。

邓前堆

此时怒江两岸拉马底村的村民,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可为了到达对岸,邓前堆首先必须学会过溜索。

拉马底村的这条连接两岸的溜索长100多米,距离江面高达30米。

过溜索时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水流湍急的怒江中,完全就是门技术活。

为了攻克这只“拦路虎”,邓前堆先是找到了滑溜索经验丰富的乡亲,并向其请教。

之后,他肩上背着药箱,手里抓着一把草,带上溜梆和手电筒就开始第一次滑溜索。

有了这把草的缓冲,邓前堆才不至于溜到对岸后因无法刹车而撞到附近固定溜索的水泥桩上。

邓前堆

但在不熟悉时,受伤还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次邓前堆因为溜索时速度没把控好,导致右腿撞伤,让他在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都行动不便。

然而在邓前堆身上,信念永远强于现实。

为村民看病的意念,让他一往无前继续到对岸看诊。

特别是在友向叶当了村支书之后,为村民治病的重担更是全都压在邓前堆一个人身上,他没有任何退路。

从此之后,邓前堆的手机再也没有关机过。

无论白天黑夜,天晴还是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他背上药箱便立刻出发。

村民迎接邓前堆

2010年一个严冬的深夜,邓前堆刚刚躺下休息不久,枕头边的手机便响起来。

来电的村民带着紧张的语气道:

“阿邓医生你快来,开扒俄老人家着火了,他也被大火烧伤。”

“好的,你们先照看好他,我马上出发过去,等我!”

挂了电话后,邓前堆跟妻子说了一声后背起药箱就出门了。

暗黑无灯的山路上,只有邓前堆手上手电筒发出的微弱灯光。

寂静的山岭间,一点圆形的光亮在迅速移动。

爬山路、过溜索,邓前堆一路没停终于赶到开扒俄老人家中,并迅速为他清理创伤、包扎伤口并打针输液。

“阿邓医生,你来了我就安心了。”

对于开扒俄老人来说,邓前堆是他唯一信任的医生,他来了自己的伤肯定能很快痊愈的。

之后为了照顾开扒俄老人,邓前堆连续十几天都过溜索来到老人身边,按时为他清创换药,从未间断。

老人的家人都被邓前堆感动了:

“阿邓医生,要不你就留下一些药,我们自己来换就可以了,省得你每天都这么跑,太辛苦了。”

“不要紧,烧伤不比普通摔伤,需要视伤口的恢复情况使用药物,换药也需要专业的手法才能避免病人被拉伤,所以还是我来吧。”

老人彻底康复后,邓前堆还会定期来复查。

邓前堆

即使当天的工作行程应接不暇,他依然会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

“只有确保病人没事,我才能放心。”

按照规定,邓前堆每月都会在全村巡诊一次。

拉马底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住在怒江西岸,而村卫生院则在东岸,身为村医的邓前堆只得往返于怒江两岸。

每月至少十次的滑溜索,成为邓前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于邓前堆严格履行“全天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因此晚上过溜索也成了家常便饭。

邓前堆

而妻子达付恒,最为担心的就是丈夫晚上出诊过溜索:

“天一黑什么都看不清楚,即使有把手电筒,但只剩一只手抓溜索过江还是非常危险的。”

“可是只要有人打电话给他,他就不管危不危险,一定是背上药箱就走。”

提到丈夫的尽职,达付恒显得有些无奈。

2011年11月11日晚上8时许,刚巡诊回到卫生院的邓前堆又接到一通紧急电话:

“医生,阿恰的病情加重了,麻烦你过来看下。”

邓前堆在为病人输液

诸如此类的情况已是邓前堆的工作常态。

“阿邓医生的电话就是我们的120,每天24小时都打得通。”

也正因此,对于拉马底村的村民来说,邓前堆的电话他们记得比家里人的号码还滚瓜烂熟。

行医40年,退休不退志

2011年11月23日,国家投资修建的“幸福桥”和“连心桥”正式通车。

包括邓前堆在内的拉马底村村民“从此不用靠溜索过江”的愿望实现了。

至此,邓前堆也结束了自己28年的溜索巡诊。

同年,福贡县5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邓前堆也因此多了一层身份,家庭医生。

2019年9月,为了提高出诊的效率,邓前堆买了一辆汽车。

邓前堆购买的汽车

“有桥有路有车之后确实方便了非常多,以前走路需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开始半个小时就到了,每天看的病人也多了。”

而且在拉马底村土生土长的邓前堆太清楚不过村民们的经济条件了,但他一直坚持救人为先。

虽然自己的工资也不高,但他还是帮村民治病垫了不少钱。

“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虽然我在2010年以前的工资和补贴都不高,但至少比村民们好些,所以能帮他们一点是一点。”

行医之路将近40载,邓前堆唯独忘了照顾自己的身体。

邓前堆

常年的劳累奔波让邓前堆的精力与体力明显有所减退。

2020年,村里的新卫生院建成后,乡村医生人数也增加到4人。

邓前堆除了每日继续坐诊出诊外,还会将自己宝贵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村医。

“群众小病小痛不出村的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了,接下来我的工作重心就是为乡村医生争取改善待遇,以留住这些年轻医生。”

邓前堆犹如拉马底村村民的守护神,他的职业生涯真真正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最美奋斗者”、“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称号实至名归。

2024年3月2日,行医40年的“索道医生”邓前堆光荣退休。

邓前堆退休

可是心怀村民的邓前堆却表示:退休不退志。

“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会一直关注乡村医疗事业,继续守护村民的身体健康。”

回忆起溜索巡诊28年的不易,邓前堆却觉得能为群众看病是件很开心的事,人生也变得有价值了。

参考资料:

【最美奋斗者】邓前堆:真情守护山区群众健康------云南日报

从医40多年,云南“索道医生”退休了……------光明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