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知青报恩娶31岁寡妇,养6个孩子放弃返乡,至今不后悔

言话古今 2024-11-06 10:03:18

1974年,20岁的知青张志远在南江县遇到人生的巨大转折,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为了报答恩情毅然娶了31岁的寡妇胡庭秀,并承担起抚养四个孩子的重任。

多年后,他又放弃返乡的机会选择在大山深处扎根,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这段充满艰辛与感动的故事,展现一个普通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非凡选择和无悔人生......

写作不易只为养家糊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各位读者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感谢!

张志远的青春岁月

70年代的南江县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村民们大多靠种地为生,村里没有通电夜晚只能靠煤油灯照明,村民们生活十分艰苦,却拥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名叫张志远的小伙子来了。那一年他只有18岁,在一片时代的洪流中,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前往农村的路途。

此前张志远从未离开过城市,脸上带着青春的稚气,穿着一身旧军装、背着母亲缝制的布袋,里面装满未来几年的希望和生活必需品。

火车缓缓驶出车站,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田野和连绵的山脉,车厢里挤满和他一样的知青,互相攀谈分享着各自的家乡和对未来的憧憬。

张志远默默坐在窗边,看着飞速倒退的景色,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火车终于抵达南江县的一个小站,提着行李跟走下车站。

迎接他的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道路两旁是连绵的田地,远处可以看到几座低矮的土坯房。张志远是村里唯一的知青,引起村民们的极大关注,还为他准备一间简陋的“知青屋”。

房屋靠近一个佘林海的家,后者又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人,还特意赶到村口迎接张志远,中年汉子脸上满是笑容,热情地帮忙提行李、拿东西。

张志远跟着佘林海走进村子,沿途遇到的村民纷纷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可这些热情并没有打动他,只想尽快完成任务回到城里。

南江县的生活条件远比城市艰苦,之后的日子里张志远每天早早起床,跟随村民们一起上山干活。

身为一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哪里懂得干农活,佘林海总是耐心地教他,无论是锄地还是种田都是手把手地指导,直到张志远掌握其中的技巧为止。

劳动的过程中,张志远渐渐融入这个淳朴的村庄,村民们对他十分友好,每当遇到困难都会伸出援手,张志远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村民们。

渐渐地他学会使用农具、学会如何在田间劳作,也会和村民们一起上山砍柴、下田耕作、收割庄稼,村民辛勤劳作和乐观精神深深感染张志远。

其中佘林海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家里虽然贫困但却尽力为张志远提供方便,有时候胡庭秀嫂子还会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几个孩子围着他,好奇地看着这个从城市来的知青,张志远大口吃着面条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他经常和佘林海在劳动间隙坐在田埂上休息,彼此讲述各自的故事、见闻,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这种简单的交流让张志远感到心灵的满足。

友情的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远和佘林海一家建立深厚的友情,佘林海把他当做亲兄弟一般,胡庭秀对这个少年关怀备至,四个孩子也把他当成大哥哥。

佘林海的家虽然简陋,但充满欢声笑语,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谈天说地,张志远找到家的感觉,开始习惯并喜欢上这种淳朴的生活,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平静,有时候还会出现意外的灾难。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佘林海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干活时常常咳嗽,甚至咳出血来。

张志远劝他去医院检查,佘林海总是笑着摆摆手说自己不要紧,他虽心中隐隐不安,但也无可奈何。要来的总归是要来,一天佘林海在劳动时晕倒在田间,村民急忙将他送到医院。

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佘林海患上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的阶段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无药可救,整个家庭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佘林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孩子,将张志远叫到病床前,恳切地拜托他在自己去世后照顾胡庭秀和四个孩子。

张志远含泪答应这个请求,发誓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家庭,后半辈子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信守这个承诺。

佘林海去世后,胡庭秀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带着四个孩子难以喘息。

每天都需要早早起床,干完家务后便要下田劳作,一直到晚上才能回来,然后继续照顾孩子,日复一日的艰辛让胡庭秀的身体和精神倍感压力。

在这种困境中,张志远主动分担胡庭秀的家务和农活,尽力照顾她和孩子们。乐于助人本是好事,可有些地方总是流言蜚语频频,尤其是在这样的乡村中。

张志远频频出入胡庭秀的家,使得村里人们开始对二人的关系产生怀疑和猜测,甚至有人恶意中伤。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问题若是不解决必然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经过深思张志远决定向胡庭秀求婚,唯有如此才能履行对佘林海的承诺,才能保护胡庭秀和孩子们,也能够给这个家庭带来安定的生活。

那一天他站在胡庭秀家门口,郑重地向她提出结婚的请求,一个20岁的知青娶了一个31岁的寡妇,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其罕见的,还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

村里人议论纷纷,但张志远坚定不移,认为这是对流言蜚语最好的回应、最好的解决办法,最终两人结为夫妻。

张志远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干活、多挣工分,胡庭秀则在家照顾孩子,有时候还会下田劳作,两人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张志远还学会做饭、洗衣等家务活,每天都会早早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有时候和胡庭秀一起下田干活,多年后还生下两个孩子,真正成为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张志远的悉心照顾下,佘林海的四个孩子逐渐长大,并渐渐从失去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找回笑容开始心的人生。

张志远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教育,深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接受教育,尽管家庭贫困依然坚持把孩子们送进学校,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知青返城的机会

打破流言蜚语最好的办法就是付诸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远和胡庭秀的婚姻得到村民的认可和尊重,看到张志远对家庭的付出和责任感逐渐改变看法,开始理解、支持,甚至在生活中给予帮助。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1978年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许多知青开始返城,张志远也收到返回城市的通知,这一消息再度引起村民的猜测。

他们认为张志远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回到城市去过更好的生活,毕竟大城市的生活好、机会多,可张志远却坚定地选择留下来。

原因也非常简单,他已经不是刚来时那个18岁的小伙子,他的家已经在南江县、责任也在这里,回城的机会的确很诱人,但胡庭秀和孩子更让他无法割舍。

2年后县里再次派人来询问张志远的决定,他依旧坚定地表示不走。张志远的父母很希望儿子回城,但最终尊重他的选择,平时寄来一部分生活费帮扶一二。

张志远将六个孩子都送进学校,他自己则继续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还成为村里的骨干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远和胡庭秀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孩子们长大成人,有的成家立业、有的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生活依然有很多艰辛,但张志远始终保持乐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责任与担当,这个家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走向幸福和安定。

在上山下乡年代,张志远“一声承诺,一世追隨”留在农村,照顾好朋友妻和四个子女,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

万人知青中选不出一人,而且朋友妻要比他大11岁,更不容易,这不是常人能做得到的。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艰难困苦中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活出不平凡的滋味,这段历史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境界值得年轻一代人学习。

0 阅读:2

言话古今

简介:世界故事集,每日一更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