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加快、提高生产计划,但由于缺少经验而使国家经济建设走了一段弯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大跃进”。
1962年时国民经济不涨反降,中央意识到之前制定的高目标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因此召开了一次“七千人大会”,会上毛主席三次让陈云发言,要说这陈云,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党内的“智多星”!
他搞经济,那是一把好手,当年可是力挽狂澜,帮着新中国稳定了物价!大家都想听听他对“三年困难时期”的看法,可他倒好,稳坐钓鱼台,可他始终保持沉默,这是为什么呢?
“大跃进”刚提出时,全国人民都情绪高涨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当时中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经济建设也是可以按下快进键的。然而,最初取得五年计划的胜利,其原因是新中国建设的起点较低,当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时,全国人民也都是斗志昂扬。
当时陈云也看好这种生产精神面貌,毕竟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然而随着“大跃进”的进行,全国上下搞起了“竞赛”,各个地方互相攀比而刮起了“浮夸风”:西北地区不顾地理环境这样重要的客观因素影响而提出了“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000斤”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西北地区百姓省吃俭用才堪堪完成任务,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当时各个报刊上经常大张旗鼓地做高产宣传。
除了农业搞“攀比”之外,工业方面也提出了“大炼钢铁运动”,毛主席没有经济生产的具体概念,当时他只是试探性地提出意见:“钢铁去年的产量是530吨,今年能不能翻一番?”结果冶金工业部部长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当赫鲁晓夫访华得知中国要实现年产钢铁1070吨的目标时,他提出了质疑,他的质疑刺痛了国人的内心,因此那一年全国人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大炼钢铁。
要说这陈云啊,那可是个“谨慎”出了名的主儿!他这人吧,做啥事都得“三思而后行”,没个十拿九稳,绝不轻易开口,你想想,七千人大会,那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儿,陈云肯定得在心里把各种情况都琢磨透了,才敢发表意见
陈云这人最讲求“实事求是”,他常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可是他的座右铭,说不定,早在大会召开之前,陈云就已经开始走访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了,他需要时间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想出来的!
“大跃进”刚过说话得“悠着点”!
他拒绝发言,并不是因为缺乏对问题的认识或无话可说,而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七千人大会上,陈云拒绝发言,毛主席三次点名让他发言,但陈云依然保持沉默。为什么陈云会拒绝毛主席的邀请呢?原因并不简单,其中既有陈云个人的作风和思想,也有他对毛主席的尊重和对大局的考虑。
陈云一直以实际主义著称,他在七千人大会上拒绝发言,是因为他正在调查研究问题,观察局势,尚未完成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他不愿轻易发表意见,因为他认为只有了解真相,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他的座右铭所倡导的。
同时,陈云对于大局的考虑也是他拒绝发言的原因之一。在当时的环境下,毛主席已经承担了足够的责任和批评,而且已经作出了检讨和反思。陈云如果在这个时候坚持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不仅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更会给毛主席带来困扰和尴尬。所以陈云决定闭口不言,以免给毛主席添麻烦。
陈云一直以来坚持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在七千人大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不随波逐流,不为迎合任何权威或意见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始终秉持真实、客观、实践的原则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事后周总理非常理解陈云的想法:“他不好讲,陈云同志对每一件事,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讲话的”,所以陈云在会议上保持沉默。“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最终毛主席让陈云这位“贤妻”收拾“大跃进”之后的烂摊子,这一年陈云再次出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经济有了明显好转。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陈云深知任何决策和观点都需要有充分的事实和实践基础。他相信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他的实际主义思想和作风,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也为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