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脑少年团》:从来没有所谓内卷,天才就是随时KO一大波人梦想

杜娟娱乐 2021-08-30 13:48:11

在广泛讨论教育问题同时,身处庞大推送信息的中年父母切身体会到了时代的碾压和个人的局限性,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把问题回归到宇宙尽头的玄学结论:“别人家的孩子!”。

对于这样的现实,就连家境优于普通人的大明星也不例外,自从参加了《超脑少年团》后,观众能经常看到伊能静在现场惊叹的欣赏道说:“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自答式的结论已经显示出新时代的差距不是物质的贫富,而是天分的偏分。

尽管大家一开始都是冲着赛制终点的奖励——8张清华大学夏令营的门票,但随着节目一集一集的播出,观众就能逐渐感觉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去不了清华?”因为,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刺激而感叹的瞬间感受到了人类高质量学霸的价值。

在《超脑少年团》0827这期里,一个超脑少年团的妈妈说:“我相信他们就是改变世界的人。”相信大多数人会受此启发,也就不再纠结培训和教育成果的问题。中国最早的跳水皇后高敏回答过关于全红蝉的话题:“这些小孩就是天才,她们是天才,你是埋没不住的。”当然,天才要靠他们的勤奋让天赋显现。

《超脑少年团》在前面几期展示了少年们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和编程能力,在新的一期“做手机”任务中则展示了制造“电子设备能力。谈到这个电子设备能力的话题,其实是一个庞大复杂知识涵盖点了。为了迅速打开观众对于这一任务的理解,魏教授把它比喻为这是一个展现”担当力“的机会。其实如果仔细看节目的观众会发现里面涉及了物理、编程通用设备、软硬件的实用能力。“取件员”解锁题目取出元件,另外两个人一个负责搭建,一个负责编程。他们这种分工使得观众一下就懂了解题分工的所在,进而也就明白任务分配的意义。

相信大部分观众是带着”看看他们到底能不能完成制造手机的想法?,一路追看到底。魏教授在整场的解说非常有意义,每个队员的贡献值、知识结构的难易度、思维逻辑和心理逻辑等综合问题都需要有人不断的介绍和审视,这才让观众也能有上帝视角的前提。可以说《超脑少年团》不仅仅内容烧脑的问题,更是对如何理解学霸能力的进行了解读。严格说来,我们大部分观众是这批少年学习创造力的见证者。

针对两队比赛的问题,我觉得结果并不重要。当然,比赛始终是比赛,会有个人成绩的积累,会有人淘汰,会有人拿奖励。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能力价值究竟有多让人大开眼界,只要能进入这个节目的人肯定都多少具备天赋异禀的资质,并不能以谁强谁弱否定他们的高低。也有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于:这几个孩子们40分钟造一部手机,实在太强大了。普通人在40分钟内把手机参数和消费价值做出评估就已经完美了。

“宋昱轩自己是从胎教开始就接触电路了,原来他的妈妈在大学里教授物理,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相比于虎妈无犬子,党一桐妈妈培养孩子的秘诀就是“示弱”,这让屏幕前面的我们感概千万,当我们无法再引导孩子前行的时候,让他们引领我们也是一种更高的策略。

主持人最后说了一句话:“科学的变化也不是一蹶而就的,科学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你不能因为他们有父母的基因,有高于常人的天赋,否认他们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和努力拼搏的努力过程。不谈内卷,顺其自然,克服焦虑,才是家长需要真正学习的东西。

0 阅读:14

杜娟娱乐

简介:资深影评人、剧评人、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