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川流不熄》上线,不少看了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家庭矛盾千千万,这一次的,似乎不一样了”,除了一开始点明主旨,后续的故事发展,却和矛盾没有什么关联,但结局,却又点明了主题。
这种新的手法,确实值得不少导演去深思。
之前我们看了不少类似的作品,故事发展不外乎:小矛盾—大矛盾—离家—争论(伴随离婚、复婚)—理解(说白了就是你的观点征服了对方的,反之也一样)—大团圆。
这样的故事线,虽然看上去催人泪下,可实际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太过于刻板,看到这里,就明白接下来要如何。
甚至是中后期,乃至大团圆,都能看到。
再加上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剧情身边发生的数不胜数,与其买票去电影院看你们矫揉做作的表演,还不如将这票钱拿出来,请几个好友吃一顿,不仅能吃好,甚至他们讲述的故事,远比电影要来得精彩。
这也就是为什么,讲述家庭矛盾的影视剧作品,一年也就一两部能够被人认同,其他的全扑街(电视剧还好点,电影几乎没人敢随便涉足)。
原因就在于:你拍出来的,大众生活中早已经看过无数,甚至比你的还精彩,人家那还是真人出演,没有半点表演痕迹。
没必要花钱去看你这种改编出来的。
所以这一类讲述家庭矛盾的作品,必须要有一条新的思路,不能局限于矛盾本身,整天围着矛盾,闹来闹去,毫无意义。
《川流不熄》却给出一种新的思路:不去刻意描绘矛盾本身,而是通过另一种相处,去淡化矛盾本质,最后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张大川一家的矛盾,从父子、爷孙到夫妻,就没有一个消停的,谁也看不上谁,儿子嫌弃父亲刻板,父亲嫌弃儿子没有自己身上的气质,被金钱迷失了双眼。
爷孙之间就更加看不上了,你想,一个退伍老兵,如何能够看得上一个正在叛逆期的不良少年?
可问题的出现,就需要解决的办法。
按照一般流程,这家人首先要闹得鸡飞狗跳,各种作死,然后夫妻离婚、父亲住院,孩子学校或者社会上被人嫌弃,陷入迷茫。
最后夫妻间经过不断的妥协,一家人又团团圆圆。
如果再狗血一点:完全可以刻画出“小三、父亲去世、孩子离家出走、车祸”等等的情况,这样的剧情,说实话,看上去很饱满。
实则,没有一百也有八九十部作品描述过。
你想用这样的故事,来增加看点,博人眼球,就是在做梦,偶像剧都不在用的套路,一部描绘家庭矛盾的作品却还在用,注定会被抛弃。
这里就能够看出《川流不熄》导演冯钶予的聪明之处:他没有用矛盾去解释矛盾。
反而用爷孙结伴旅行去打开新思路,这一点你不得不服,有时候亮点就在一瞬之间,抓住了就成功,没抓住,那就对不起了。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家庭矛盾剧”,张大川也孙子小松,一路磕磕碰碰,从互相嫌弃到最终理解。
你看着像是一部爷孙两旅行的作品,实际上,人家是一部讲述家庭矛盾的作品。
是吧,看完整部作品,除了开局的点明主旨,再到最后的大团圆,中间这很长的一部分,更像是爷孙结伴旅行,家里的两夫妻出谋划策、操心劳累。
可正是这种,一瞬之间的齐心协力,反而之前的矛盾、之前的不理解,如今都因为全身心的投入,逐渐明白了不理解源自于哪里?
而《川流不熄》也在打造一个主旨,家庭矛盾是放在明面上的矛盾,这背后的隐藏主旨却是:陪伴!
当物质不再是矛盾制造的点后,精神就成为矛盾的点。
张大川一家就是这样,当年轻的儿子儿媳为了物质奔波的时候,在张大川看来,和自己的心中所想,格格不入。
而儿子呢?
从未想过走进父亲的心,去理解,去陪伴,同样的,张大川也从未理解年轻这一代的矛盾,他在构建自己理想的家庭。
所以,这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回到现实一看,这样的家庭,与自己所想,差距巨大,这就是矛盾的爆发点。
而从更深层次来说,就是缺少陪伴,缺少沟通。
因此,导演就用了最大、最小两个矛盾点,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达到化解矛盾,沟通内心、联系家人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看,《川流不熄》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