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1930年代,教会学校燕京大学的女大学生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这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中国创办大学,距今为止仅有125年历史。在更早的时代,我们只有书院、国子监等旧社会的教育机构。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这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近百年前的大学生,有怎样一种风貌。编者收集到两批珍贵的老照片: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60年代的大学生照片。
30年代还是民国,当时不少大学是外国教会创办的大学。60年代,旧社会已结束,我国已经走进一个新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气息,这也体现在大学生照片中。
30年代的大学生,大多是富裕家庭的子女,普通百姓的子女是与大学无缘的;60年代的大学生,普通工农兵群众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从照片上看,30年代的大学生显得洋气,比较有小资情调,而60年代的大学生更加接地气。
先来看1920-1930年代的女大学生:
燕京大学的女生们,喜欢穿旗袍,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尽显女生的身材苗条之美。女生都是出生贵族家庭,有着娴雅的仪态。

燕京大学的女生们,正在从大学邮政室取信,她们的举起显得富有修养。

尽管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们放下小姐的架子,在大学积极学习实用的技术。

燕京大学的女生们,并非传说中有钱人家那样的“纨绔子弟”,而是在努力学习之外,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燕京大学的女生们正在用餐,从照片来看,这些都是大户人家的子女。那个年代战乱不断,普通人家哪里能吃得那么好?
再来看1950-1960年代的大学生: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辛勤地为学生们讲授数学知识。师生们都一副十分朴实的样子。

60年代的两位大学生,他们衣着俭朴,虽然是天之骄子,但样子十分接地气。

除了在课堂上讲课之外,也灵活地因地制宜,随时随地给大学生们讲课。当时国家的建设,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十分期盼。

60年代的大学生,穿得要么是绿军装、要么是蓝色中山装,彻底摆脱了旧社会的小资情调。

60年代的大学生在工厂实习,他们正在专心地研究一台电子仪器。
1960年代,距离1930年代,仅仅过去了30年,但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年代的大学生,在精气神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张扬的富家子弟风格,转变为朴实、务实的平民风格。
尽管如此,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当时的稀缺人才。他们长大后,在不同的时代,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