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94岁广东老太看杂志,才知30多年没回家的儿子竟是国家功臣

云舟史策说 2024-08-12 00:53:11

30年间他从未与家人联系,就连他的父亲去世他也不闻不问,年过九旬的老母亲甚至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个不孝子。

直到一封来信彻底解开了老母亲的疑惑,原来她的儿子一直在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做贡献,还是国家的大功臣,她才意识到这些年她误会了她的三儿子。

那么这位英雄到底是谁?在他消失的30年里他都做了什么?为何他的工作连他的母亲都要隐瞒?

家人三十年的等待

1987年春天的一天,广东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曾慎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她十分疑惑,谁会知道她的地址并且给她邮寄东西呢?这封信的目的又是什么?

伴随着疑惑她拆开了信件,里面装着的不是“家书”而是一本名为《文汇月刊》的杂志,她和孩子们紧张的看着这本杂志。

突然她们发现了异常,有一页是被折起来的,当她们决定打开看时,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的是黄总设计师的故事。

通过文中提及的“广东”、“爱人李世英”等细节,她断定这篇文章是在讲述她儿子黄旭华的人生经历,当时黄旭华已与家人失去联系30年,家人都以为他是个不孝子。

还记得当时他的父亲去世,家人给他写信让他赶回来看父亲最后一眼,没成想等到他的父亲丧事办完也没有等他回来。

此刻泪流满面的曾慎其终于明白,她的丈夫黄旭华一直以来并非是不孝之子,而是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任,投身于核潜艇的研究与制造之中。

曾慎其回忆起那些年,黄旭华偶尔回家探亲的日子,他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直到黄旭华终于在1987年休假时回到家乡时,他的母亲已年过九旬高龄,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到门口迎接归来的儿子。

那一刻,母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母亲颤抖的声音中带着哽咽:“儿子,你终于回来了。”

而黄旭华也泪眼婆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和感激,这一幕,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黄旭华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幸福和亲情。

然而,这样的辉煌成就,对黄旭华个人来说是何等沉重的代价,为了国家的利益,黄旭华不得不隐姓埋名,与家人彻底失去联系长达30年之久。

在那个信息闭塞、通信不便的年代,他如同人间蒸发一般,音信全无,他的家人,尤其是年迈的母亲,饱受着思念之苦,却始终无法得知他的下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放弃学医,要救国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县一个乡医之家,幼年时他便怀抱着成为医生的梦想,希望能够继承父母的衣钵,救死扶伤。

然而,求学路上的艰辛和抗日战争的爆发,让这个14岁的少年刚刚离开父母就被卷入了战火纷飞的漩涡中,他不得不经历四天的跋涉,来到因战乱迁移的百年名校聿怀中学就读。

可就读没多久,学校便遭到了日军飞机的无情轰炸,黄旭华和同学们只能躲进防空洞,看着校园化作一片废墟,目睹生命就这样毫无尊严地被夺走。

一股无力和屈辱的怒火在他内心燃烧,他意识到医学虽能救人,却无法拯救一个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

从那时起,黄旭华决心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出强大的武器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历经沧桑,辗转各地求学,最终于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读造船专业。

为了寄托自己民族振兴的抱负,他将名字改为“黄旭华”,寓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一般重现荣光。

1949年,黄旭华从交通大学毕业并加入了共产党,此后他先后在上海多个机构工作,1954年还参与了苏联援助中国舰船的转让和仿制工作。

期间,他与同事李世英相识相爱,并于1956年结为夫妇,黄旭华工作十分勤恳,李世英深知丈夫的远大志向,因此全力支持他这份忘我的工作热忱。

1957年,黄旭华终于抽空回了一趟老家,看望年迈的双亲,久别重逢的温馨场景令黄旭华终生难忘,但短暂的三天很快就过去了。

临分别时,母亲曾慎其眼含热泪对儿子说:“你从小离家求学,又在外地工作,我们都老了,希望你常回来看看。”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黄旭华的心,他愧疚多年未尽到孝道,便安慰母亲一定会常回来。

然而,从1957年到1987年的30年间,黄旭华再也未曾踏足家乡,与家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家人们根本不知他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起初还能获得黄旭华的信件,后来就再无音讯,父亲含恨离世,母亲和兄弟姐妹愤怒至极,甚至一度将黄旭华彻底驱逐出了家族。

这30年里,黄旭华究竟在做什么?难道真的如此无情无义,连父亲去世也置之不理?抑或是国家机密重重,他被迫割舍了亲情?

国家功臣背后的故事

1958年6月,在聂荣臻的大力推动下,关于中国自行研发核潜艇的会议拉开序幕,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必须掌握这一决定性的军事力量,绝不能在列强的大炮威胁下低头。

在这种热血沸腾的氛围中,与会代表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聂荣臻元帅直接下令,核潜艇研究计划要尽快启动,以确保国家尽早拥有这一重要的战略力量。

这项事关国家安全的绝密计划由此火速展开,短短一周后,相关报告便呈送到聂荣臻案头,接下来便是严格保密的批示和组织工作。

核潜艇研发作为国家机密,无论在计划制定、上级批示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需要采取最严格的保密措施。

在组建研发团队时,不仅要选拔具备过硬专业能力的顶尖科研人才,更需要具有崇高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革命理想的人员。

最终经过反复酝酿,1958年9月,一支由29名精英科研人员组成的队伍正式成立,其中就包括了黄旭华、彭士禄、陈元等后来在核潜艇研制中贡献卓著的专家学者。

黄旭华毅然选择放弃从医,改投身于这个具有重大国家意义的核潜艇研发工程,对他而言,这既是责无旁贷的爱国之举,也是报效祖国的最好途径。

加入核潜艇研究团队后,黄旭华才了解到,这项艰巨的任务意味着与家人长期分离,甚至没有确切的时限,或许将持续数十载。

科研人员们还被告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必须隐姓埋名,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面对如此艰难,黄旭华心中虽然五味杂陈,但他深知国家当前对核潜艇的迫切需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奉献自我。

就这样,黄旭华彻底隐姓埋名,与外界断绝联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核潜艇研究之中,一干就是三十年。

在缺乏先进设备和外部支持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研发核潜艇。

最初连核潜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只能靠查阅各种期刊、书籍和拆解玩具模型来猜测它的模样。

一切严密的力学计算,都只能靠算盘和铅笔进行,错综复杂的公式和计算过程常常需要十多人协力才能完成。

条件的艰苦还远不止如此,1966年,团队又迁往辽宁的荒无人烟的葫芦岛,这里风沙肆虐,物资匮乏,生活极其简陋,大家每天吃的都是最普通的白菜土豆,偶尔才有些荤腥食材,真可谓勉强果腹。

在那寒冷的海风中,研究人员们依然夜以继日地工作,孜孜不倦地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黄旭华一心扑在工作之上,但亲人们对他的思念之情也是难以想象的。

就在彼时,黄旭华收到了母亲的一封家书,母亲在信中对儿子的无故失踪感到万分惦念,并告知黄旭华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的噩耗。

当读到这位不解风情的母亲对自己的爱子竟如此思念时,黄旭华顿感五味杂陈,泪流满面,母亲在信中恳求,希望儿子能给她一点音讯,让她知道一切安好就行。

可是受制于保密条例,黄旭华被迫违背诺言,但他相信总有一天母亲和已故的父亲会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从广东海丰老家到北京、辽宁,黄旭华一路披荆斩棘,在艰难的环境下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学真理,最终与同仁们共同书写了中国核潜艇研发的辉煌篇章。

笔者认为

黄旭华,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老人,用一生的坚守和付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然而,在他的心中,这些荣誉并不重要,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央视网《开讲啦》第20161026期《“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此生无悔》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隐身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新华社,2020年1月10日

0 阅读:0

云舟史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