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陕西农民犁田犁到一个陶罐,拿回去喂鸡,没想到竟是国宝,还禁止出境展览!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5-31 11:48:28

陶鹰鼎:意外中发现的六千年瑰宝

1957年,陕西华县太平庄的田野上,阳光洒在金黄的麦穗上,闪烁着丰收的光芒。农民殷思义如常地拉着牛,在村东的田地里辛勤劳作。耕田的过程中,他手中的犁头突然颤抖了一下,好似遇到了什么坚硬的阻碍。殷思义凭借多年的种田经验,判断可能是犁铧碰到了石头。于是他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用手去掏挖泥土,准备将这块石头挖出来。

然而,当他拨开松软的泥土时,出现在眼前的并非他想象中的石头,而是一个形状奇特、像老鹰一样的陶罐。这个陶罐除了形状较为古怪外,看上去并不起眼,甚至还被犁铧划出了一道口子。殷思义本打算将它丢弃,但转念一想,家里正缺一个给鸡喂食的食槽,这个陶罐或许可以派上用场。于是,他决定将这个陶罐带回家,用作鸡食盆。

一年后的1958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陕西华县的渭河南岸发现了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为了培养考古人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们来到华县进行考古实习。这个遗址恰好位于殷思义所住的太平庄附近。师生们利用考古学习之余的时间,到附近的村庄进行文物调研与文保知识的宣贯。

在一次文物保护知识的宣贯会上,在现场的殷思义偶然间想起了去年挖到的那个陶罐。会后,他找到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张万钟教授,讲述了自己挖到陶罐的经过。张万钟教授对这个陶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和几名学生一同前往殷思义家中查看。

在殷家的院子里,张万钟教授看到了那个曾经作为鸡食盆的陶罐。虽然它已经被泥土和鸡食弄得脏兮兮、臭烘烘的,但张教授仍然从中感受到了不凡的气息。他们小心翼翼地擦拭掉陶罐上的污渍,渐渐地,一只雄壮的老鹰形象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大家都被这只陶罐的精美和独特所震撼。虽然还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年代和用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殷思义也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和幸运。他决定将这个陶罐无偿捐赠给考古队进行研究。

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究,这只陶罐最终被确认为一件来自仰韶文化的珍贵文物,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唯一一件以动物塑形、以鹰为塑形的陶制品,在整个仰韶文化中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专家们将其命名为“陶鹰鼎”,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它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肌肉饱满、浑厚有力,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它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高超的陶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根据殷思义提供的位置信息,考古队又挖掘出了一座古墓。经过确认,这座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贵族,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骨匕、石圭等随葬品。陶鹰鼎正是这座墓的陪葬品之一。这进一步证明了陶鹰鼎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1993年,为助力北京申办奥运会,陶鹰鼎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带到瑞士洛桑进行展览。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伟大、坚强和不屈的奥运精神。这是陶鹰鼎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如今,陶鹰鼎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并被永久地收藏在博物馆里。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向世人诉说着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成就。而殷思义的偶然发现和慷慨捐赠也为这件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仰韶文化,作为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了丰富的彩陶艺术。这段文化的历史跨度大致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也就是大约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时光,跨越了约2000年的漫长岁月。其分布范围广泛,覆盖了从甘肃省到河南省的整个黄河中游地带。

这一文化的命名源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依据考古学的惯例,我们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以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豫西和晋南,这里是渭、汾、洛等黄河支流的汇聚之地。然而,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此,北至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至鄂西北,东达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带,均可见其文化的痕迹。

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独具特色,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这些精美的彩陶作品,如今已成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物证。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