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一转眼间。
距离电影《寒战2》的上映,已经过去了八年。
而昔时,该片上映时的炫赫声威,还历历在目,无论是“华语影坛最受期待电影续作”、“金像导演×3大金像影帝”,还是“引爆最强香港戏势”和“惊天阴谋,即将揭破”等等,无不铿锵若金石。
但众口向来难调。
撇开那些“立场决定观点”的人不谈,以笔者所见,甚至包括有部分郭富城拥趸在内,也都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票房,并未达到预期。
事实究竟如何?
首先是标准的界定。
何谓预期中的票房目标,又何谓该有的口碑水准?
比如票房。
以当年而论,这部《寒战2》,无论是基于首作的“石破天惊”,还是续集阵容上的进一步强化,确实都将影迷的期待值,拔高到了,某种罕有的程度。
甚至有人认为,该片内地最终票房没破十亿,就是一种失败。
也有某些惯于“拉踩”的人士,将紧跟着《寒战2》上映的《使徒行者》拿来对比,认为,既然连口碑和阵容都远远不及其的《使徒行者》,票房都破了六亿,那么,《寒战2》这接近七亿的票房,也当然就算不得什么了。
该怎么看?
回看当年。
春节档三强,《美人鱼》破了三十亿,《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攫取了十二亿,就连被称作“史诗级烂片”的《澳门风云3》,也破了十亿。
这么看起来,《寒战2》的票房成绩,似乎当真就算不得什么了。
但事情要一分为二。
关于票房的讨论,一向有个误区。
绝大多数人并不看题材,或者说有意模糊、忽视电影题材对于票房的加成作用,比如拿小众文艺片和爆米花商业片对比,又或者拿小成本、冷档期,与大制作、热门档期对比,这种“田忌赛马”一样的玩法,其实很让人不齿。
一部电影再怎么好与不好,其票房表现,都天然要与其类型、话题度、宣发和档期乃及竞争对手等等因素相关。
就如《寒战2》。
它是警匪电影,所以必然要“同比”。
反过来看。
2009年,香港电影开始在内地“破亿”。
此后逐年开始刷新数据。
2012年的《寒战》,将票房提高到2.54亿,2013年的《风暴》,到了3.08亿,2014年的《窃听风云3》与之持平,2015年的《赤道》,跌回2.09亿。
好了,这就是《寒战2》上映之前,港式警匪电影的商业表现。
也就在此时,冲破十亿票房的国产电影,也仅有十二部。
按时间顺序分别是《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心花怒放》、《捉妖记》、《煎饼侠》、《港囧》、《夏洛特烦恼》、《寻龙诀》、《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
除了喜剧和特效,还能不能找出其他?
结合上述二者,你还敢说一句,《寒战2》不够强?
相对前作,跃升四亿以上票房,相对其他警匪电影,至低都要乘以二,这分明是一种气吞天下、睥睨群雄的态势。
怎么在某些人眼里,反而变成了“病猫”?
简直岂有此理。
至于,那部过了六亿票房的《使徒行者》。
说句直接点的话,以其品质来讲,这分明是吃到了,内地电影市场上行,以及《寒战2》冲破“压力位”和票房关隘的“红利”。
同样的例子,就如《无双》与《扫毒2:天地对决》。
话说得再明白一点。
好电影会拉高观众的预期,而“烂片”,则会降低观众的期待,电影票房的起落,这无疑就是缘由之一。
再者,这部《寒战2》,片方官宣投资八千万,内地票房6.78亿、香港票房6682万,再加上东南亚票房,其总票房大略可以有八亿之数。
所以,无论是作为警匪类型片还是投资回报比,它都能堪称“标杆”。
港片迷诸君,以为然否?
真理越辩越明。当然,有那么一部分人,发声的目的,只是为了逞口舌之快,动辄人身攻击、张口就是谎话和谣言,真正有见识者,必不屑与他们为伍。
而体察这个世界,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
但你若无法做到无喜、无悲和真正的客观,就或永远也看不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何去何从,请自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