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红军的生活到底有多艰苦?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小盒才露煎煎饺 2024-12-31 16:41:1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仓促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艰苦长征。86,0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但他们面临的,却是极端恶劣的环境:翻越雪山、穿过沼泽、忍受饥寒。

在那些人迹罕至的高原,战士们依靠有限的青稞麦粉充饥,水源不足时,他们只能干吞炒面,口渴难忍。

寒冬将至,很多战士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物,他们只能相互依偎取暖。

行军的途中,没有医药保障,受伤的战士伤口简单包扎后继续前进,有人因伤重倒下便再也未能归队。

一次次的战斗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最终只剩下不足两万人的队伍顽强地抵达陕北。他们的生活到底艰苦到什么地步?

战略转变与“围剿”运动

1933年至1934年间,蒋介石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集结了约100万兵力,全面调集各地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严密的军事“围剿”行动。

为了实现彻底消灭苏区红军的目的,国民党军队采取了“堡垒主义”战略。

国民党军队在苏区周边的每一个要点都修筑了堡垒,各堡垒间用战壕和铁丝网相连,并布置了大量机枪火力点。

这些固定防御工事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红军的行动区域严密封锁,使红军无法轻易突破。

同时,国民党军队还布置了巡逻队、侦察兵和情报网络,严格监视红军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共产党内部的思想分歧也使得红军的作战策略受到很大影响。

当时,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以王明为代表,主张放弃灵活的游击战术,转而使用正面作战的阵地战方式。

王明认为,只有通过传统的“正规”阵地战才能和国民党军队抗衡,从而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毛主席早在井冈山时期便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红军特点的游击战法,主张依靠人民群众,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小规模分散作战,避开敌人的优势兵力,灵活周旋,以打击其薄弱之处。

但王明等人认为这样的战法“不正规”,执意要红军放弃游击战,改为正面硬碰硬的战术。

由于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主导地位,毛主席的游击战建议被忽视,红军被迫放弃了灵活的游击战术。

在“围剿”行动中,红军不得不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作战,但由于敌人兵力庞大、火力强大,又拥有坚固的防御堡垒,红军在多次交战中遭遇了巨大损失。

苦战一年未果及突围的决定

红军在蒋介石的“围剿”下苦战了一年,经过漫长的消耗战,红军逐渐陷入了困境,兵力锐减,阵地接连失守,中央苏区的根据地被国民党军不断蚕食。

虽然红军尝试多次突围,但在强大的封锁线面前未能成功。

到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红军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在敌人庞大兵力的持续进攻下,中央红军和根据地居民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作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1934年10月,中央决定撤离中央苏区,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放弃熟悉的根据地,转移到敌人尚未完全控制的区域,以图重新寻找机会。

命令一经下达,各部队立即进入撤退准备。

战士们把多年积累的根据地物资一一分发,许多无法携带的粮食和设备被迫销毁,重要的文件资料也被迅速转移。

红军战士整装待发,队伍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出发,告别了生死与共的苏区土地。

数万人的队伍从江西于都河一带开始了转移,历经艰险翻山越岭,走向新的未知。

长征中的严苛生活条件

长征初期,红军有8.6万人浩浩荡荡地从中央苏区出发,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征途。

然而,随着一路上无休止的行军与战斗,队伍不断被敌军围追堵截,伤亡逐渐增大。

到了后期,士兵们的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在服装和食物上面,生活条件几乎到了极限。

服装匮乏的问题尤为明显。许多士兵身上只有一件单薄的军衣,长时间行军下来,衣服早已破烂不堪。

在寒冷的山地,战士们只能靠互相依偎来维持体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找来稻草塞进衣服里,希望能多一点御寒的效果。

在夜间宿营时,由于缺乏取暖的材料,大家只能围坐成一圈,互相抱紧,尽量靠彼此的体温抵御寒意。

即使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仍然咬牙坚持着,彼此鼓励着,迎接每天的长途跋涉和艰苦战斗。

粮食的匮乏也让红军的行军更加艰难。

一路上,战士们吃的主要是青稞麦炒面。这种炒面干燥而粗糙,通常需要用水拌成糊状才能咽下去。

然而,行军路上水源常常不足,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水来冲泡,战士们只能干吞下去。

干燥的炒面入口后极其涩口,让人觉得喉咙发干,吃得越多越口渴。尤其是炎热的天气里,这种干吃炒面更加难以忍受。

可就算如此,青稞麦炒面仍然是唯一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大家只能咬紧牙关一口一口地咽下去。

长途跋涉中,遇上下雨天,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炒面因被雨水浸湿而结成硬块,战士们只能用开水稍稍将其泡开,变成稀稀的面糊喝下去。

这种混合着雨水的面糊既没有盐、糖,也没有油,吃在嘴里几乎没有味道,勉强裹腹,但远远填不饱肚子。很多战士吃了之后,不出一会儿便又饿了。

战士们每天要在饥饿中继续行军,青稞麦炒面携带的量有限,即便节省着吃,最多也只能维持两三天。

很多时候,粮食断了,他们只能靠挖掘野菜充饥。

然而,长征途中辨识野菜并不容易,有些不熟悉的植物一不小心就可能带有毒性。

有的战士因为误食了有毒的野菜而中毒,有的在随后的行军中腹痛不止,不得不拖着虚弱的身体跟上队伍。

在这艰苦卓绝的跋涉中,红军战士们依然坚持走下去,跨越一座又一座山岭,穿过一个又一个草地。

最终,经过这漫长而严峻的考验,长征的队伍终于到达了陕北,但此时的红军,已经从最初的8.6万人缩减到了1万多人。

高原上的坚守与警示

朱家胜是江西人,作为红军战士,他经历了长征中的无数艰难险阻,但一路行军到草地时,高原反应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草地上空气稀薄,地势复杂,高原反应尤其严重,他常常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每走一步都需要耗尽全力。

就在这时,他远远看到前方的地上有一名战士躺着,身上盖着被单,像是躺在地上休息。

朱家胜心中不禁疑惑起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这名战士为何会独自停下来?带着疑问,他走近那名战士的身边,想要看个究竟,同时自己也能稍微歇口气。

他慢慢凑近,低头看到那名战士身旁立着一块简陋的木牌,木牌上的字迹虽因风霜侵蚀而有些模糊,但朱家胜还是能清楚地辨认出“不准坐下”四个大字。

他一时间有些不以为然,心想这不过是片刻的休息,为什么要这样警告?

毕竟,那名战士看起来像是睡着了,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恢复体力。

当他俯身观察地上的战士时,才发现情况不对。

那名战士的脸色苍白,皮肤失去了血色,胸膛也毫无起伏,显然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联想到木牌上的警告,他逐渐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深意。

在这片高原地带,战士们在极度疲惫中行军,身体早已达到极限。

长途跋涉的疲劳叠加上稀薄的空气,不少战士在行进中感到力竭,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有些战士因体力不支暂时停下,想在原地小憩片刻,然而,身体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无法恢复,一旦坐下休息,便可能因体能急速下滑,再也无法站起,逐渐失去生机。

朱家胜望着这位倒下的战士,他咬紧牙关,迈开步子,继续向前赶路,拼尽全力保持清醒,始终让双腿移动着,丝毫不敢停下。

经过一路的努力,他终于追上了部队,和战友们会合。

长征的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紧急电令,要求张国焘迅速带领红四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尽快会师,完成红军三大主力的战略汇合。

接到命令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部队立即折返北进。

经过几天的急行军,10月9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一刻,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的征途,终于再次聚集在一起,许多人在战斗中失散的老友得以重逢,现场充满了欢庆与激动。

与此同时,红二方面军也在按计划展开北上行动。

10月4日,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从甘肃南部的两当、徽县、成县和康县一带出发,艰难地向北挺进。

一路上,红二方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10月22日抵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

此时的红军,已经从最初的8.6万人缩减到了1万多人。

参考资料:

[1]韩延明.百年红色精神谱系之三:长征精神[J].党史博采(上),2021(3):4-9

0 阅读:0

小盒才露煎煎饺

简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