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的储备水平取决于缴费额以及取得的投资回报。按目前政策,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如果从30岁开始参保,按缴费上限缴满30年、每年3%的固定利率计算,那么到60岁退休时账户上的积累额为570905元。按4%利率计算,账户积累额为673019元;按5%利率计算,账户积累额为799266元。
可见,投资回报是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关键。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在上述案例中,利率增加1个百分点,养老储备增加10万元以上,而且是累进式增量。二是缴存周期的长短。复利效应下周期越长,财富积累越高。假如只缴存15年,还按3%的利率计算,账户积累额为240283元,是缴存30年所得的42%。如果利率达到5%,则来自投资收益的贡献将超过缴存本金,成为个人养老金增值的主要来源。
也要看到,投资是有风险和波动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作为一种投资理财工具也不例外。但相较其他投资方式,个人养老金账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享受免缴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优惠,这是普通产品所不具备的;二是长周期特性,个人养老金积累一般要到退休才支取,可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其长期收益将超过短期投资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
从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投资情况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以来取得年均5%以上的投资回报;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自2007年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6.2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也超过7%。因此,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应充分认识税收优惠和长周期这两个优势,做好长期投资准备。
从过去两年试点情况看,四类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一定分化趋势。银行储蓄类产品的年化利率基本为2%至3.5%,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3%左右,养老保险产品年化利率超过3%。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部分公募基金产品出现负收益。另外,个人养老金在投资制度安排上还存在一些限制和不便利之处,影响了投资者选择。一是投资环节较为复杂,普通投资者面对几百款产品,很难辨别优劣,选择难度较大。二是产品同质性较高,与普通投资理财在设计上的差异不大,未能充分体现个人养老金的特性。三是缺乏兼顾保障性与收益性的产品,选择出现两极化,低风险偏好者多购买储蓄类产品(收益率较低),高风险偏好者多购买基金类产品(面临短期亏损风险),而理财类和保险类产品购买规模较小,各类产品发展不均衡。四是个人选择受限,比如在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只能在该银行提供的产品目录内做有限选择。
新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在优化投资服务、增加产品选择、方便领取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完善。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一步增强个人养老金投资吸引力。
第一,促进产品创新。挖掘固定收益类产品潜力,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低波动型或绝对收益策略基金等产品供给。打通二、三支柱养老金投资产品,将可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养老金产品等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工具向个人养老金投资者放开。
第二,提升金融机构投资研究能力。长期来看,公募基金仍是个人养老金投资的主流产品之一。需合理设置费用结构,适度向投资者让利,改善个人养老金投资体验。各类管理和产品代销机构还可通过适当让费让利方式,降低个人养老金管理运营成本,让更多人受益于个人养老金。
第三,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和投资顾问作用。个人养老金产品种类繁多,对安全性、稳定性、规范性和长期性提出更高要求。需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作用,积极提供独立、客观、公平的第三方评价,助力消费者选择更适合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第四,培育社会公众养老金融观念。除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外,还需从参与侧提升广大群众的金融素养,增强年轻群体的备老意识,切实提高养老金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更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