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某智慧停车管理公司的催费行动,暴露出三个关键矛盾点:
公示车牌是否合法:公开欠费车辆信息涉嫌侵犯公民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恶意欠费”如何界定:未明确欠费时长、金额标准,存在“一刀切”定性风险;
诉讼威胁的正当性:告知书强调“诉讼费用由车主承担”,被质疑利用司法程序施压。
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公司同步推出《被智慧停车起诉了怎么办》的引导链接,被网友调侃为“先吓唬再卖课”的商业套路。这种“以法之名,行利之实”的操作,让公共服务的底色蒙上资本逐利的阴影。
二、法律交锋:停车公司真的有权收费吗?围绕“路边停车该不该收费”,法律界存在巨大争议:
支持方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称地方政府有权设置收费停车位以规范秩序;
反对方则强调《物权法》第五十二条——城市道路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共有,收费需经严格程序。
关键矛盾点在于:
收费依据是否透明:南充未公开成本审计报告,公众无从知晓收费是否用于道路养护;
定价机制是否合理:多地智慧停车费高于周边商业停车场,被指“与民争利”;
追缴手段是否合规: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明确,企业无权直接公示欠费者个人信息。
民间对智慧停车的抵触绝非单纯“想占便宜”,而是多重焦虑的叠加:
技术信任危机:多地曝出“地磁感应失误”“系统重复计费”问题(如2024年长沙某车主被误记欠费1.2万元);
公共资源私有化质疑:部分城市将停车管理权打包授予私企,年承包费数千万,公众却未见道路质量提升;
民生负担加重:以南充为例,核心路段日均停车费达40元,相当于当地日均工资的1/5。
南充事件并非孤例,智慧停车已成全国性矛盾焦点:
城市争议事件结果浙江杭州企业擅自将免费车位改为收费市民集体诉讼,政府收回管理权广东深圳停车费80%流入企业腰包引发人大质询,启动审计调查湖南株洲欠费车主被限制年检法院判决该措施违法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性困局:地方政府依赖企业“高效管理”,却弱化了公共服务属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与民众权益产生冲突。而夹在中间的,是缺乏议价能力的普通车主。
五、突围之路:公共资源如何回归“民”本位?化解矛盾需系统性重构:
立法层面:
明确道路停车费性质(行政事业性收费or经营服务性收费);
禁止企业直接获取车主个人信息。
监管层面:
强制公开停车费收支明细,接受公众监督;
建立“误差赔付基金”,应对系统误判。
技术层面:
推广“离场后48小时申诉期”,避免误扣费;
开发政府主导的停车App,切断企业数据垄断。
可借鉴上海模式:政府成立国有停车管理公司,收益专项用于交通设施建设,年度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市民扫码即可追溯资金流向。
结语:停车费之争,本质是城市治理价值观的选择当南充的500张车牌被挂上“欠费公示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与车主的对抗,更是现代城市治理中效率与公平的撕裂。智慧停车本应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工具,却因利益分配失衡沦为矛盾引爆点。公共资源的运营,绝不能沦为“企业吃肉、百姓挨骂、政府背锅”的死循环。或许,解决问题的钥匙就藏在《道德经》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里——少一些资本猛火,多一点民生文火,方能熬出真正和谐的城市滋味。
(文末互动)#你们有被智慧停车误收费的经历吗?##你觉得路边停车该不该收费?#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