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李世民都佩服不已的外国将领,但在本国却受尽了冷落

江山社 2021-07-18 20:57:36

在史学爱好者对“千古一帝”的评选中,李世民的呼声最高。很少有哪位皇帝能像他一样,完成逆袭上位,并开创和谐盛世,让中国位居世界之巅。

不过,人无完人,明君也不例外。

御驾亲征高句丽,是这位皇帝军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败笔。在史料中,皇帝最耀眼的功绩就是扩土开疆,李世民想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扩大大唐的版图,让后人活在更广阔的疆域中,歌颂他的恩德。

为了这一目的,李世民带着十万名大唐精锐,从辽东打到朝鲜半岛,一路打到安市。只要能拿下这座小城,就能直接兵临平壤城下,届时高句丽王就只有举白旗的份了。或许,当时的唐军都已经准备好了庆功酒,打算在这场胜仗后大醉三天,然后拿着高句丽投降的国书,耀武扬威地返回故土。

安市之战打响,在起初的战斗中,唐军未有寸进。每个大唐将士都觉得,这不过是敌军在负隅顽抗而已,高句丽人已经没戏可唱了。不过,僵持的时间一长,唐军开始发现事情不对劲。这哪里是什么负隅顽抗,驻扎在安市的这支高丽军显然极具组织性,打起仗来有板有眼。遇到了精兵强将,就得拿出点“诚意”了。

之后,唐军策划了一场又一场大规模攻城行动,在城墙外垒起土山,想要靠这种法子跨越城墙。然而,唐军垒的土坡越高,城里的高句丽军就将城墙修得越高。每天唐军都会叫阵十几次,可高句丽军就躲在城里不断地加固城墙,唐军胆敢硬攻就用箭雨伺候。几个月下来,唐军竟连一道城墙都无法攻克。

在此过程中,唐军也曾看到过胜利的希望。在一次次攻坚战中,唐军阵地里的石炮发挥了作用,在安市城墙轰出了一大块缺口。当唐军喊杀着冲向缺口,打算突入城中时,却立马傻了眼。原来,高句丽人早有准备,他们早就在城中制作了厚实的木栅栏,城墙一破立即堵住缺口,根本不给远征军钻空子的机会。

这样僵持几个月,唐军难免会有些倦怠。到了后来,敌我双方不约而同地开始比赛“搭积木”,你修高城墙,我堆高土方。唐军连强攻的心情都没有,每天拿着板锹推着小车“搞工程”,只待有朝一日垒好土坡,早日破城而入。

这一天,事态迎来了转机,高句丽的工程质量有点差,以至于土山塌方砸坏了城墙。这时,站在土坡上的唐军都惊呆了,难攻不落的城墙竟已全部垮塌,安市城中的景色一览无余。

然而,高句丽军却抢占了先机,率先出城杀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唐军已经挖了几个月的土方,每天枯燥的填土使他们忘了此行的目的。见高句丽人杀出,唐军立马抄起手中的板锹迎上,结果可想而知。

此时的唐军,已无力再组织下一次总攻,因为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吃光了粮草。而且,天气逐渐转寒,如果继续在安市作战,没准这些人马全都要交待在朝鲜半岛。没办法,既然强攻智取都不成,李世民只能宣布班师回朝。

临走的那天,安市的守军将领特地跑到土山上,欢送自己的死对头。李世民倒也豁达,慷慨地接受了自己的失败,而且还派人送这位高句丽司令一些绸缎作礼物,并对他出色的作战指挥大加赞扬:“你小子打得不错,有机会来我大唐集团干,肯定给你安排个好差事。”

当然,后面这句话是笔者臆想的,不过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看李世民想表达的意思与这句话八九不离十。

其实,比起唐军的这次远征,笔者更关注的,是这位战胜大唐铁军的高句丽军官。能够击败强盛如斯的唐军,这位高句丽军官真可谓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作为高句丽当局,估计会将这位将军树立成模范典型,让他在军界推广自己的兵法。不过,遗憾的是,后来的朝鲜史料中根本没出现过这位将军的名字。

有人说,这位勇将的名字叫“杨万春”,其实,这只是中国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并不真实。不过,让这位将军有个名字总好过让他做“无名英雄”,现在的韩朝课本中,正式使用了“杨万春”这个颇具我国特色的名字。

1689年,金昌翕为其出使清朝的弟弟金昌业所作的送行组诗中有一首便是:

高丽旧疆踔远矣,凤城或云是安市。

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

若道南汉形胜弱,文皇何如洪太始?

中间的“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之句,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将杨万春的名字与“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关联在一起的例子。并且,经过近代朝鲜半岛爱国启蒙运动以及思想家申采浩等的宣传,杨(梁)万春成为朝鲜半岛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并被用来命名韩国的驱逐舰。

但遗憾的是,除了这件事之外,安市之后杨将军消失在了史海之中。有人猜测,这位深受大唐皇帝赏识的将军,在本国并不受待见,在这场战争后遭到了排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可真是天大的遗憾了。

参考资料: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记》】

3 阅读:11266
评论列表
  • 2021-08-02 15:10

    高句丽是外国的?你看看图吧

  • 2021-08-02 21:28

    憨比。高句丽在哪怕是你都不知道

  • 2021-08-02 22:33

    斯普鲁恩施号?[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