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代人更喜欢怀旧,是因为从儿时的记忆,到长大成人,经历了太大的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用30年的时间,做成了别人百年完成的蜕变。
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层面却很难迅速跟着成长起来。而这往往就是发生矛盾碰撞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奈的是,很多年轻人上学时接受的教育是“独生子女好”;人口太多、有限的资源跟不上。可到了自己成家的年龄,又很快被期望贡献生育率。
普通人经济条件和教育能力有限的状态下,多生真的是对自己和子女更好吗?这个问题经常令他们不理解:为何父母一边抱怨养自己辛苦,一边催婚。这方面还是大城市的人更通透。
上海大爷买500万房子,却赞成儿子断后?
经常上网的朋友可能刷到过一位北京大叔关于“支持儿女断后”的言论。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说子女婚后不打算要娃,而他也很赞成。
他跟儿女没有什么矛盾,年轻人周末有空就去外地旅游;他则到处遛弯看热闹和健身。两代人既无需为省钱而计较,也没有陪读、带娃时因为教育产生的争执,很和谐。
但当时这个大叔的想法却引起不少争论。有人觉得他活明白了。有人却认为他很自私,其实就是不想帮忙带娃而已。北京大叔之后,又有一名上海大爷火了。
相比前者,他暴露了自己的部分“身家”;而且讲的似乎比北京大叔还要通透。记者是一位姑娘,想不到短暂的采访却面临好几次“思想暴击”。
上海大爷开头就问“你成家了吗,最好别随便要娃啊”。他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儿子长得还可以,但他自己不想要娃,所以大爷很赞成、从未强迫他。
理由很简单,他觉得现在抚养成本高,他们养不起。倘若你觉得这个家庭是“特困户”,那就天真了。大爷坦言,自己给儿子买了套500万的房产。
但是他又奉劝年轻人“没点家底可别随便买房,就你们那三五千的工资,去供一套房”?不得不说,话虽难听却很现实。
这让笔者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位90后男子。家长给出首付,希望他赶紧娶媳妇生娃。可是没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他便因为日子太苦感觉撑不下了。
他一个月仅有不到5千元工资,睁眼闭眼就是固定的大额支出,连吃穿都要非常节俭。好像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供这个住所、为父母完成所谓的“任务”。
为何大城市的老人,更理解这代人的苦处,反之则喜欢催婚
对比之下,上海这位大爷的思想,可以说在同龄人里相当前卫了。而且,500万的房子在那边虽然也不算特别好,可事实上能掏出这个数的,又有多少呢?
对当代人而言,房子不是小问题。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却是,往往大城市、实力还不错的家庭,对待生娃更为谨慎。或许是他们眼界更广,大爷坦言:还是让有能力的多生点吧。
但我们能发现,小地方、特别是村镇家庭,可能培养一名学生都难以尽职尽责。但老人通常更喜欢催生。好像在他们眼中,这是一件靠嘴巴说说就能解决的事,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正如李银河老师所言,很多底层家庭处在“乡土模式”下,就是说养儿是为防老。
他们眼里娃是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分担自己晚年的压力和风险。其次,不同家长眼里,养育后代的标准天差地别。
小地方的父母见识有限,而且越是条件差,越觉得自己伟大。可能盖一间茅屋给儿子住,觉得已经仁至义尽。甚至儿媳吃了12个南瓜要心疼到哭。
这位上海大爷却很淡定地讲,自己给儿子买房,但那是儿子的家。自己住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子女愿意回来,他就做饭吃;不来也无所谓。不会因此觉得子女亏欠什么,必须对自己怎么回报。
再次,周遭环境也影响着他们的视野和思想。人或多或少存在“随大流”的心态。大城市的老人见过很多大龄未婚但过得很幸福的年轻人。村镇中,还存在传宗接代的需要。
话题:你如何看待上海大爷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