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朝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及其失败原因

史中阅灯火 2025-04-13 10:12:32

蒙古帝国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庞大的版图,蒙古帝国巅峰时期土地面积占世界的22%。

元朝则是由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忽必烈建立的这个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土地面积最为辽阔的王朝。

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几乎所向披靡,从东亚一直打到西欧都罕有敌手。

然而忽必烈却一直都没有征服日本,其曾经先后两次东征日本,但最终都无功而返,那么忽必烈为何要坚持攻打日本?最终又因何缘故失败?

一、两次东征日本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建国之后忽必烈派出使者希望日本成为自己的藩属国,不成想日本直接拒绝了忽必烈。

3年之后忽必烈开始征讨日本,他命三员大将率领2万元军、5000高丽军和6000多名水手东征日本。

部队在10月3日向日本发起进攻,最初元军凭借过硬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就成功打下了日本的马岛和壹岐岛。

此战元军打开了日本的门户,日军丢下几百具尸体后逃亡本土,援军也继续乘胜追击登上日本本土。

19日,元军凭借强大的步兵团以及先进的火药展开登陆作战,日军不敌元军,被元军攻进了本土。

此时战场的形势一边倒,日本方面也开始倾全国之力组织抵抗,整个日本的武装都开始向前线聚集。

由于元军是第一次来到日本本土作战,对地形方面并不熟悉,在日军的节节抵抗下开始出现了颓势。

久攻不下的元军不得不要面对后勤补给的问题,最初忽必烈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拿下日本,没有准备好充足的粮草辎重,结果现在却陷入了拉锯战。

作战期间其中一员大将还被日军打成了重伤,无奈之下援军只能撤退,然而天公不作美,等元军登上了撤离的战船后海上刮起了台风。

元军两百多艘战舰全部被摧毁,船上近万人的部队全军覆没。

此时元军无论是士兵的数量还是士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如果坚持进攻日本的话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最终元军选择了撤退,日本赢得了元朝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此战过后忽必烈十分愤怒,蒙古自起兵以来就鲜有败仗,现在居然输给了一个弹丸小国。

忽必烈打算第二次东征日本,只是当时南方还没有平定,忽必烈只能够推迟这项计划。

等到了1281年时,南宋也灭亡了,忽必烈再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就开始发动第二次东征。

忽必烈决心要一雪前耻,此战更是派出了14万大军,誓要征服日本。

这一次忽必烈打算兵分两路,东路4万大军以及南路的10万大军,东路军率先发难,绕开壹岐岛直接进攻志贺岛。

拿下了志贺岛之后元军开始从博多湾登陆日本本土,然而日军方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防御,通过加固提防的方式让元军无法靠岸。

这让元军十分头疼,迫于无奈进行海上作战,结果打了一个多月之后也没有成果,毕竟海上作战不是元军的优势。

另一边的南路军也开始行动,大军打算直接拿下壹岐岛,然后两军在该岛汇合,集中力量登陆日本。

结果南路军主帅因故未能参战,最终南路军足足迟了半个多月才抵达壹岐岛,这也给了日军更多的时间准备防御工事。

两路大军合兵一处,结果前期的战事进展十分不顺,打了半个月都还没任何成效。

最终元军还是凭借强大的实力攻入了日军本土,然而此时天气再一次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接连两天的台风让元军的战舰损失惨重。

许多元军士兵还没来得及登岛就葬身海底,见此情形元军统帅决定撤兵,但是战船不够也不足以让全军撤离。

最终只有统帅和军官能够撤离,近10万元军全部留在了日本,起初这些士兵也打算奋力一击。

但是缺少了后勤补给的他们也只是强弩之末,在日军的进攻下10万大军很快就被击溃了,第二次东征以6万士兵被杀,3万士兵被俘结束,忽必烈再一次遭到了失败。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忽必烈会对如此一个弹丸小国耿耿于怀呢?

二、两次东征的原因

1260年忽必烈承继大统之后,高丽国就来到了忽必烈面前主动称臣,愿意成为蒙古国的藩属国。

忽必烈欣然接受了高丽的臣服,对于忽必烈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他不希望通过杀伐来征服周边国家。

忽必烈眼看高丽如此顺从,认为东亚各国都已经被蒙古的实力所震慑,因此他觉得东亚的国家都不需要攻打,自然就会臣服于蒙古。

于是就在1266年让高丽国派出使臣前往日本,让日本臣服于蒙古国,成为蒙古国的藩属。

不成想日军根本不接受蒙古的建议,当时忽必烈也没有立刻动怒,反而还派出了蒙古的大臣进行第二次的交流,只是日本方面再一次拒绝了蒙古的建议。

此时忽必烈开始按耐不住了,于是写了一封威胁信送到了日本,结果日本还是不愿接受,这让忽必烈彻底坐不住了。

原本忽必烈希望日本臣服,并没有打算对日本提过多的要求,仅仅是希望其能够归附蒙古。

然而日本却三番四次地拒绝忽必烈,在忽必烈看来这是看不上蒙古实力的表现,于是忽必烈在两次派遣使臣交涉后动了起兵的想法。

起初忽必烈也打算不管这个弹丸小国,毕竟和蒙古比起来日本如同蝼蚁一般,但是日本对于蒙古的错误判断影响了忽必烈对日本的看法,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南宋。

当时的日本对于我国的中原王朝依旧十分尊崇,两国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商贸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南宋也向日本表达了蒙古人的野心,因为当时北方的蒙古一直都对南宋虎视眈眈。

因此日本对忽必烈自然没什么好感,面对多次来使都不予理睬。

等到第二次蒙古人亲自前来拜访时,日本人就开始怀疑蒙古人的意图。

日本人认为蒙古多次来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打探日本的情报,之后打算一举灭到日本以达到阻断日本和南宋贸易的目的。

其实这些都只是日本方面的猜想,蒙古人其实还没想到这一层,但是面对日本的多次拒绝,忽必烈也愤怒了,这才有了第一次东征。

在第一次东征失败之后,忽必烈其实也没打算继续攻打日本,但是战败归来的统帅却捏造事实,声称日本方面已经被打怕了,只是因为路途遥远元军才没有继续追击。

忽必烈一听还以为我军取得了胜利,其实这只不过是因为统帅害怕被责罚而编的谎言。

忽必烈眼看日本战败了,那就再一次派出使臣,表达了希望日本能够臣服,自己就能够放过日本一马,为此忽必烈还特地安排了十分隆重的外交使团。

日本刚刚才击败了蒙古,现在要让胜利者臣服于失败者,自然是不会同意忽必烈的建议,而且还杀死了一众外交使者。

自古以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日本却全然不顾这一规矩,忽必烈眼看着一个失败者还如此嚣张,这才下定决心要发动第二次东征。其实这只是一个误会,日本方面刚刚经历蒙古的进攻,现在还让他们臣服,自然不能接受,而忽必烈则只是听信了手下的谎言。

按理说无论什么原因,元军要打日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两次东征都会失败?

三、两次东征失败的原因

日本人到现在为止,一直都将当初两次东征期间发生的台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

而这两次的台风,都对战局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就连日本人都认为是“神风”拯救了日本。

当时元军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海战,更别说是经历台风了。

因此士兵们在遇到台风的时候都十分惊恐,封建迷信的他们一度认为自己的行为触犯了神,是神在用台风来惩罚自己,军心也因此乱作一团。

在第二次东征的时候,元军本就已经久攻不下,人员伤亡也在不断上升。

而这一次的台风却直接让元军减少了数万士兵,无数的战船和武器辎重都被摧毁,如此一来元军也失去了作战的能力,这才导致了第二次东征的失败。

但其实元军是有胜利的机会的,当第一次攻入日本本土时,日本已经倾全国之力抵抗。

即便胜利了也元气大伤,如果元军能够抓住机会再攻打一次,日本必然会招架不住。

只是日本也没想到元军会等到7年之后才再次来袭,此时的日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了。

在此期间日本在国内修建了众多的防御工事,同时操练士兵,在港口沿岸布置提防。

因此在第二次东征的时候,忽必烈的大军迟迟未能攻入日本本土,不像第一次一般势如破竹。

当然,如果没有第二次的台风,这一切也只是时间问题。

元军的失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队伍内部的不团结,在第二次东征的14万大军中,有近十万都不是蒙古人的部队,而是由高丽人和南宋汉人组成,其中南路军的主帅范文虎更是南宋的降将。

这群人对于元朝没有太多的归属感,他们不愿意为蒙古人卖命,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配合不协调等问题。

当时的台风过后,其实元军还有十万大军,远没到溃败的时候,但是随着台风的到来,军士们已经失去了作战的信心。

其中范文虎更是因为惧怕台风,独自脱离大军逃跑,其他统帅看着主帅都跑了,纷纷撤退。

而战舰大部分都被台风摧毁了,于是十万大军就因此被留在了日本本土,最终导致了溃败。

归根到底还是主帅没有继续作战的决心,临阵脱逃。

再者虽然元军进入到了日本本土,但是日本多为山地地区,而且元军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在这样的地方作战无法发挥元军的优势。

正因如此,原本所向披靡的元军在日本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忽必烈的两次东征也无功而返,元朝此后就再也没有攻打过日本了。

结语:

忽必烈之所以想打日本,更多还是为了让周边国家臣服,实现四方来朝的盛世。

然而在南宋的影响下,日本对蒙古有了很大的偏见,并不希望臣服于蒙古。

在误会之下忽必烈开始东征日本,只可惜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忽必烈都失去了,最终迎来的只有失败的结局。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