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频发,专家公信力何在?重建之路任重道远"

嗨翻体育秀 2024-09-06 04:58:36

“知网是什么东西?”

2019年,演员翟天临在直播中抛出的这句话,如同平地一声雷,炸开了学术圈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造假”黑洞。

一时间,“翟天临”不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名字,更成为学术造假的代名词,将“天临元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经历过论文煎熬的大学生心中。

五年过去了,翟天临早已淡出公众视野,但学术造假这块顽疾,却如附骨之疽,不断吞噬着学术圈的公信力,甚至蔓延至更广泛的社会领域,连“专家”二字,也变得越来越刺耳。

“专家”本应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权威人士。

然而,近年来,顶着“专家”光环,却干着学术造假勾当的“内鬼”们,层出不穷,让人们不禁要问:学术圈还有多少“内鬼”?“专家”二字,还有几分可信度?

要解答这些问题,还得从五年前那场轰动全网的“天临元年”事件说起。

2019年1月,风头正劲的青年演员翟天临,在微博晒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录取通知书,意气风发,准备收割一波“学霸”人设的红利。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这张录取通知书前,突然转向。

网友们很快发现,翟天临在直播中竟然对“知网”一无所知。要知道,“知网”可是中国大学生写论文的必备网站,一个堂堂博士后,怎么可能没用过“知网”?

质疑声如同雪片般涌来,翟天临团队最初还试图用“学校统一上传论文”等说辞搪塞,但这块遮羞布很快被网友无情扯下。

随着网友深扒,翟天临过往的论文,被扒了个底朝天。

结果令人震惊,他的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竟然大量抄袭演员陈坤的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高达36.2%。

而他此前发表的其他论文,也都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

铁证如山,翟天临和他的团队再也无法狡辩,最终只能承认学术造假的事实,并公开道歉。然而,道歉并不能挽回他崩塌的人设,更无法弥补他对学术圈造成的伤害。

翟天临事件,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学术圈长期以来存在的“潜规则”。那些原本潜藏在暗处的“学术造假”,被推到聚光灯下,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天临元年”之后,高校加强了对论文的审核标准,查重率要求越来越高,论文抽审、盲审成为常态。

对于那些企图通过“复制粘贴”混学历的“学术混子”来说,日子确实不好过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临元年”虽然遏制了一部分低级的学术造假行为,但对于那些手段更加隐蔽、关系网更加复杂的“学术老油条”来说,这点“小打小闹”,根本不值一提。

2024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联名举报导师黄某某学术造假事件,再次将学术不端行为推上风口浪尖。

这一次,涉嫌学术造假的主角,不再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一位在学术圈深耕多年的教授,一位本应为人师表的“专家”。

这11名学生,包括2名博士生和9名硕士生,他们联名发表了一份长达125页的“论文”,里面详细列举了黄某某如何“以权谋私”、“以假乱真”,将他人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甚至编造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据学生们透露,黄某某经常将“鼠”的实验数据,直接挪用到“猪”的研究上;明明只做过一次实验,却能编造出多个数据,让研究结果看起来“丰富多彩”。

由于论文涉及的实验材料造价昂贵,很少有人去复现验证,黄某某也因此凭借这些“造假成果”,获得了诸多头衔,成为业内所谓的“权威人士”。

更令人气愤的是,黄某某还将这种“造假”行为,贯彻到了学生培养过程中。他指导的许多研究生,论文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造假现象。

这些学生,原本也对黄某某的行为感到不满,但碍于他的权威和毕业压力,选择沉默不语。直到这次举报事件发生,他们才鼓起勇气,站出来揭露真相。

11名学生,用自己的前途和名声作为赌注,将这场学术造假黑幕公之于众。

事件曝光后,华中农业大学迅速做出反应,对黄某某展开调查。最终,黄某某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停职解聘,所有论文被撤稿,相关项目也被叫停。

而那11名勇敢站出来举报的学生,则被重新分配到其他导师门下,继续完成学业。

华中农业大学的处理结果,大快人心,但也暴露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学术造假现象,已经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从学生到导师,甚至蔓延至整个学术评价体系。

黄某某事件,只是近年来被曝光的众多学术造假案件中的一个缩影。2024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口气通报了14所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案件,涉及人员众多,手段五花八门,令人触目惊心。

其中,有利用关系网为项目评审“打招呼”的, 比如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 就曾多次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 向潜在的评审专家请托, 为其申请的重点项目“开绿灯”。

有买卖实验研究数据, 甚至直接买卖论文的, 比如宁夏医科大学的成江, 就被发现存在买卖研究数据的行为, 并且未经他人同意, 将论文署上自己的名字。

而杭州医学院的汪霄、 陈哲灵, 则更加“明码标价”, 直接将论文交易, 明目张胆地进行学术造假。

还有在科研成果中, 混入没有基金项目的成果, 企图“浑水摸鱼” 的。

这些被通报的学者, 都曾经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顶着各种荣誉光环, 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和社会给予的尊重。

然而, 他们却将学术道德抛诸脑后, 为了个人私利, 不惜铤而走险, 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些学术造假事件, 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刃, 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也让 “专家” 这个原本代表着权威和信誉的词语, 蒙上了一层阴影。

“专家” 频频“塌房”, 学术圈的公信力, 该如何重建? “专家” 二字, 还能不能信?

要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要正视学术造假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方面, 当前学术评价体系存在“唯论文、唯学历、唯帽子” 的倾向, 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不惜铤而走险, 采取抄袭、 造假等手段, 快速“生产” 论文, 获取学术头衔。

另一方面,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 也让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即使被发现, 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

要重建学术诚信, 重塑“专家” 的公信力, 需要多管齐下, 综合施策。

要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 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帽子” 的弊端, 建立健全以学术贡献和社会效益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引导学者将精力集中到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来, 而不是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和头衔。

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申请和评审的监管, 建立健全透明、 公正的评审机制, 杜绝“人情评审”、“关系评审” 等现象, 确保科研经费能够真正用到刀刃上, 支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项目。

同时, 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造假成本, 让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形成有效震慑。

此外, 还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恪守学术道德, 将学术研究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 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

当然, 重建学术诚信, 重塑“专家” 的公信力, 不仅需要学术界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媒体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曝光,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让学术造假行为无处遁形。

公众也要提高对学术造假的辨别能力, 不盲目相信“专家” 头衔,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天临元年” 已经过去五年, 但这场由明星学术造假引发的“地震”, 其影响却仍在持续。

学术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 “专家” 的公信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重建学术诚信, 重塑“专家” 的公信力,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学术界、 政府、 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才能让学术研究回归初心, 让“专家” 二字重拾光彩。

来源:《华中农大黄某某学术不端被停职!举报学生:为了后来者,选择公开证据》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 2024-09-07 08:16

    在大陆,连戏子都能冠以“老师”头衔

嗨翻体育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