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紧急召见陈锡联: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近史风云录啊 2025-02-04 11:07:24

1976年,陈锡联被毛泽东任命代为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这是对他政治能力的高度认可。

从此,陈锡联挑起了担当的重任,为保卫国家的边疆,维护社会稳定,不辞辛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一直坚定地将毛泽东的指示贯彻执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不仅如此,陈锡联是当时审身担重职的华国锋的坚定支持者,更是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得力助手。

陈锡联和华国锋之间的革命友情如同一颗坚固的纽带,紧紧地将两人的心连在一起。他们共同经历了革命的风风雨雨,彼此信任和支持,成为了彼此的得力助手和坚实后盾。

1976年的时候,华国锋紧急召见了陈锡联,询问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小钢炮

陈锡联,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他的一生承载着无数艰辛和奋斗,成就了传奇般的革命经历。他诞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高桥陡山彭家村。

那是一个贫困的家庭,祖孙三代七口人,仅凭借租种地主的一亩多田艰难度日。在这贫苦的环境中,陈锡联从六七岁开始便上山砍柴、挖野菜,八岁时已经开始放牛、当长工,如此艰辛的岁月一干就是六年。

然而,命运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发生了转折。1929年秋天,年轻的陈锡联再也无法忍受地主的盘剥和欺压,于是他偷偷跑出地主家的牛棚,背着贫瘠的家园去找寻红军的足迹。

尽管当时他还没有年满十四,被红军领导告知年龄太小不能参军,但陈锡联却如影随形,紧追不舍。终于,他的坚持打动了红军官兵,在麻城县夫子河得到了加入的机会,成为那支英勇的队伍中的一员。

从此,陈锡联投身于革命队伍,勇敢地杀敌、奋勇向前,他的成长之路飞快如闪电。

1931年3月9日,那是一个充满战火和血腥的时刻,陈锡联作为一名刚刚入伍一年多的年轻战士,跟随着红军攻打着双桥镇,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

这场战斗的目标是反动军阀岳维峻的第13师,陈锡联所在的连队被指派为先锋,负责打头阵。在战斗一打响的那一刻,他和连队的战友们跟随着连长、指导员的带领,挺着红旗勇往直前,奔赴向着镇里的敌人。

就在壮士们冲锋的时候,一颗山炮弹突然炸来,凶猛的爆炸把打旗的兵连人带旗瞬间击倒。尘烟散去,一片惊呼声响彻战场。陈锡联毫不犹豫地迅速冲上前,举起落在地上的红旗,呐喊着振臂向着敌人冲去。他的身影在硝烟中显得异常威武,仿佛一道闪电划破战场。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终于打下了双桥镇,活捉了岳维峻,取得了胜利。

红军营长在战斗讲评时特意表扬了陈锡联:“别看陈锡联年纪小、个不高,可打起仗来不怕死,总往前冲,简直就是一门小钢炮。”

从此,陈锡联的名字开始在红军中传颂。他成了部队中的英雄,被赋予了“小钢炮”的绰号,这个称号在部队中越叫越响。每次战斗前,士兵们都会围着他,迫切地期待着他的领军冲锋。

从那一刻起,陈锡联的名字开始闪耀在红军的历史上。

他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无畏,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就连李先念同志也赞誉他为“打仗数第一”。

1937年,陈锡联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长。同年10月19日,他率领部队突袭山西代县日军阳明堡机场,炸毁了日军24架作战飞机,歼敌160余人。这次胜利,为我军在忻口战役中提供了有力支援,成为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军事胜利。

随后,陈锡联带领部队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斗中,他收了重伤,颚下被子弹贯穿,鲜血淋漓。但是,昏迷苏醒后依然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取得战斗胜利。

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刻,陈锡联不敢有丝毫松懈,始终贯彻执行着上级派发的各种指示,坚持在太行山根据地的斗争。

1942年5月,陈锡联领导下的太行山根据地遭到五万余名日伪军的毁灭性大“扫荡”。

他在敌人的内外线夹击中,英勇奋战,精心指挥,灵活应对,最终扭转了局势,将敌军成功击退,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锡联的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得到认可,他被委以更重要的职务。

相互依靠

当华国锋、陈锡联刚刚担当起重任,唐山震撼了世界,大地摇撼,万民震惊。

1976年7月28日,历史的时钟停滞,唐山城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无数人沉浸在梦乡。然而,自然的力量在一瞬间携着威力降临,大地颤抖,房屋崩塌,人们惊醒于梦魇中。

这是一场地震,但它不仅仅是地壳的振动,更是命运的交错。人们被惊吓得猛然跃起,却来不及逃脱崩塌的建筑。喊叫声、呼救声、崩溃声,在混乱中交织成一曲凄凉的交响,昭示着一场无情的劫难。

逃生的人们在废墟中挣扎,有的拼命呼喊,有的扒拉着废石,苦苦等待生的一线希望。然而,善变的命运又向他们投下了另一道难以预测的阴影。震后余震不断,每一次颤动都让人心惊胆战,原本或许可以幸免的生命也在此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中央政治局紧急召开会议,危机中暴露出领袖的胆识和决断。陈锡联站在风暴的中心,与纪登奎、吴德、陈永贵、吴桂贤等人迅速组成了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紧急调派了一支由华国锋总理领导的慰问团,尽管当时华国锋面临着重重危机,政治上也有很多紧急的事务要处理。他毅然踏上了前往灾区的道路。在灾区,他亲切地与受灾群众交谈,握着他们的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疾苦。

而陈锡联毅然挺身而出,部署各个部队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前线。他指挥着部队快速行动,将抗震救灾的使命摆在首位。每个行动都紧凑有序,充分展现出他的军事素养和组织能力。他在最紧急的时刻做出了明智的决策,迅速调动了人力、物力,确保了援助的及时到达。

在救灾的过程中,华国锋和陈锡联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模式。华国锋充分发挥政治领导的智慧,指引着救灾工作的方向,鼓舞人们的信心。

而陈锡联则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他紧密协调部队的动员和协同行动,高效组织救援力量,带领着部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10月初,唐山大地震的浩劫已经过去,这座受灾严重的城市开始重拾生机,抗震救灾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胜利。

北空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突然传来一道空军命令。这道命令宛如晨曦中的一缕曙光,将焦灼的视线聚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身上。

消息称,陈司令将亲临唐山,察看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并亲自慰问各大军区的指战员。这一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让唐山机场备感振奋,紧锣密鼓地做好陈司令专机的起降接待准备。

原来,陈锡联承载华国锋等领导的重托,奔赴唐山地区,慰问那些在紧急抢险救灾中英勇奋斗的部队。

他原计划逗留两至三天。这段时间内,他不仅计划召开一场师以上干部大会,为众人发表重要讲话,更准备听取抗震救灾情况的详细汇报

而就在这个时刻,突如其来的消息令局势发生了急转。陈锡联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电话。电话的那一头,华国锋的声音传来,需要他迅速回京。出于多年的信任,陈锡联没有丝毫犹豫,毅然乘坐飞机,踏上了回程的路途。

抵达北京后,华国锋问他: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陈锡联的回答简洁而坚定:“部队没有问题。”这短短几个字,蕴含着他的自信和对军队的绝对信任。

陈锡联华国锋两人有着多年的信任和情谊,面对国家的命运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一起。他们的合作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密切联系,更在精神层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华国锋的果断决策和陈锡联的坚定支持,为后来的稳定和团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