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西安博物院的这件藏品说起。
它像是一大截管子,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没有铭牌,没有说明。
2006年出土的时候,长这个样子,被埋在地下,三个一组,叠成一个品字。
还有这样的直角拐弯。
出土地点是西安市的西宝疏导路,估计是废弃的下水管道吧。
但不对啊,这里一直没有被开发过,这是一个文物保护点——是秦朝阿房宫的遗址……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即使再大胆的考古学家,也不敢给它写上,秦朝下水道的标签,那就让它躺在角落里,继续自说自话吧。
鬼知道当年修阿房宫的时候,秦朝人把它埋到地下做什么。
故事还没有完,如果你从西安出来,往东,来到南阳市的伏牛山一带,当地人请你喝酒,你跟他们吹牛——秦朝下水道。
那么,他们将给你讲一个更加夸张的故事——南阳高铁网。
他们会说,前几年,考古队在山里挖出了一个夯土台,当时新闻里还说,这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的秦国遗迹,叫做驰道,是秦始皇当年修建的东方高速公路。
但结果,新闻很快就没下文了,到是有人说,驰道上挖到了木头,两根非常粗,笔直的,平行排列,还有一些已经腐烂的短木头,横着排在中间。
就跟现在的铁路一样,还专门测算过,轨道的宽度正好符合秦朝的车轴距离,枕木的间距也正好符合秦马的步长。
说是间距设计得非常巧妙,会产生一种叫做自激振荡的效应,马在轨道上一旦跑起来,就停不下来,必须一丈六一丈六的飞奔——所以才叫驰道……
这个传说太神奇了,各种学术资料里都查不到相关信息。
但是,它却被写到了网络百科当中,当地人也是信誓旦旦地说,当年绝对挖到过。
那考古队为什么不说呢?
也许还是和那一段秦朝下水管一样吧,真不敢瞎说,万一是巧合怎么办?
所以,秦朝人到底有没有能力建造下水道和高铁网?
整个大秦帝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已经被考古证实的惊奇发现。
2000年·秦始皇陵时间回到2000年,在秦始皇陵封土的山脚下,段队长他们挖开了6座奇怪的陪葬坑。
坑里出土了8尊从来没人见过的兵马俑。
他们表情严肃,双手拢在袖子里,带着长板冠帽,穿着长袍长裤。
这种姿势、衣着、神态和已知的兵马俑完全不一样,而且,他们离秦始皇的地宫只有几百米,外面那些兵马俑离地宫有1.5公里。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人呢?
为什么离秦始皇这么近?
段队长决定破解它们的身份,首先发现的细节是它们袖口上的长方形空洞,在两手交叉的位置。
看来,他们手里是拿着东西的。
继续发掘,果然,在他们身边挖出了青铜钺,钺是一种大斧头,在秦朝主要是刑具,用来杀头或者腰斩。
有点像现在法官手里那只法槌的感觉。
不是兵器,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大秦法令的威仪。
所以,他们是秦朝法官吗?
果然,青铜钺上面的开口和它们袖口上的开口一致,看来青铜钺确实是它们手里的东西,只不过埋了2200多年,木质部分腐烂了,只剩下青铜和陶俑。
但是,按理说,法官地位应该很高,他们戴的是长板冠,只相当于7-8级爵位,秦朝有20级爵位。
怎么看他们都像是基层官吏。
继续破解,段队长从他们的衣带扣上发现了秘密。
原来,有这样两个小物件,一个像钥匙,一个像钥匙扣。
秦朝人都这么潮的?
专家们说了,不,不是钥匙扣,这两个东西叫刀削和砥石。
当时的人写字都写在竹简上,如果写错了,就需要用刀削把错字刮掉,而砥石是用来磨刀的。
正所谓,萧何刀笔吏,樊哙狗屠辈。
看来,当年汉朝丞相萧何在跟着刘邦造反之前就是这个样子——典型的刀笔吏。
刀笔吏是维护帝国机器运营的小文官。
看来,他们不是法官,而是司法部门的文官。
应该是当时丞相李斯的手下官员——廷尉,负责执行法律。
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它再次从侧面展现了秦朝法律的恐怖,连文官手上都拿着随时准备行刑的大斧子。
而且,秦始皇还把它们埋得这么近。
看来,在秦始皇眼里,司法部门离自己只有几百米,而帝国的战争机器——兵马俑最好和自己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1.5公里。
有了这个发现,专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秦朝法律,也许,这是破解兵马俑谜团的另一个入口。
兵马俑为什么不穿铠甲?在一本有关秦朝法律的古籍当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实在,在战争当中,长官可以组建一种叫做陷队之士的敢死队。
每队十八人,如果一队杀了五个敌人,那么所有队员,全部获得一级爵位。
如果不幸战死,那么爵位可以被家人继承。
如果冲锋时退缩,那就要在千万人的围观下,被实施最羞辱的刑罚。
《商君书·境内》陷隊之士,面十八人。陷隊之士知疾鬥,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不能死之,千人環睹,黥劓於城下。
秦朝一共有20级爵位,每升一级,家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住宅和折算成粮食的工资。
基本上一级爵就可以请得起仆人了。
二级爵,就可以让父母衣食无忧了。
三级爵,叔叔大爷、侄子侄女的生活都有着落了。
爵位还可以拿来抵罪,比如妻子是奴隶,一级爵位就可以让妻子恢复平民身份。
而获得爵位并不难,只要是秦国人,人人有份,在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就可以升一级。
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断,兵马俑当中,有这样一群不穿护甲的士兵,他们可能就是被选中的陷队之士,他们似乎一点儿也难过,眼神中甚至还有喜悦。
专家们估计,在秦军当中,敢死队搞不好还是需要走后门的,因为,18:5,这个数据很好完成啊。
于是,在冲锋的时候,他们都想着赶紧拿人头,反而是那些护甲影响了行动,成了烦人的东西……
那专家的这种推断正确吗?
果然,历史典籍《战国策》上面,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说客张仪来见韩国国王,他说,王,你们韩国的百姓都在啃树皮呢,军队也士气低落,都只敢躲在要塞里,根本不敢出来野战。
而我们秦国,百万大军,一听说要打仗,一个个都高兴得要死,跑着跳着要上前线,帽子都不戴。
在战场上,连甲胄都扔了,他们一个个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这都是他们回去换爵位的凭证。
你们的士兵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跑得漫山遍野。
所以,你准备怎么打?
以卵击石吗?
好好考虑一下,赶紧脱离六国联盟,给秦国当小弟,秦王就饶你一命。
果然,韩国国王遵从了张仪。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看来,这些描述并不夸张,和兵马俑坑里挖出来的情况是一致的。
为什么兵马俑都不戴头盔?
为什么他们武器精良却没有护甲?
因为,那几尊文官俑告诉了我们答案——秦法——这才是离秦始皇最近的东西。
有了秦法,贪生怕死的村民,也能立刻变成上战场抓鸡的猛士。
但是,这就是秦法的终点了吗?
显然,兵马俑坑里,还有更多的细节。
绿面俑是谁?1999年,段队长他们从兵马俑二号坑当中,挖出了一尊诡异的绿面俑。
是工匠色盲涂错了颜色吗?
还是故意恶作剧?
不可能,秦法摆在那儿,这不可能是失误,而是写实。
那究竟为什么要把脸涂成绿色呢?
至今,这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如果从秦法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可能和一种失传的战法有关。
这尊绿面俑,可能来自吴越——叫做傩,它是一种比陷队之士更惊悚的敢死队。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前496年·越王勾践这年,吴王阖闾刚刚攻灭楚国,越王勾践就从身后来搞偷袭。
吴越大军在一个叫做檇(zuì)李的地方遭遇。
双方都是狠角色,见面就贴身肉搏。
眼看着越国扛不住了,勾践终于祭出了手中的王牌——傩人敢死队。
这支敢死队分成三排走到最前面,然后开始跳舞,接着是互相跪拜,有说有笑,就像演话剧一样,把吴军都看乐了,这是怎么个意思?
突然,第一排敢死队往前一扑,大叫着,就像在放魔法,召唤什么看不见的东西一样,然后,全部自杀,把自己变成了祭品。
吴军有点懵,正在这个时候,第二排又上来了,继续放魔法,同样也全部自杀。
然后,第三排也开始了,行为和前两排一样。
吴军都看傻了,真搞不明白这叫哪门子敢死队……
而正在这个时候,勾践亲自擂响战鼓,两支奇兵从侧翼杀出,贴到吴军阵中,吴军大乱,越国人用带毒刀剑和吴国人搏杀……
就连吴王阖闾都被毒箭射中了脚趾,没多久就去世了。
去世以后,下一个上台的吴王就是阖闾的儿子——夫差。
夫差搞了间破草房,卧薪三年,终于报了杀父之仇,把越王勾践抓过来尝胆。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前传故事。
所以,这个奇怪的傩人战法,是否真的和兵马俑坑里的绿面俑有关呢?
专家们推断,傩人法战的可能也流传到了秦军内部,而傩人作法,必须用人牲。
但是,在一支思维正常的军队当中,真的有人愿意充当那个牺牲吗?
考虑到18:5的陷队之士。
也许,这个绿面的陶俑,就是被选中的牺牲,从眼神中看不出来恐惧和悲伤,反而充满了希望。
可能他的老家,正有一个身为奴隶的妻子,或者正有一个在骊山修陵墓的父亲。
他马上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了,对他来说虽然带不走了,但他的父亲、妻子,也许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吧……
实在太残酷了,我们还是来看点别的细节。
兵马俑·马其顿方阵1974年,考古学家从兵马俑坑中挖出了货真价实的马其顿方阵。
西方历史学家们一直都在传说,亚历山大手下最厉害的战法是举着7米长矛的马其顿方阵。
方阵绝不退缩,像一座山一样逼近敌人。
这种阵法虽然无敌,但最大的弱点就是阵型,如果有一个长矛手贪生怕死,那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方阵崩溃。
在方阵前进当中,如果有队友倒下了,立刻会由另一个队友填补上来,这样,方阵才能持续前进。
所以,西方专家们都在猜测,方阵成员都是贵族子弟,是荣誉感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
但是,一切有关马其顿方阵的考古,除了零星的记载和残破的壁画,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更多。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前进呢?
这个问题,我们竟然从兵马俑坑中挖出了答案。
当时,考古学家从一个矛头的旁边,清理出一段6.3米长的矛柄遗骸,插上矛头,正好7米。
这比正常人的身高要高三倍多,很难用来单兵作战,显然是方阵武器。
向前的长矛刺杀敌人,向上的长矛为整个方阵格挡弓箭。
而这,不正是西方传说中的马其顿方阵吗?
只不过,他们是壁画和传说,我们是文物和陶俑。
再想想冷酷的秦法,似乎,一切都很合理,秦军不需要什么贵族精神,也不需要什么把生命交给队友的信任。
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爵位,想到老家的父母老婆,谁又会退缩呢?
这就是那8尊文官俑的恐怖,正是他们在执行秦法,让几百万秦军变成了一个一个不知道生死的战争齿轮……
而供养这些齿轮运转的帝国机器,在后方,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金字塔形兵工厂1970年代,考古队还从兵马俑坑当中,挖出了23件带铭文的兵器。
专家说,这叫做物勒工名,是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上记载的一种法律制度。
书上说,物勒工名是为了日后追责。
如果这件兵器在战场上折断了,那么,就会按照铭文追查下来,惩办工匠。
但是,这个物勒工名的制度究竟怎么执行?
是每个工匠刻一个自己的名字吗?
那万一想陷害谁偷偷刻一个别人的名字怎么办呢?
古书上并没有细说,但直到兵马俑坑里挖出来物勒工名的实物,所有问题才恍然大悟。
原来,秦朝兵工厂实施的是金字塔形的管理结构。
比如,这件戈上面刻着四级金字塔。
第一级叫做——相邦吕不韦,原来,丞相是第一责任人,兵器断了,先要那他试问……
第二级叫做——寺工詟(zhé),也就是一个叫做詟的兵工厂厂长,估计他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都压在这上面,他是绝对不敢马虎的。
第三级叫做——丞义,一个叫做义的车间主任。
第四级叫做——工成,一个叫做成的工人,兵器就是他亲手打造的。
这样的管理,一级级下压,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谁也逃不了,就连丞相也别想弄虚作假。
另外,兵器上还刻着出厂年份,估计年份和损毁率也是考核指标,相当的细致。
这也许就破解了我们上期有关武器制造的谜团,为什么能有那么多黑科技?
为什么每一道打磨的痕迹都像是机械加工一样?
看来,在秦法的威严下,工匠们不敢有一点点闪失,每一件作品上面都有整个车间甚至整个工厂的身家性命,谁又敢一不小心呢?
考古队在铭文上发现了一个叫做窎(diào)的工匠,连续干了19年,真是不简单。
继续挖掘,一个比兵工厂更宏伟的帝国机器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1975年·湖北云梦时间回到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考古队挖开了好几座秦国人的墓穴。
这里面,出土了两块叫做《黑夫木牍》的竹简,竹简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原来,墓主人叫做衷,衷有两个弟弟,叫做黑夫和惊。
衷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家人,两个弟弟在战场上当兵。
第一片竹简是黑夫写来的家信,上面说,家里老母亲还好吗?
我们哥俩挺好,不用担心,前几天部队有任务和惊分开了一段时间,现在已经会和了。
部队马上就要攻打淮(huái)阳了,不知道啥时候能打完,我们穿得都还是冬天的衣服,河南这边夏天热得很。
让母亲寄点夏天的衣服过来,要是布很贵,寄点钱过来就可以了,我们这边可以买布自己做。
一定记得回信啊,我们哥俩在战场上肯定能给家里挣到爵位,放心吧。
第二片竹简是惊写给大哥的,信里说,母亲身体可好?
我们在军营里又没钱了,赶紧再寄五六百钱过来,衣服也需要,我们还借了别人的钱,再不还真的要完蛋了。
另外,自己刚刚结婚的媳妇可好?
千万别到处乱跑,听说新地来了一伙强盗,你们也别往新地那边去了。
落款急急急。
看来,秦军打仗,是没有军饷的,就连军装也是要自己想办法的。
国家只提供口粮和武器,这可能也是他们为什么不穿铠甲的一个原因吧——国家只提供武器,不提供铠甲。
士兵们更像是到前线打工的老百姓,只要挣到一级爵位,家里人就可以过得舒舒服服。
那黑夫和惊,最后挣到爵位了吗?
考古学家们分析,信件是在大哥衷的墓穴里发现的,而且是墓穴里很重要的位置。
那什么情况下会带着信件下葬呢?
也许是一种怀念吧,很可能黑夫和惊挣到了爵位,家里人过上了优质的生活,哥哥衷也才能有模有样的下葬。
但是,这也是兄弟俩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很可能已经不在了。
所以,哥哥才要带着他俩的书信下葬。
也许,哥哥去世的时候黑夫和惊还在前线没有返回吧,这也可能是一种思念。
总之,这就是帝国机器,前线在战争,后方在耕种。
帝国里除了战士,就是农民,古人把这种模式叫做耕战,而在耕战大军的中间,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另一批正在疯狂运转的帝国机器。
战胜匈奴的武器上期我们聊了,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故事,战胜匈奴真的是用强弩和锬戈吗?
显然《史记》当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
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准备把匈奴也灭了。
丞相李斯反对,说,匈奴和六国不一样,有没有城池,怎么灭得了?打了就跑,我们能追出去多远?
到时候战线一长,粮食运输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秦始皇不听,还是派军攻打匈奴,果然,打到河套以北,就是大漠了,根本没有粮食。
所有军粮全部从山东运过来,一路上要两次穿越太行山,三次渡过黄河。
出发的时候192石粮食,运到地方,只剩下1石。
而即使是这种消耗战,秦始皇也要打下去,还要让大军在北方修建长城,很匈奴一直耗下去……
因为,他有一个更大胆的构想,那就是修建一条东方大道,连接咸阳和山东,再修一条北方干线,连接前线和首都。
通往山东的那条叫驰道,马匹必须能在上面飞驰。
通往前线的那条叫直道,必须100%笔直,缩短运输距离……
所以,驰道真的是轨道吗?
这段大路已经被反反复复修整了2000多年,什么都看不到了,在发现更多的证据前,我们只能用伏牛山的传说去幻想。
但是,通往内蒙的直道,一直到今天都还看得到路基。
这真的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从咸阳到九原,逢山开路,遇谷填平,真的是一条高出路面1米多的高速公路,很多路段现在都还可以行使汽车。
一共700多公里,即使是穿越海拔1800多米的子午岭,也没有绕路,直挺挺的压过去。
先不说这些路基上究竟有没有铺轨道,光是这些路基,就要耗费多少劳动力?
而驰道和直道以外,还有修筑了一条从辽东一直通到甘肃的万里长城,是在山脊上修建的城防系统……
连司马迁当年实地考察以后都说——这简直太不看重老百姓了。
《史记·蒙恬列传》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
这样的超级工程就是尽头了吗?
很显然,只是整个帝国的一小部分而已。
征服百越的武器北方的运粮车队在飞驰。
同时,南方的50万大军,正在翻山越岭,征服百越。
那这边的粮食怎么解决?
总不能真的用天顶星科技,挖洞架桥,再修一条南方直道吧?
秦始皇说,修不了直道,还可以修运河,我们可以把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全部连起来,用船运输。
于是,只花了2年时间,就挖了一条连通三大水系的运河——灵渠。
灵渠到今天都还在工作,是一条故意被挖的弯弯曲曲的大运河。
为什么修路那么笔直,反而挖运河弯弯曲曲呢?
原来,湘水和漓水这一段,距离只有33公里,但垂直落差有几百米,如果直上直下,那就不是运河,而是水上过山车……
所以,工人们就在大山当中弯弯曲曲的挖运河,用长度换高度,换出一条缓缓下落的长河……
其实,灵渠也只是秦朝水利工程里面排名第三的工程。
前面还有250多公里的郑国渠。
和把整个四川盆地全部灌溉掉的都江堰。
郑国渠,本来是韩国当年的间谍行动,眼看着秦国势不可挡,韩国就派出一个叫做郑国的间谍去忽悠秦始皇,让他挖一条沟通泾水和洛水的大运河。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关中平原变成大粮仓。
但是,这条运河工程量太大了,按韩国人的理解,每个百八十年,秦国是完不成的,这样秦国人消耗国力修运河,也就没工夫攻打韩国了。
结果没想到,运河挖到一半,郑国的间谍身份别揭穿,秦国人都要法办郑国。
而秦始皇却说,让他挖。
韩国人万万没想到,几年以后,郑国渠真的挖通了,关中大粮仓真的建成了,那是大秦国的虎狼军队,也吃得饱饱的,直接撵过来,第一个灭掉了韩国……
都江堰就更神奇了,到今天都还在工作,据说,都江堰是一个世界水利史上第一大工程奇迹,它并没有坝,就把整个四川的洪水给治理了,这背后的黑科技我们有机会再细说。
基建还没有结束,摊开秦朝地图,从咸阳出发,还有一条翻越秦岭和蜀山的五尺道,这是在山崖上开凿的栈道,从咸阳一直通往云南……
还有一条滨海大道,从辽宁一直到浙江,环绕了半个中国的海岸线。
以及一条从湖北直达广东的新道。
等等等等。
有人推算过,这是一张全长9000公里的国道网络。
既然道路这么夸张,那车辆技术又如何呢?
车马黑科技前面我们聊过秦始皇铜车马的黑科技,其实,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补充。
第一,我们会发现,它的车轮中间,有一个突出来的长管子。
这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润滑装置,里面装满了动物油脂。
第二个细节是系驾马匹的方式,这个我们其实很难发现,有什么问题,因为,今天的马车就是这么系驾的。
但是,要是你看看同时期欧洲的系驾方式你就立刻懂了。
完全不一样啊,他们是把缰绳勒在马嘴和马脖子上,感觉马很痛苦,车还特别小。
显然,这种系驾方式严重影响了马匹的呼吸。
而秦朝人的系驾方式,让马的胸肌和肩胛骨发力,呼吸顺畅,测试以后发现。
同样的两匹马,采用秦朝系驾法可以拉1.5吨的重量,而采用欧洲系驾法,只能拉0.5吨的重量。
另外,兵马俑坑里的人俑虽然都跟真人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
但马匹怎么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怎么全部都是1米34的高度?
是工匠们偷懒了吗?
很显然,这也是一个细节,因为,史书中记载,秦朝人的养马技术那是祖传的信仰。
这种祖传信仰具体下来,反应到马身上,有一个指标就是,马匹身高必须都是五尺八寸,正好折合1米34……
原来,马匹也是一种标准化的工具,同样的身高,同样的步长,也就能实现更统一的运输和战争标准。
另外,秦国人的墓穴当中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四轮车,到今天都可以自由行驶。
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双辕车,和今天的马车、驴车一模一样。
这种双辕车的系驾方式更加高效,一匹马就可以拉着你满山跑。
而且,这辆双辕车的模型还是在一个普通秦国人的墓穴里发现的,这很可能意味着,当时双辕车已经在秦国普及。
没有头盔的兵马俑故事回到那8000尊没有头盔的兵马俑。
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秦朝人,有最前面梳着发髻的强弩手,专家们说,这个发型可能代表着他们拥有一级爵位。
也有大面积带着皮帽的步兵方阵,他们可能是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
还有戴着牛皮板帽的战车司机,他们可能统帅一辆战车,是拥有三级爵位的基层指战员。
在纵队里面,还有一尊带着冠帽、按着军刀的武士,他的铠甲最精致,胸口和后背还有花结,这些花结很可能就和今天的军衔是一样的用途,用来识别等级。
难道秦朝就已经有和现在一样的军衔管理模式了吗?
专家们暂时还不敢确定,只是考证出来,他应该是一名都尉,大概有七八级爵位。
这些陷队兵、强弩手、战车手、都尉组成了兵马俑,而我们通过破解秦法背后的故事,也似乎听到了他们的身世。
他们在前线打仗,家人们在后方耕作,还有大批的劳役、工匠和罪犯在兵工厂、在运输险、在大工地上劳动。
他们的爵位可能会让还是奴隶某位家人,摆脱被累死的命运,也可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没有军饷,只想着赶紧挣取爵位。
看到最后,你还会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的小肚子都是微微鼓起的。
专家说,这可能说明,他们都有长期饮酒的习惯。
也许,每当大战之前,军队就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酒精,让他们进入一种更加亢奋的状态,忘掉生死,脱掉铠甲,像虎狼一样冲过去。
他们眼前也不在是敌军,而是房子、车子、土地和光明的未来。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原来你是在讲2000年前的鱿鱼游戏,怪不得十几年就灭亡了。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