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风云未平,一边是中国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南海海域绕菲律宾转了一圈,另一边,菲律宾一批人马悄然访华,而在这期间,中菲两国船只在中业岛附近的撞船事件被菲律宾政府足足瞒了4天,才在东盟峰会之后被公开。
这一系列事件无论是时间点还是背后所释放的信号,都值得深思,对于中菲关系的紧张,究竟是一次偶然的碰撞,还是深思熟虑下的策略呢?
菲律宾的3001号和3002号船只企图在黄岩岛附近海域非法侵入,却被中国海警果断用水炮驱离,菲律宾的挑衅行为似乎并未因此偃旗息鼓,转而瞄准了自己非法占据的中业岛。
根据菲律宾政府的说法,11日,一艘中国“海上民兵船”故意撞击了菲律宾的巡逻艇,造成菲律宾巡逻艇右舷船头轻微凹陷。
然而,视频片段仅仅是一段有限的记录,所展示的只是事件的一角,甚至让人难以判断到底是谁在危险行驶,谁在主动挑衅。
中国方面则迅速对此做出了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0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菲方公务船在中国管辖的海域内非法航行,并以危险方式靠近中国渔船,造成了擦碰事故。
毛宁的发言中明确提出两点:首先,这起事件发生在中国主权海域,菲律宾船只属于非法侵入;其次,菲律宾船只的航行方式本身就充满危险,责任完全在菲方。
结合两国叙事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双方在事件的性质和责任认定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政府并没有立即公布这次撞船事件,而是选择在事件发生4天后、即东盟峰会结束后才向外界发布。
这其中的时间差透露出一个极为关键的信号:菲律宾政府似乎有意选择推迟公布撞船事件,甚至在试图在东盟峰会上营造出自己“受害者”的形象,以此来博取国际支持。
小马科斯政府在东盟峰会上直接控诉中国,希望其他东盟国家能为菲律宾主持公道,然而事与愿违,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反而进一步巩固,这让菲律宾的苦肉计失去了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引起了东盟内部对菲律宾行为的不满。
再加上,菲律宾外交员访华,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消息放出。
显然,菲律宾此次挑衅中国背后的推手,离不开美国的身影,早在今年,美国军方便公开表态愿意为菲律宾船只提供护航,这一言论无疑给了菲律宾底气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菲律宾在南海的动作愈发频繁和激进。
美国不仅承诺履行《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保护菲律宾船只免受“袭击”,甚至国务卿布林肯也高调宣布支持菲律宾所谓的“印太航行自由”,这一系列言论都让菲律宾政府愈发相信自己可以在美国的撑腰下在南海获得更多的地缘政治筹码。
不过,菲律宾的步步紧逼却屡次遭遇挫折,就在菲律宾巡逻艇撞船事件发生的同一天,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南海海域展开了例行训练,并绕着菲律宾转了一圈,这次行动无疑具有强烈的警告意味,表明中国已经做好全面应对菲律宾挑衅的准备。
辽宁舰的绕行绝非偶然,而是在中菲关系紧张之际,对菲律宾发出的强硬信号,中方意在通过军事力量的展示告诫菲律宾,如果继续在南海地区挑衅中国,其结果只会是无谓的碰壁。
事实上,无论是黄岩岛的争端,还是中业岛附近的摩擦,每一次菲律宾试图在南海争夺主导权,都最终以失败告终,菲律宾多次试图通过非法滞留、补给船只等方式来占据岛礁,但每一次都被中国迅速识破并阻止。
而此次撞船事件,菲律宾的目标依然是想要通过制造紧张局势,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做出让步,小马科斯政府甚至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中国不能把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分开,这无疑是在向中国索要经济利益,以换取南海局势的缓和。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的经济状况确实面临严峻压力,近年来,随着中菲关系的紧张,菲律宾农产品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榴莲等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从菲律宾进口的榴莲数量大幅下降,菲律宾农民的计划几乎化为泡影,而美国方面尽管口头上承诺支持菲律宾,却始终未能兑现具体的经济援助。这让菲律宾政府在经济压力下更加急于通过政治手段谋取利益。
但是,菲律宾的算盘并未打响,中国明确表示,南海问题的前提是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菲律宾若想通过对抗获得经济好处,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和海警力量布局已经非常完善,菲律宾再难以通过“游击战术”在岛礁问题上占据上风,此次辽宁舰的行动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在南海地区,中国的军事力量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任何挑衅行为都将得到果断反制。
最后,菲律宾政府选择在撞船事件4天后才公布,显然是有其策略考量,不过,东盟国家并未对此买账,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结果罢了。
总的来看,随着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菲律宾政府频频挑衅中国主权,试图通过外部力量获得更多利益。但,现实证明,菲律宾在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劣势使其很难在南海问题上取得突破。中方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南海问题不容妥协,任何挑衅行为都会得到坚决回击。
南海的波涛还在继续翻滚,未来的局势将如何演变,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面前,菲律宾的挑衅恐怕只能是一场徒劳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