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奇特的一首咏雪诗,以数字入诗,句句不提雪,句句雪花飘飘

馨花瑞草逸情 2025-01-25 11:16:15

心心念念盼了一冬的雪,终于已经在路上了,这让身在北方却还没看到一片雪花的我,心情又明媚了几分。

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雪花总是给人间带来无穷的诗意和浪漫,瑞雪兆丰年,也寄寓人们对一场雪花最美好的期待。

一千人笔下有一千场雪,一千种雪蕴含着一千个世界。

有的咏雪诗意境清冷、格调孤高,比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则明亮温暖、温馨动人,如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有的咏雪诗瑰丽奇伟、浪漫壮丽,如李白的“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有的则大气磅礴、豪情万丈,如伟人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这首诗作,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数字咏雪诗,语言直白、浅显易懂,诗中没有一字提到雪,但是却句句都在写雪。

它从漫天星辰般的咏雪诗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独特的存在。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清:郑燮《咏雪》

说到数字诗,就不由得想起北宋理学家邵雍的一首清丽小诗《山村咏怀》,与郑燮的咏雪一样,让人一见难忘,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郑燮,号板桥,清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40岁,这一年的秋天,他赴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写下一首《得南捷音》“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为了继续在学业上深造,他前往江苏镇江读书,在焦山别峰庵里借住,直至如今,焦山别峰庵还留有郑板桥手书木刻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文人,马曰琯,马曰璐二人。

在一个寒冬,这一天大雪纷飞,郑板桥顶着风雪来到小玲珑山馆拜访二人,正巧碰到一群读书人在雪中吟诗、联句。

他们看到郑板桥穿着寒酸的粗布衣裳,以为他是一个不通文墨的人,于是故意出题为难,郑板桥便当即吟诵出这首诗。

四年以后,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在北京先中贡士,又中进士二甲第88名,多年寒窗苦读,终于一朝成名,他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

并且题诗“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诗文大意如下:

下雪了,真是太开心了,你看天空飘落的雪花,我们来数一数吧,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

太多啦,数不过来,总之,这千片万片的雪花,洒落人间,给万物披上一层银白的纱衣。

咦,墙角那边有一树白梅花,轻盈的雪花刚刚飘上去,转眼就看不见勒!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绝!——《踏莎行·雪似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其一

雪落白梅,完美地演绎了梅雪相宜的人间奇景,这枝头洁白无瑕的一朵又一朵。

到底哪一朵是梅,哪一朵是雪呢?已经无从分辨了!

整首诗意境清美,以一到十数字入诗,但是丝毫没有累赘之嫌,描绘出一场盛大又浪漫的雪花,读完仿佛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

而那枝头的一剪寒梅,独立于风雪,雪与梅交融带给人们如诗如画的旖旎情怀。

您是否喜欢郑燮的这首咏雪诗呢?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