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人如何为四大名著注入生命活力?

华舆 2024-06-17 14:40:31

  ▲霍树棠在录制东北大鼓。图片由作者提供光明日报

  ▲袁阔成演出照。图片由作者提供光明日报

  ▲子弟书《露泪缘》第九回“诀婢”书影。图片由作者提供光明日报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内容题材广泛。许多说唱文本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为后世文人创作章回小说提供了重要素材。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说唱艺术是某些章回小说的雏形,反过来,小说形成后,说唱艺人又根据小说进行二度创作,丰富了说唱曲目,使说唱艺术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说唱与小说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使中华文学艺术宝库凸显出独特的魅力。

单就四大名著而论,它们与说唱艺术有着极深的渊源。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的《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霍四究说三分”的场面。“说三分”即讲述东汉末三分天下的故事。勾栏瓦肆中的职业说唱艺人,把滥觞于民间野史的梁山好汉故事、三国鼎立故事、唐僧取经故事敷演成篇,有文人记录整理的宋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传世。话本中的“智劫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杀惜”“桃园结义”“三战吕布”“三顾孔明”“关公斩颜良”“大闹天宫”“打白骨虎精”等情节,后来都被小说吸收。苏东坡在他的《东坡志林》中讲过一个鲜活的故事:有个小孩顽皮,常在家中吵闹,家长就给钱让他去听书。听《三国》时,刘备败了,他就愤惋欲哭;曹操败了,他则雀跃欢呼。由此可见,在宋代说书人那里,曹操就主要以负面形象示人了。

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陆续刊行,从其章回体“且听下回分解”的“留扣儿”技巧上,还可以看到说唱艺术的痕迹。说书先生对于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风格的建立,可谓功不可没。小说刊行后,说唱艺人兼收并蓄,借蔓生花,创演繁盛,曲目又以三国题材为最。相传,这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喜欢《三国演义》有关。他们曾让人把《三国演义》译成满文,以方便阅读。皇太极还喜爱听书,据顺治年刑部《题本》载:“庄头(相当于旧时村长)石汉供称……我于太宗皇帝陛下说书六年……”石汉既是庄头,估计难有高深学问,他给皇太极说的也不太可能是正史,估计是《三国演义》一类的野史。清历代皇帝都尊崇关羽。顺治敕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一路加封,至光绪时,封号已达26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全国普修关帝庙,广演关公戏,说唱艺人不甘人后,产生了京韵大鼓《草船借箭》、扬州清曲《华容道》、渔鼓道情《要荆州》、相声《歪批三国》、西河大鼓《连环计》、二人转《关公盘道》等名篇。东北大鼓尤甚,把上演曲目分为三大类:子弟段、三国段、草段,三国段50有余,单是霍树棠一人就唱过《斩华雄》《虎牢关》《华容道》《单刀会》《战潼关》《空城计》等20多段,几乎涵盖了《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桥段。

评书《三国演义》在小说的基础上继续丰富铺陈,60多万字的小说,到了袁阔成这代,达365回、200万字。

很多说书家是以演述名著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如“活张飞”唐耿良、“活关公”康重华、“活鲁达”卢醒笙、“活武松”张青山、“活猴子”张坪益、“活孙悟空”奎道顺等。安太和专说《西游记》,他把孙悟空学得惟妙惟肖,人称“猴儿安”。他的特色是“大书一条筋”,把原著中与孙悟空关系不大的情节尽量省去,集中描绘“猴子”的形象。

这种剪裁方式也是说唱艺术的常见手法,如山东快书《武松传》就有体现。“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英雄好汉武二郎。”山东快书原称“唱武老二的”,即以唱武松的故事为主,傅汉章、刘同武、高元钧等擅演。《武松传》全本近20万字,唱词多达8000余句,单独把武松的故事抽离出来,还增添了许多小说中未见的情节。如武松离家学艺,原著中只说了“误伤人命”4个字,而《武松传》生动表述了武松年少时如何痛打恶霸刘银贵,而后到少林寺学艺,“功夫练到八年上”。此后武松回家探兄,又路见不平,打死李家五虎,充军发配途中假扮新媳妇,再次为民除害。这些情节增强了悬念,满足了观众心理需求,还构成了《武松赶会》《武松装媳妇》两段曲艺舞台独有的曲目。

在四大名著中,唯有《红楼梦》因为是文人独力写成,成书之前未受到说唱艺术的影响。但其成书之后不久,清代子弟书《黛玉悲秋》《露泪缘》《黛玉葬花》《遣晴雯》等就应运而生。听书看戏,一直是百姓获得知识的捷径。许多人是通过传唱的子弟书段子才知道宝黛故事的。所以有人说,子弟书是《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延伸。子弟书的作者多为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八旗子弟,他们擅长赋比兴,且看《露泪缘》中黛玉归天的一段唱词:

香魂艳魄飘然去,

这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

一边拜堂一边断气,

一处热闹一处悲哀。

这壁厢愁云怨雨遮阴界,

那壁厢朝云暮雨锁阳台。

这壁厢阴房鬼火三更冷,

那壁厢洞房佳气一天开。

宝钗拜堂和黛玉魂断的画面不断闪回,对比强烈,真是“满座重闻皆掩泣”。

正因为《红楼梦》子弟书是体现原作精神的创新性诗篇,北方曲艺舞台的京韵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以及二人转中,传唱的《黛玉悲秋》和《宝玉探病》基本都是子弟书原词。南方某些曲艺、戏曲也深受其影响,如贵州的《红楼梦弹词》十三出和《露泪缘》的十三回相同,越剧《红楼梦》中“宝玉哭灵”的感人唱词,也是移植自《露泪缘》第十回“哭玉”。

子弟书以外的《红楼梦》题材曲目还有很多,如相声《红楼百科》、河南坠子《黛玉进府》、弹词开篇《金陵十二钗》、二人转《刘姥姥还乡》等,虽然也在舞台上广受欢迎,但是远没有子弟书影响深远。

总之,四大名著与说唱艺术交相辉映,共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艺演员以其独特的演绎技巧,让经典故事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完)(原标题:说唱艺术与四大名著)

作者/耿柳(国家一级导演,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