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奸人害死时,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你看监斩官是谁?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29 05:29:23

岳飞被奸人害死时,为何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你看监斩官是谁?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正月,大理寺狱中传来一声惨叫。这一天,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含冤而死。令人不解的是,当时拥有十万精兵的岳家军,竟无一人前来营救。更令人震惊的是,行刑当天,监斩官的身份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这位监斩官,正是与岳飞并肩作战多年的杨存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而十万岳家军又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以至于对主帅的死讯竟毫无反应?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

一、帝王心术:赵构的忌惮与谋划

建炎四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逃亡路上即位,建立南宋政权。此时的南宋军队几近瓦解,兵力羸弱,军纪松散。为了稳固政权,赵构不得不接纳各路兵马,其中不乏流寇、溃兵。这些杂牌军战斗力低下,军纪涣散,时常骚扰百姓,反而成为朝廷的一大隐患。

为整顿军备,赵构设立御营司,统筹军队调遣。他下令改编军队番号,将分散的军事力量重新整合为五支大军。经过数年整顿,南宋军队逐渐恢复元气,总兵力达到三十余万。

然而,军队整编后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各路将领各自为政,军队忠诚度难以保证。赵构深知北宋覆灭的教训,对武将极度不信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武将坐大:其一,分散军权,不让单个将领掌握过多兵力;其二,设立御前军,作为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三,在重要将领身边安插亲信,监视其一举一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迅速崛起。他带领岳家军连战连捷,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岳飞麾下将士用命,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金兵闻风丧胆,称其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随着岳飞战功日盛,赵构的忌惮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建炎四年的废太子事件中,岳飞曾多次上书,为废太子赵瑗求情。这让赵构对岳飞的忠诚产生怀疑。他担心岳飞是否会支持废太子复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赵构对岳飞的戒备还源于其北伐主张。岳飞坚持收复中原,多次请战。但赵构深知金国实力强大,担心北伐失败会危及南宋政权。更重要的是,他害怕一旦收复中原,势必要迁都回汴京。这将使他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

为了削弱岳飞的影响力,赵构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分化岳家军将领,调走了部分岳飞的亲信将领;二是减少军饷供给,限制岳家军的发展;三是在岳飞身边安插眼线,严密监视其动向。这些措施为后来岳飞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杨存中的转变:从亲信部将到监斩官

杨存中初入岳家军时,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很快被岳飞提拔为亲卫。绍兴三年,杨存中在与金兵的一场遭遇战中,冒死救下岳飞,从此深得信任,被任命为岳家军前锋部队统领。

在随后的征战中,杨存中屡建奇功。绍兴五年,金兵南下攻打襄阳,杨存中率领三千精锐抵挡数万金兵,坚守城池七日,直到援军到达。这一战,让他在岳家军中声名大噪。岳飞对他越发器重,将他提拔为岳家军主力部队统帅之一。

绍兴六年,杨存中随岳飞北伐,攻克郑州、洛阳等地。在一次夜袭金兵大营的行动中,杨存中指挥若定,一举歼灭敌军主力。这次胜利,让他获得了"神将"的美誉。岳飞多次在朝廷面前为他请功,使他官至武翼大夫。

然而,就在岳飞声望日隆之时,朝廷的态度开始微妙变化。秦桧掌权后,主和派势力渐强,岳飞的处境日益艰难。杨存中作为岳飞的心腹大将,也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压力。

绍兴十年,秦桧开始暗中笼络杨存中。通过重金贿赂和官位许诺,加上对其家人的威胁,最终使杨存中背叛了岳飞。他开始秘密向秦桧汇报岳飞的一举一动,为诬陷岳飞提供了大量"证据"。

当岳飞被捕入狱后,杨存中主动请缨担任监军,负责看管岳家军。他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散布谣言,称岳飞已认罪伏法。同时,他还分化瓦解岳家军将领,使其无力营救岳飞。

绍兴十二年正月,朝廷下令处死岳飞。杨存中被指派为监斩官。这位曾经的岳家军大将,亲手监督了恩主的处决。行刑当日,他不仅毫无悔意,还在行刑结束后向秦桧复命,请功请赏。

作为回报,杨存中被秦桧举荐,官至右武大夫。但他此后在军中威信全失,诸将皆不与其来往。即便如此,他依然紧随秦桧,成为主和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后来的史料记载,杨存中晚年饱受良心折磨,终日郁郁寡欢,最终抑郁而终。

在整个岳飞案中,杨存中的叛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他的里应外合,才使秦桧得以顺利完成对岳飞的陷害。而他的背叛,也成为岳家军士气全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曾经的"神将",最终沦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叛徒之一。

三、岳家军的瓦解:一支精锐之师的陨落

岳家军的瓦解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绍兴九年开始,朝廷逐步调离岳飞麾下的骨干将领。张宪被调往淮西,王贵被派往江南,牛皋被降职外放。这些调令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

与此同时,朝廷开始克扣军饷。岳家军的军需补给一再延误,士兵们的口粮和军饷经常无法按时发放。一些军需官借机中饱私囊,导致军中物资匮乏。即便如此,岳飞仍严格要求军纪,禁止士兵扰民。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年,军中怨声渐起。

绍兴十年春,朝廷又下令重新编制军籍。表面上是为了清理冗员,实则暗中将岳家军的精锐分散到各部。原本统一的指挥系统被打散,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更为致命的是,秦桧派出大量密探混入军中。这些密探四处散布谣言,称岳飞有反叛之心。他们还暗中收买基层军官,制造军中矛盾。一些军官为求自保,开始向朝廷告密,军中上下充满猜疑。

绍兴十年冬,岳飞被捕入狱。消息传来,岳家军上下震惊。然而,此时的岳家军已不复从前。主力将领或被调离,或被收买,剩下的将士多持观望态度。朝廷趁机派出杨存中等人接管军队,严密监视军中动向。

为了防止岳家军哗变,朝廷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在军中布置大量御前军,监视岳家军的一举一动。其次,对岳飞的亲信将领逐一拘捕审讯。再次,散布岳飞已认罪的消息,打击军心。

更为阴险的是,朝廷还放出消息,称只要岳飞认罪,就可免死。这让许多将士产生侥幸心理,以为主帅不会有性命之忧。等到他们得知岳飞被害的消息时,为时已晚。

岳飞死后,岳家军被彻底改编。一部分将士被编入其他部队,一部分被遣散回乡。曾经威震天下的十万岳家军,就此烟消云散。那些曾经跟随岳飞征战的老兵,有的隐姓埋名,有的郁郁而终,有的则投身江湖,成为市井传说。

最令人唏嘘的是,一些岳家军将士后来还参与了平定方腊起义的战事。他们不得不与曾经的战友刀兵相见。这支曾经令金兵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最终沦为了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

岳家军的覆灭,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消亡,更是南宋军事实力的重大损失。此后南宋军队再无能与金兵抗衡的主力,被迫采取守势,最终沦为金国的藩属。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劲旅,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逝。

四、秦桧的权术:分化瓦解的艺术

秦桧对岳家军的瓦解,堪称权术运用的典范。他采取的首要策略就是分而治之。绍兴八年,秦桧上任不久就开始布局,派出心腹打探岳家军将领们的弱点。他深知,要瓦解一支军队,关键在于瓦解其统帅系统。

第一步是分化岳飞的亲信将领。秦桧派人暗中接触王贵,以高官厚禄相诱。王贵虽然没有公开背叛岳飞,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张宪则被许诺封地,加上家人被控制,不得不配合朝廷的部署。

第二步是收买中层军官。秦桧特别注重经济笼络,派专人给军中校尉、百夫长等中层军官送银子。这些军官平日克己奉公,突然面对重金诱惑,有人开始动摇。秦桧还特意放出消息,说愿意保全那些配合朝廷的军官。

第三步是离间岳飞与部下的关系。秦桧在军中散布谣言,说岳飞独揽军功,克扣将士赏赐。他还命人伪造文书,暗示岳飞有意牺牲部分将领,以争取更大战功。这些谣言虽然荒谬,但在军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绍兴九年冬,秦桧开始实施更具体的行动。他先是下令清查军饷,声称要清理虚报空额。负责清查的官员全是秦桧的亲信,他们借机刁难岳家军的军需官,导致军饷拖欠。

同时,秦桧还在朝中散布岳飞不忠的言论。他暗示岳飞与废太子有密切联系,在朝臣中制造对岳飞的猜疑。一些原本支持岳飞的大臣,为避嫌疑,开始疏远岳飞。

绍兴十年春,秦桧的布局逐渐显现。他先是调走岳飞的亲信将领,打散岳家军的指挥系统。接着又派杨存中等人潜入军中,监视军中动向。等到岳飞入狱,军中已无人能够组织有效的营救行动。

秦桧对待岳家军将士也很有手段。他宣称只追究岳飞一人之罪,不株连其他将士。这让很多将士抱有侥幸心理,不敢轻举妄动。等到岳飞被害,军中已经完全被控制。

最后一步是彻底改编岳家军。秦桧没有采取激进手段,而是逐步将岳家军的将士分散到各部。一些老兵被遣散回乡,给予安置费。一些军官被调往边远地区。这种温和的处置方式,避免了军中可能出现的激烈反抗。

秦桧的这套权术运用,显示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没有采用暴力镇压,而是通过利诱分化、谣言离间、调虎离山等手段,最终达到了瓦解岳家军的目的。从绍兴八年开始布局,到绍兴十二年彻底完成,整个过程看似平缓,实则步步为营,最终一举成功。

五、历史的回响:岳家军将士的后续命运

岳飞案发生后,岳家军将士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选择隐姓埋名,有的投身江湖,有的则被迫为朝廷效力。绍兴十二年后,这些曾经的岳家军将士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王贵在岳飞被害后,被调往江南任职。他虽保住性命和官职,但终日郁郁。在任期间,他多次请求调职,最终被派往偏远的广西。据当地方志记载,王贵在广西期间从不提及岳家军往事,也很少与人交往。他在绍兴二十年病逝,临终前留下遗书,交代后人勿提往事。

张宪的结局较为凄凉。他被调往淮西后,因作战不力被降职。虽然他努力立功,但始终无法重获朝廷信任。后来他在一次与金兵的战斗中负伤,被调回老家养病。据说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小庵,终日诵经忏悔,直至去世。

牛皋的经历最为传奇。他被降职后,并未隐居避世,而是在民间四处游走。他经常出现在岳飞生前征战过的地方,向当地百姓讲述岳家军的故事。朝廷多次派人捉拿他,但他总能化险为夷。最后有传言说他去了塞外,成为了一名游侠。

一些中低级军官的遭遇也很具代表性。岳家军的前锋统领李俊,被编入南宋水师,参与了后来的海上战事。他凭借在岳家军学到的战术,多次击退金国水师的进攻。但他始终未能重获高位,最终以一个普通将领的身份告老还乡。

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有的返回故里务农,有的成为镖局镖师,有的则加入了地方团练。在江南一带,很多武馆的创始人都自称是岳家军的老兵,他们将岳家军的武艺传授给后人。

有趣的是,这些退伍的岳家军士兵在民间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网络。他们互相照应,帮助困难的战友。在一些地方的县志中,记载了他们组织义助会,救济老兵的事迹。这种互助传统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岳家军的军匠。这些负责制造武器的工匠,后来散布各地,有的开设铁铺,有的则被其他军队聘用。他们制造的兵器以精良著称,很多都成为当地的手工业师傅。

到了南宋后期,随着这些老兵的相继去世,岳家军的故事逐渐成为了民间传说。但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岳飞曾经驻军的区域,当地人仍然保存着一些遗物和传说。比如在汝州,至今仍有人家收藏着据称是岳家军士兵留下的兵器。

这些岳家军将士的后人,有的改姓隐居,有的则保持着军人传统。在南宋灭亡前夕,还有一些自称是岳家军后人的将领在抗金抗蒙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他们可能并非真正的岳家军后裔,但这种认同感显示出岳家军在军中留下的深远影响。

后来,这些将士的故事被艺人编成戏文,在民间流传。有的描写他们在江湖上的艰险,有的讲述他们隐居山林的生活,有的则记录了他们教授武艺的经历。这些故事虽然添加了许多传奇色彩,但都包含着对岳家军将士的追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