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浙江丽水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中篇)

冬小宋啊 2025-03-01 11:58:32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别号石叟,浙江丽水青田县高市乡人。保定军校毕业。1924年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十八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任第二路、第三路军总指挥。1935年授中将衔,次年加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指挥淞沪会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会战。1939年授二级上将衔。次年7月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3年2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制定滇缅作战计划。1944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军政部长。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7年授一级上将衔,1948年12月任台湾省省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任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院长、副领导人,国民党副总裁。

钟松(1900年8月25日—1995年3月7日),原名钟雍田,别号常青、长青,浙江松阳县樟溪乡钟家村(今福村)人。192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11师范学校后,返乡任教。1924年,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投考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并参加了“革命军人同志会”。后因“中山舰事件”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械处少尉库长、迫击炮营上尉连长等职,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抗战期间,因云南反攻战功卓著,于1945年5月11日成为第137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军官。国共内战期间,他在陕北与彭德怀缠斗,时任36师师长。1950年,居台湾,并于1970年前往荷兰定居,最终于1995年病逝。

郑炳庚(1901年-1980年3月5日),字焕平,浙江青田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中山舰事件后任海军局政治部宣传科长。北伐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1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同学会浙江分会负责人。1936年,任国民党武昌行营政训处处长、广州行营政训处处长兼代二厅厅长。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第九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后任陆军总司令部中将高参。到台湾后,任陆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林三渔(1902年—1987年11月13日),青田仁庄乡罗溪村人。旅日著名爱国侨领,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1918年与乡友赴日本,靠挑煤、扛铁板、卖糖果、打杂工为生,后到皮革作坊做工,稍积累一些钱。后开小餐馆,经营中华料理餐馆和游乐场,发展成为华侨实业家。在事业成功后,积极回馈社会和家乡。他多次回国参加国庆活动,并受到周恩来、廖承志等领导接见。他捐赠了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包括捐资兴建山口至仁庄公路、罗溪小学、罗溪水电站等项目,还在青田中学、温州大学、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等设立奖学金。此外,他还资助修纂《青田县志》,并在上海大学兴建实验中学。

李逸民(1904年-1982年6月5日),浙江省龙泉县人。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时期,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情报部第一局局长,西北公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二十六小组代表,牡丹江省建设厅厅长,东北人民政府财经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为巩固东北根据地、支援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报社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军衔。

麻植(1905年~1927年04月29日),字愈高,青田县腊口镇北坑九山村人。曾担任周恩来秘书,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为革命烈士。1922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黄埔支部候补干事。1925年1-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先后任东征军宣传科科员、科长。东征结束后,调任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任周恩来同志的秘书。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留守军校负责军委与军校联络工作。在周恩来、聂荣臻离开广东后,负责主持军事部工作。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为掩护数百名党员的生命,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返回销毁文件时,不幸被捕。后来英勇就义。

徐师兢(1905年4月-1937年11月),浙江省青田县鹤城街道金巷底人。1926年3月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入伍生总队学员,并于同年11月正式入编第五期学生队,编在工兵科。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表现出色,深受长官赏识。1932年1月28日,中日淞沪战役开始,他所在的第八十八师被调往上海参战。在战斗中,徐师兢表现英勇,后晋升为少校营长,再晋升为中校。1937年11月,徐师兢在上海抗日战争中牺牲,时年32岁。他是抗战中殉国的第一个青田籍将校,也是军衔最高的一位。

季步高(1906年—1928年),名大纶,号凌云,笔名布高,生于浙江龙泉天平乡季山头村,广州红花岗革命烈士之一。1922年夏入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随后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9月,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被党组织派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先后任训育处副主任、训育长。1927年,他参与组织广州起义,担任广州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械处处长。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后重新回到广州,担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积极恢复党的组织。1928年7月,在香港被捕,同年冬在广州红花岗就义,年仅22岁。

吴显文(1906年—1937年),又名吴荣,浙江庆元县贤良镇新村人。1934年参加红军,任闽东独立师的政工干部,负责地方群众工作。在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他随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范式人率领的红军转战闽浙边。红军所到之处,都有他书写的标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和团结抗日的主张。1937年11月,他受闽东特委派遣,以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代表的身份,进城与国民党庆元当局洽谈合作抗日事宜,返回途中,经庆元县岭头乡南峰村时被反动民团抓住。其中1名红军战士吴其瑞在他的协助下脱险。他与另一名警卫员被反动民团杀害在庆元县南峰乡东溪庵。

卢勇烈(1906年—1930年9月29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左库村人。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参加红军,编入红十三军第三团,任红军分队长。1930年9月5日,参与了攻打壶镇的战斗。战斗失利后,他奉命前往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汇报情况,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捕。在被捕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不屈,最终于9月29日在壶镇英勇牺牲。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丽水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0 阅读:58